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說,只要我願意下點苦心,班上排名數一數二絕對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我就是不願下那一點苦心,無法下苦心,遇上沒有興趣的科目,不論再努力,成績一樣無法改善。
換句話說,我的一生,被“興趣”和“動機”引導著,只要是有興趣有動機,我可以不眠不休地完成,成績和成果潛力無窮。
現在當了媽媽之後,回頭看,學生生涯大部份只是浪費時間,對我或是對當初的老師,都是一種折磨和壓力,與其強制教育出“願意被強迫學習”的小孩,不然順水推舟,營造一個,容易讓小孩產生興趣的自然學習環境。
小時候,壓迫學習容易,壓迫習慣了,如同橡皮筋失去彈性一樣,少了壓力,變成動彈不了,小時候或許逼得出好成績,但長大後,出了社會,少了父母在後面盯,是否還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雖然我家的小孩,是採取雷同“放山雞”的教育方式,但不表示我們一眛地從容與放任。我們的理論很簡單,要養出愛吃花生的雞,山裡就要適時出生一袋花生,要養出愛__ (興趣依人而異,這裡自由填空)的小孩,身邊當然也要時時有採近__的機會。
我家小孩很愛畫畫,雖然“程度”和“高難度”和台灣小孩相較之下,只是鬼畫符,但我們從來沒有批評或是試圖改變她們的“技巧性”,當丫頭滿三歲時,我們覺得應該是適時引進寫字的時候,於是我到二元商店,買了一本“漂亮”的ABC寫作書回家,告訴她:「這是只有大女孩,才能寫的“功課書”。」
一.了解小孩的個性與喜好:
天性好動的小孩,若是強迫整天從事靜態活動,就算是孔子也沒輒,我家的小孩就是如此,所以一開始,寫功課書的時候,我只允許她寫一頁,用原子筆寫,大約五分鐘即可完成,寫完了之後,便是我用紅筆評筆,她自由塗色,貼貼紙等時間!
二.建立動機:
因為一次只有五分鐘,接下來是自由創作,她對功課書永遠保持著一份興趣,之後不管她再怎麼要求,我不會允許,吃不到的糖總是比較甜!
雖然只是ABC,但我希望她將這一熱誠傳達到之後寫“正式功課”的身上,於是我特意提到“功課”這件事的地位,於是限定時間 (每天最多一次),限定資格(只有大女孩,只要表現好的才能寫功課),讓她覺得“功課”是一件“榮譽”,而非“處罰”,或是無聊的“習慣與必需”。
三.鼓勵比打罵有效:
帶孩子,我們一向強調鼓勵為主,處罰為輔,雖然我是情緒智商超低的媽媽,教訓孩子時,除了音量比較大之外,內容絕對是對事不對人,說道理,不貶低其自尊。
在習慣建立成功之前期,成果不重要,字寫歪沒關系,盡量找好的來讚美,且真誠地告知讚美的原因。
不強迫,小孩想一天寫一次可以,一周寫一次也可以,我們不強制小孩一開始就進入一天一次的習慣,但要向小孩時常提及,表現良好時,可以選擇來寫功課,這一項“獎勵”,不選擇的時候也沒關系,千萬別小題大做,慢慢來!
四.有趣好玩的學習過程
不管是建立任何一種新習慣或興趣,有趣好玩的學習過程,是吸引小孩再次學習的最大動機,丫頭寫功課時,我一定會坐在旁邊,有耐心 (有時候真的很難)地指導及鼓勵,之後我會特別強調,因為她表現良好,我們可以玩家製黏土,或是做餅乾等!
之前在Babyhome上,看到媽媽拉著,不願意學琴的小孩學琴的討論,我個人覺得這真是一件辛苦的事,我知道學琴的好處,也很希望,我的女兒們能有彈琴人的氣質,但老實說,媽媽的喜好,並不等同於小孩的喜好,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已的小孩成龍成鳳,但是成功唯一的要件,是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小孩出乎內心地感興趣,及願意學習,才是長久之計。
五.創意及引導
學齡前兒童,應該沒有任何需要學習的壓力及責任,這段時間的學習,完全是在父母的,創意及引導下發生,小孩天生具備的好奇心,要培養出一個願意學習的動機不難,而這樣的教導方式,能替小孩未來的學習定下良好的地基。之後參雜“沒興趣卻必需”,與“有興趣”的工作一起,讓小孩知道人生中的決定權及選擇權,在他們手中,能夠獨立思考及作主,才是將來優質學習習慣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