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根據我們相信有理念的假設,就將會有不僅是實體的『形式』而且也有許多其它事物的形式(因為這個概念是單個的,不僅在實體的場合如此,而且在其它場合也是如此,並且不僅有實體的科學,也有其他事物的科學;而且有成千的其它地這樣的困難面對著他們)。根據這個問題地必然性以及持有地關於『形式』的意見,如果『形式』能被分有的話,那麼就必定只有實體的理念。」
亞里斯多德在這一章舉了一個例子。
究竟,「二」這個理想型(idea,上面譯做「理念」)存在嗎?
譬如,我們討論「人」,這「人」的形式可能是有二條腿、會講話、會使用工具...,要定義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相當困難,但柏拉圖提出理想型(idea)的觀念,認為有一個「人」的理想型存在於真理的世界裏,我們每個人都是形似這個理想型的存在,只有這個理想型是永恆存在,而我們這些具體的人因為形體會毀滅,無法永恆,所以無法被看做是真正的「人」。
描述這一理想型的內容,就叫做形式。
亞里斯多德說,這麼一來,任何事物一定至少有一個形式,譬如狗一定有一個狗的形式,或說狗的理想型,但因為狗也是動物,所以狗也分有一個動物的理想型。
如此探討下去,究竟會有多少種理想型,或說形式呢?
因此,這段話的意思是「實體」這個概念本身必然有一個它的理想型,所以也就有屬於它的形式,但正如狗的例子,任何一個「實體」除了它自己這個概念的形式,也必然有許多種其他的形式存在其中。而且不僅只有「實體」同時分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幾乎所有我們能討論的東西都同時分有幾個不同的形式。
亞里斯多德覺得這種理想型的理論,很奇怪,有其內在的困難。
以「二」這個觀念來說,我們一般認識到它是「一」再加「一」得出來的,也就是說「一」是先於「二」的存在。
但是在柏拉圖這個理想型理論中,真理世界有一個絕對的「二」的理想型,這個「二」觀念存在並不是次於「一」的,它有自己的獨立性。
可是,這通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