這幾天的政治新聞叫人悶到最高點,還好有影劇版存在,提供少許炎夏午後的娛樂,而充斥各報影劇版頭條的消息是:李安大導開拍新片要選角。
想不到,李安的下一部片,挑戰的是張愛玲的「色‧戒」。
張愛玲的片子難拍眾所周知,之所以難拍,是因為張愛玲的小說寫得太好太詳細,對人心刻畫細膩,直入骨髓。讀者在閱讀時,都依照小說而描繪出自己心中的各色人物和模樣,人人想像的均不相同。雖一點也不妨礙大家共同喜愛張愛玲這一點,然而一旦拍成電影,順了姑情便逆了嫂意,選的角是導演認為合適的,未必是觀眾認為合適的,加上張式獨有的句法與形容詞、很難用畫面來呈現,因此改拍張愛玲的作品,少有成功的。(其實,要改拍經典文學成影劇,本就相當艱難,最近不小心看了民視改拍林語堂的「京華煙雲」,實在只能用「慘不忍賭」和「面目全非」來形容。其非但未能呈現原著的精神,反而將劇情改編的荒謬不堪,把大時代的動盪和價值觀,改成了不折不扣的「北京龍捲風」,民視出過不少好片,這次的改拍實屬失敗之作,我勉強看了三十分鐘後,懷念起十幾年前當華視版的「京華煙雲」,然後一個晚上翻來翻去想劇情而沒睡好。)
少年時第一部看過的張氏改拍作,是許鞍華的「傾城之戀」。周潤發演玩世不恭的范柳原很合適,繆謙人淡淡的樣子,和我想像中具有賭徒性格的白流蘇就有些差異。但是整體上來說,是非常忠於原著的作品。後來關錦鵬拍「白玫瑰與紅玫瑰」,找陳沖演紅玫瑰王嬌蕊,找葉玉卿演白玫瑰孟煙鸝,還算合適,但是影片用大量文字敘述來顯現張式的小說風格,使得片子的連慣性減低,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我比較喜歡的一部是「半生緣」,也是許鞍華導演的,選角空前成功,吳倩蓮演命運多舛的曼楨,梅豔芳飾演性格複雜出賣親妹妹的曼璐,葛優飾演卑鄙可恨的鴻才,黃磊飾演漂亮瀟灑的叔惠,黎明飾演老實溫懦的男主角世鈞,各個角色都發揮的恰如其份,是我認為所有改拍張愛玲電影中,最成功的一部。(後來發現,黎明真的很適合演這種角色,就像「甜蜜蜜」黎小軍同志,他只要演這種呆呆,心腸好,但反應慢慢的角色,簡直就是「渾然天成」)
李安所要改拍的「色‧戒」,是張愛玲的小說裡,比較少為人知的作品,收在「惘然記」中,是張愛玲比較晚的小說。寫「傾城之戀」和「第一爐香」之時,二十出頭的張愛玲,如旭日初升般捲起上海的文壇旋風,寫「色‧戒」時的張愛玲,已經是中年的婦人,1978年發表時,她更已經在美國,開始了另一段艱辛的生活。張愛玲從小就看透人心,而1950年時的張愛玲,經過了與胡蘭成的一段,付出與被負,結婚與主動離棄,讓她在看人世時,文字變簡單,但內容卻更複雜了。「色‧戒」寫的,是關於女大學生自願當特務,色誘「汪偽政府」要員,卻在最後一刻,放走了這個佈線已久的「甕中鱉」的故事。張愛玲的小說,都是從自身周圍的人物觀察得來,和胡蘭成的一段,卻幾乎在小說或散文中找不到些蛛絲馬跡,「色‧戒」算是比較涉及汪精衛政權的一篇,應該與胡蘭成的活動是有所相關的。
這位女大學生王佳芝,是整篇小說的關鍵,她是抗日時流亡到香港的學生,是學校的校花、舞台劇皇后。在國家動盪的時代,想做一點事情,因此情報特工人員透過幾個同學找上了她,訂了一條「美人計」,要她假扮已婚的跑單幫掮客,接近汪偽政府的要員易先生。為了不讓易先生起疑,王佳芝甚至願意先和她不愛的男同學發生性關係(以便取信於易先生她的「已婚」身份),然後色誘易先生,之後帶他去買珠寶,讓特工趁機「殺漢奸」。事情進行順利,然而王佳芝卻在最後時刻,弄假成真的對易先生產生的特殊情感,而決定放走了他。易先生九死一生後,立刻下令把事發地點附近封鎖,全部涉案學生均一網打盡,槍斃處刑。
這是張愛玲故事中少有的涉及政治的故事,對於人物刻畫,相對於其他作品來說,也是較為粗疏的故事。李安選了這個故事,而不是選「心經」、「花凋」、或是「茉莉香片」,是極有遠見的。
因為故事簡單,人物不像其他作品那麼細膩,電影可以發揮的空間就很大。這跟「斷背山」類似,越是簡單的內容,每個演員的自由度就越大,因為觀眾先入為主的範圍是小的。
報紙上天天把眾家女星比來比去,卻少見關於「色‧戒」的背景介紹和王佳芝的特色描述,實在令人感嘆娛樂記者的用功程度。
「假到真時假似真」是「色‧戒」的核心,而王佳芝是個容貌出眾、身材姣好、卻不甘心只做校花的女生。我覺得王佳芝最重要的場景有二:一、她獻身給男同學和易先生的時候,二、她決定放走易先生的時候。前者是這條不歸路的起頭,後者是這條不歸路的終點。以「不甘心」這個特質來看,章子怡會是個適合的人選。周迅也可以,她的戲路本來就廣,只要不是演天真活潑的角色,基本上都沒有問題。若除去這兩人不算,非要由台灣女星中挑一個,不論大S或關穎,恐怕都是個大挑戰。這兩位都是貴氣有餘,但心裡複雜度不足,演技層次還有待磨練。
昨天一邊看報一邊想,台灣女星誰適合演王佳芝?竟然想來想去想不出來。由改拍張愛玲想到國片近年來景氣之低糜,又不由得令我輩愛好國片者感嘆了起來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