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為曾經做過出版,所以一直維持著每月大量閱讀中英文雜誌的習慣。英文除了專業期刊,最常看的是Times(時代週刊), People(時人),當然也看一些軟性,如科夢波丹之類的娛樂雜誌。
中文的部分早年是皇冠、聯合文學、新新聞,這幾年新新聞和聯合文學還是看的,另外增看了商業週刊與壹週刊。撇開其有時參雜良莠不齊的八卦情色報導,基本上壹週刊是一本還不錯的雜誌,尤其是裡面的人物專訪,是我看過所有雜誌中,少數能以不長的篇幅,卻能寫的相當深入的讀物。印象裡,對周聯華牧師,陳映貞、柏楊、錢復的幾篇訪問,都切入點精準,且不見一般人物專訪時尖銳的血腥氣,手法上乘,文字功力一流,而幾位專欄作家如劉大任、張惠菁、駱以軍的作品,以每週一次的份量而言,屬於質量均精。身在異鄉,我每星期跨海郵購一本原價100台幣,但到了美國變成250台幣的壹週刊,也算值得了。(唉,還真是映證了「物離鄉貴、人離鄉賤」的古話!)
在這些雜誌中,看商業週刊是一種很特別的經驗。我本對商業興趣缺缺,從不做股票,也對公司之間的分立合擊一無所知。之所以會開始看商業週刊,是有一次朋友轉寄抗議連署信,信裡說明了商週在未特別註明的情況下,逕用聯合國的資料,號稱台灣女性的「培力」(empowerment) 是亞洲之冠。我為了此一烏龍事件,去信給商週的總編級詢問(不要懷疑,社會上就是有我這種無聊人士),不料對方有禮的回了信,並言明下期會有所更正,我才開始留意這本雜誌。去年,商週做了兩個專題:小如的鳳梨故事,以及阿宏的隔代教養故事,在台灣社會引起了很大的迴響。我開始覺得這本雜誌很有意思。
商業週刊是一本定義「何謂資本主義裡的成功」的雜誌。他定義什麼叫「菁英」,描繪「菁英過的生活」,告訴你如何透過資本主義的運作,向上攀升,在社會裡取得財富、地位、名譽。以上一期商業週刊的專題「打造人生的四張門票」為例,他告訴你,在社會裡要成功,有四張門票:家世、名校、婚姻、人脈,內容詳細報導了長春藤台灣校友會聯盟聚餐的場景,描寫一幅幅政商合作,企業聯盟,人脈擴充的理想圖。
一年五十二期的商業週刊中,百分之八十是上述這類「菁英之路」或「菁英典範」的主題,不過據我觀察,仍有百分之二十,或涉及重大社會議題,如高鐵或北宜高速公路,或談到社會弱勢的問題,像上述的鳳梨故事和隔代教養。顯然編輯部是花了相當的心思在建構這本雜誌。
越常閱讀這類資本主義雜誌,越覺得馬克思老爺的真知灼見:這世界果然是窮人與富人,強勢與弱勢的鬥爭!在社會上佔有資源的人,所努力的,絕對是想要鞏固自身的資源優勢,相反的,在社會上欠缺資源的人,想的是要打破階級的固定,造成階級的流動,這原是不兩立的兩個族群啊!此時作為知識份子的你,要站在哪一邊?
知識也是一種資源,憑恃著知識的力量,你當然可以選擇邁向成功菁英之路。即使你出身平凡人家,但是那些資源的擁有著,需要有人為他服務,所謂「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作為替他鞏固階級的人,你勢必能享有均沾的利益與資源,使你能夠在資本主義社會佔有一席之地。
你的另一條路則相反,若選擇了站在弱勢那一邊,你注定了一邊要和失業者、病殘者、遭受政治壓迫者、弱勢的婦女小孩、外籍勞工、甚至犯罪人、酒鬼毒蟲攪和不清,一邊則要與強勢對抗,替弱勢爭取最大的、有尊嚴的生存空間。你的知識,恰好是替他們打破壟斷的武器,但是你便成了社會裡不安分的力量,家人未必支持你,社會責任感不夠的強勢,勢必處處打壓你。就像商業週刊的報導比例一樣,百分之八十的知識人,在做選擇時,會選擇第一條路。
這沒有對錯之分,何況,社會階級某程度的固定,反而是維持社會安定的力量。所以,百分之八十的知識人,也就是所謂的中產階級的選擇,其實是台灣社會在穩定中發展的主要支柱。
然而,一個社會同樣需要那百分之二十的知識份子,就像商週知道,百分之二十,他有責任要站在弱勢這一邊。如果一個社會的這百分之二十,不斷的減少萎縮,甚至轉向疏離,那麼這個社會不只不會進步,完全靜止的階級必然產生巨大的不公義,終致底層如洪水般爆發而不可收拾。
雖然不可避免的,第二條路大概是我的宿命,為此,我的家人可能無緣享受他們栽培我時曾經幻想的菁英生活,但是曾經看過弱勢的辛酸,我是無論如何很難用我的知識去為強勢加持的。而且,我大概會盡我所能的,去影響階級的流動。
我想說的是,其實選擇了第一條路的人,你還是可以在百分之二十的能力和時間裡,偶爾走走第二條路的。選擇一個你關心的主題:環保、婦韻、社會福利、司法改革,(天啊!能做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不是嗎?)就算你把文武藝都賣予了帝王家,實在沒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去做那百分之二十的事,但是如果你願意運用你的能耐影響帝王,那就是一件大功德!一個清寒基金會的設立,一份獎助學金,就是一個底層的孩子翻身的機會。最怕,最怕的就是知識份子的冷漠與不關心,以為自保即可,大環境與我何干哉!卻不知一個社會的墮落,到頭來,還是你或你的子孫受害。你以為,被強勢欺凌的弱勢不會反抗嗎?看看台灣的自然生態和這幾年的災變,看看白米炸彈客,你覺得,這些都與你無關嗎?
這是我看商業週刊的反省,我希望週刊的這個百分之二十,能有心的繼續維持下去。捫心自問,你自己覺得,台灣社會現在這百分之二十的人,夠不夠?在哪裡?而眼前兩個階級,你,又站在哪一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