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4-30 22:10:05| 人氣970| 回應8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天道章第四十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出戶 知天下 不窺牖 見天道

其出彌遠 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 不行而知 不見而名 不為而成

 


台長: 阿東
人氣(970) | 回應(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道德經研討 |
此分類下一篇:日損章第四十八
此分類上一篇:知足章第四十六

阿東
動盪的世局,在今年持續發生,
愈來愈艱困的環境,逼迫者人民抗爭.
但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看的角度,
以至於每一個人會產生不同的見解.
有人看事情表面,有人看事情真象,
有人看潮流轉向,有人看友誼親疏.
就像王爺講的
原則,每人有所不同,但諸異同歸,
實際上應該差不了多少.
能不出門知天下事,大概就是這種情形,
不管世事如何多變,該做該行的無法反駁,
不公不義之事,也無法欲蓋彌彰,
反而熱衷其中的人,常被情緒影響判斷,
無法理智分析而執固偏頗.
希望自己能透過學習,能保護自己的原則而有所精進.
2014-04-30 22:11:38
稻香村
俗語說: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也!
而其出邇遠,其知邇少,不是自相矛盾嗎?
我想前者是經驗及知識的累積而己,如果人人行遠而能知天道,那麼天邊海角即有道,不是嗎?
所謂:靈山不遠求吧!是自求自心吧!
每每遇到事情時,都能好好的處理每一件事,當然不是逆來順受,而是去面對去解開自己的難題,去挑戰難關迎刄而解!
2014-06-10 09:38:29
版主回應
天道,就是自然的真理。
你去爬阿里山看日出,跟在家裡看日出,都一樣是自然現象,
所以並不會因為去阿里山看日出而有不同的自然現象。
而以自然為師,用自然的真理來看世間萬物,自然會有一定的依循。
我記得當時在台中要搬出來住,王爺給了我兩個選擇,
一個是雲林的水林,一個是彰化的芳苑漢寶,
雖然都是有地緣關係,不過兩個地方都是鄉下。
而後來選擇了彰化住了十幾年,慢慢的也適應了這種環境。
知道了生活步調要慢下來,要留心身邊的事務,
也許生活上有許多的不便,但卻擁有更多的時間,
可以看看人文,欣賞隨手可得的自然風景,
其實跟所謂的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相去不遠,
如果當時生活在都市,面對生活壓力,日日飛升的物價,
也許忙碌了大半輩子,也沒辦法靜下心反省自己的路走得如何。
這大概是所謂的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吧!
所以,我不會認為這兩句有多大的差別,或者互相矛盾,
只是因為主題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解釋。
2014-06-10 15:32:21
稻香村
沒有去過高山如何說出高山之美,有人喜歡在山上看星光有如摘星之感!
日出東山,日落西海,是每天的事,自然之現象在哪裡看都一樣也許是對的,但是我們吸收了多少?又轉化在內心有多少呢?
也許遠行是一種體會,不出戶見天道,在於靜下心,返求諸己吧!
2014-06-10 17:08:55
版主回應
日出只是一個比喻,強調的是自然的現象。
當然,高山有高山的美,星光有星光的壯濶,它都是自然現象。
但在家裡不能看高山及星光,所以我用日出做比喻。
而自然的現象在週遭便可俯拾,有時不必出門去找。
如四季的更迭,植栽的成長,作物的收成,氣候溫度的改變等。
又或者是一般的時事,地方上的公益,公民團體的抗爭等。
我不會去想我們吸收了多少,我只會問自己是不是把自己做好。
這樣的論述,是不是跟這個章節比較切題呢?
2014-06-10 17:37:22
猴子
有智慧的人只要在家聽看情報就能指揮在外的部屬完成任務。
一個有用心的人就算他沒到戶外也能知外面的動靜。
只說理想不去做永遠不會成長…
無心面對跑再遠事還是在。
聖人無為而成名.人是因為想成名才強制作為。
想想自己的想法及作為又是如何?
2014-09-10 13:06:06
版主回應
我想起聖者所言,人,一心一用,一心二用三用,非神即聖。
如今明瞭,專心補足早前失志所陷的缺口,一心一用也!
若閒時,能做自己想做的小確幸,足矣。
待老,奉飼母親安養天年,
簡單,安份,淡而泊之,
事來事擔,順而解事,願我足智。
2014-09-11 23:11:58
sdak888
能不出門而知天下事.以現在的媒體傳播做得到.但事情的真相是否就要自己去判斷.免得讓媒體牽著你走.
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話是沒錯.但是所行之路是去研究和了解過程.還是走馬看花竭然不同
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只有一步一腳印.慢慢的充實自己.使自己感覺到比昨天的進步.勿望而道遠
2014-09-17 07:43:19
版主回應
因為資訊取得便利,所以才會太過氾濫,
很多事情是必須自己去消化分辨,才能找出真正的問題核心。
能感覺自己今天比昨天進步,那就是反省的力量。
共勉之!
2014-09-18 07:28:48
雲子
這是心靈的教育,如何靜思,得其法,用其事也。
修心之玅法。
不出戶,知天道。用心去感觸,自然生滅之道。並非外在追逐,來得實際。
例如;養心並非用藥物能治。練氣並非用外來食物能補之,外物是短暫不能長久。
雖然向外能增加智識,可行與否,但心如放不下‧走更遠的路也是無用。因為心態無變,念頭無變,事將不圓。
所以不強事,待因緣成熟。
2014-09-22 20:55:33
版主回應
如是教育,不如說是普世之標準,也是共通之大原則。
很多事情可以不用身歷其境,但可以心同此理,面對未知的事物,很多是我們不曾遇過也不曾想過,但是知其道理,原則,便可以按其標準來處置得宜。一世人有多長?就像三十餘年後參加同學會,從小學同窗六年然後各奔東西,到現在有的已經做公做奶了,對談之後覺得有多少人有成長?有多少人還是跟小時候一樣?就知道孰得孰失了!
2017-05-16 15:45:38
阿祥
為什麼要讀書,為的是要學習,為了求知識,這是直覺是的答案。如今你出去問問看讀書是要做什麼的,答案可能有千百種,但能說出要讀書的精髓的有幾人。只要抓住要讀書的精髓,到了外面就知道什麼是你想要的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2014-09-23 23:00:03
版主回應
讀書讓我擁有知識,知識讓我會閱讀,然後會思考才能通情達理。
記得上學老師常問:上完課大家有沒有問題?沒有!
因為覺得東西都寫在課本裡了,那裡會有問題?
現在我才知道,那是因為自己沒有思考,才不會發現問題,
也就是所謂的填鴨子教育。
2017-05-16 16:08:05
小俐子
做一件事前的程序,先了解後,規劃,才行動。事前的了解,可透過許多的管道,去思考是否可行,透過規劃讓事情明瞭,知道過程中大約會遇到的問題,然後去執行。事前的認知準備需要深思遠慮,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所以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看別人閒閒在家,自己在外奔忙,卻不知在家之人,做的功課比自己大。能靜心聽或看的人,思緒一定比出聲音的人好,這是我應學習的事情。
2017-05-17 17:16:18
版主回應
我想,有在用心的人,別人一定可以感受得到,就像是成功一定不會是偶然的一樣。你花多少力氣在一件事上,承現出來的景象就有多少,不管是工作還是遊玩,工作順不順利?出遊盡不盡興?那是騙不了人的,只是我們的觀察力是否能透析,在轉化成自己的養份。所以才有一句話說,留心處處皆學問!
2017-05-17 22:40:3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