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7-12 01:59:31| 人氣7,73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淺談杜甫〈登樓〉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前言

杜甫詩體制多樣,兼有眾長,工於各體,並能推陳出新。影響宋詩與後代詩的發展甚深。他的五、七言律詩功力極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懷李白〉、〈旅夜書懷〉,七律如〈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宿府〉、〈秋興八首〉、〈登高〉、〈登樓〉,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在唐詩三百首的七律中,與李商隱的數量相同,然其內容遠較義山廣闊,其風格有建安遺風,關懷國家社會。在藝術成就上,評價較義山為高,後代詩人與詩評者,莫不私淑杜詩。這次以表明杜甫心志的《登樓》,來探討杜甫的思想與藝術技巧。



二、時代背景

杜甫,字子美,其生平廣為眾人所知,故略不詳。安史之亂,長安陷落後,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羈押近半年,後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房绾案直諫,拂逆聖意,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後,回京任原職。西元759 年,關輔大饑,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後辭官,經秦州、同谷,於年底到達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傑作。

六月,嚴武舉薦為節度參謀及檢校工部員外郎,待遇頗佳,家境遂逐漸轉好。秋,因久居幕府之中,心境鬱悶,於是上詩嚴武表明胸中之志。遂得乞假暫歸草堂。當時曹霸也住在成都,杜甫寫〈丹青行〉(一作丹青引)送給曹霸。

「將軍魏武之子孫,於今為庶為清門。英雄割據雖已矣,文采風流今尚存。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開元之中常引見,承恩數上南薰殿......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將軍畫善蓋有神,偶逢佳士亦寫真。即今漂泊干戈際,屢貌尋常行路人。途窮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但看古來盛名下,終日坎壈纏其身。」

此詩作意如〈江南逢李龜年〉,雖是表達曹霸畫馬的神妙與遭遇的盛隆,卻以晚年的不得意來借比自己的不得意,表現出一種對曹霸和對自己的不平之氣。

由此可知,杜甫雖然受到好友嚴武的幫助,卻因無法施展其才而心境苦悶。加以當時西方的固僕懷恩叛變,侵犯太原一帶,不久更聯合回鶻與吐蕃兵進逼京師。這就是當時寫作的時代背景



三、內容解析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首聯扣題登樓二字,首句為樓,後句為登。即便身在春光明媚的天府之國中,詩人仍然不改其本性,看到花開茂盛,簇擁高樓。想起年復一年,無所作為。世局動蕩,戰亂方息,自己登上了高樓,只是更加的傷心。

高樓在中國的詩詞中,一直都是望愁的代表。自從王粲寫了〈登樓賦〉之後,登樓這樣的意象,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直都是愁的代表。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以及膾炙人口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最為明顯的就是宋‧辛棄疾的〈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反用這個意象的,亦大有人在,如晏殊的〈踏莎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又如周邦彥的〈浣溪沙〉

樓上晴天碧四垂,樓前芳草接天涯,勸君莫上最高梯。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聽林表杜鵑啼。

從此我們可以瞭解到,在中國古典詩詞的意象中,高樓或高臺是被普遍使用的意象之一。回到原詩來看,花近高樓傷客心,獨上高樓,望見的只有漫漫的花草,到了遠山與天邊,而天邊之外,是動亂的世局,雖然身邊是良辰美景,卻不能讓詩人的心紓解鬱悶,反而使詩人產生有志難伸的情懷。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這兩句巧妙地點出了作詩的時間與地點,時間是春天,地點是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四川。頷聯內容上是扣緊上聯的,儘管他只是純粹描寫時間地點,卻扣緊著首聯的「花近高樓」、「萬方多難」。何為此言呢?春色是年復一年的來天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花在中國古典詩詞意象中,時常被拿來比做時間的流逝。尤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東風」,發揮得更是淋漓盡致。至於萬方多難,世局擾攘混亂,就好像玉壘山上的浮雲一樣,不斷改變。

首頷二聯都是寫實景,到了頸聯就一變而為想像的虛景。登樓遠望,詩人沒有什麼無病呻吟、弔古自傷之句,反而遙想北方的京城長安,從吐蕃的手中收回。京城光復,就好像北極星一樣屹立不搖。一番愛國之心,躍然紙上。前句為欣喜,後句雖是憂懼,換個角度思考,則不是帶有壯闊的氣象?西山寇盜指的是吐蕃,詩人請他們不要再來進攻中國,因為大唐朝廷就像北極星一樣,難以動搖,不會滅亡。

尾聯就回到了實景,除了扣緊愛國的情懷外,更大幅增加了個人主觀情感的投入。從高樓望向成都城中的後主祠廟,心生感概。尾聯兩句文意曲折,簡略了很多虛字,凝聚在短短十字個字當中。原意應當為「可憐後主猶可還廟入祀,諸葛武侯的故事只能在日暮回想了。」隱隱暗喻著自詡有諸葛武侯的大志。,前句是看見後主祠廟,聯想起後句,自己雖有武侯廓清梁岷、包懷揚越的大志,卻年復一年,鬱悶於蜀中,獨上高樓,喟然而嘆。

杜詩風格,後人評之為「沉鬱頓挫」,由此可見一斑。由於平生不得志,即便有滿腔愛國熱血,卻無處施展,無怪乎淪於沉鬱。



四、結構分析

此詩結構有其特別之處,故特闢一題目來談。

首聯「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推回文意,應當前後兩句顛倒為「萬方多難此登臨,花近高樓傷客心」,方可扣住先登樓,後傷心之正常順序。但詩人不用,所為何者?花近高樓傷客心,氣韻沉鬱;萬方多難此登臨,氣韻振作。所謂「欲抑者先揚,欲揚者先抑」,正是在此。因為此詩作意在紓解自己滿腔愛國之心,不能淪於沉緬自傷。若顛倒回去,則顯得悲傷。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有時倒果為因,可以塑造一種特殊的情境。

頷聯則前者描述空間,後者敘述時間,氣象開闊。雖然身處西蜀一隅,仍然有包懷宇內的氣慨。頸聯亦然,喻守真雖解為一憂一懼,然而推想上句之氣概,應不作乞求莫侵之姿。推回因果關係,應該倒裝回來作:「西山的寇盜不要侵犯我朝大唐,因為大唐朝廷就像北極星一樣難以動搖。」這邊的「莫」字,意義深遠,留待下節探討。中間對仗的兩聯,先實後虛,由景入事,在結構上是很典型的用法。

尾聯的「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含意曲折,結構上則是由遠景而近景,並沒有特別為了文意上的統一而做調整。


五、鍊字分析

關於本詩的用字上,有幾個字是可以特別來說的。如頷聯錦江春色來天地的「來」,用得就很巧妙。這個來,不是單純的來,更深一層的涵意是又來,年復一年的來。春天被擬人,有如再來造訪這個天地之間一樣。

其次是頸聯的「西山寇盜莫相侵」的「莫」,這個莫有多種意思:不要、不能、不敢。喻守真解為懼外患之欺凌,我認為很有可議之處。因為這首詩是一首述志的詩,莫字應該是做「不能」或「不敢」解當是。就好像〈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虧牧馬,不敢過臨洮。」

杜詩雖有社會關懷思想,但與此詩立意不合。其氣魄應當如〈哥舒歌〉,而不是憂懼之意。

詩重鍊字鍊句,因為它的字數有限,意要能力透紙背,引發讀者的聯想。鍊字鍊句也能讓意象更豐富,而不是無謂的填字而已。

六、結論

杜詩沉鬱頓挫,在〈蜀相〉的才困時艱之感,〈野望〉的憂國憂家情懷,〈宿府〉的旅愁,〈閣夜〉的傷亂思鄉之情,〈登高〉的潦倒艱困與〈登樓〉曲折述志。杜甫人生多半是失意的,流浪的,進而形成他沉鬱頓挫的風格。

在他的詩中,語言精練曲折,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達聖朝」、「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以及本詩的「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表現出杜詩的寫作技巧。在結構與鍊字的技巧上,都是相當可以學習的。

另外在他的詩中,也表現出一種盛唐詩人的大氣魄。即便在萬方多難之時,視野仍然觀心世局,包懷古今。雖有自我感傷之意,但在氣魄上,沒有窮酸之氣。例如:「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這正是杜詩能夠讓後代詩人師法的獨特之處。

台長: 浮舟
人氣(7,732) | 回應(1)|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小姿
謝謝你的資料提供 讓我受益良多
2009-09-25 23:29:2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