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誠實的說,東亞於美國的全球布局來說本不應該是很重要的.我在以前的文章有提到過美中相隔半個地球遠,西太平洋比起其他任何地方,譬如非洲,都離美國遠.美國傳統的戰略重心一向是北美與西歐,依據各區域的重要性,排列順序應當是北美,西歐屬第一級,拉丁美洲,大東歐(包括歐俄),大中東(包括中亞)屬第二級,然後才是東亞,南亞與非洲.
在第一級地區,戰後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歐洲共同体發揮很大的作用,未來的五十年,歐洲大概還是會維持和平的現狀,如果將來有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會再從歐洲開始蔓延了,加上南斯拉夫徹底被解体,只要這些小共和國都加入北約歐盟,歐洲要建立一千年的和平也不是不可能.科索沃與波士尼亞的問題將會如同捷克斯洛伐克一樣,再大的紛擾最後可能只是一次公投的解決.
在第二級地區,大東歐還潛藏帝俄復活的陰影,還有雖然我對南斯拉夫基本持樂觀的看法,但是一旦塞爾維亞又再度選擇投向老大哥的懷抱,巴爾幹問題的舊幽靈總會重新出現,對歐盟與北約的最大挑戰過去一直而未來也必然是俄羅斯,歐盟必須與俄羅斯結盟成戈巴契夫曾提起的歐洲家園,完成歐俄同盟,這個一千年的和平才有可能實現.
第二級地區中的中東中亞則一直是美國關注的最大熱點,一方面是因為這是歐洲向東方的交界處,另一方面是此地豐富的油源,美國在此布署了以色列與土耳其(土耳其就算無法進入歐盟,也會取得歐洲家園的身份),以及幾個親美阿拉伯政權.
以上就是美國真正關注的戰略布局區,至於拉丁美洲雖是美國後院,這些國家普遍國力不強,美國一直到目前為止都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在這裏.
那麼,東亞是怎麼進入美國的戰略布局中呢?
一個因素是純粹歷史性的,西方當年為了求取東方貿易中的絲綢與香料,花了上百年時間,建立了由西歐出發繞非洲一圈,一路直抵中國的大航道.為了維護此一航道,英國布局了直布羅陀,開普敦(南非),亞丁,孟買,加爾各答,新加坡,香港,這一連串的重點港口,後來開通蘇伊士運河之後,又多布局了馬爾他,塞浦路斯,美國也學習這些前輩取了個菲律賓做據點,中國自古以來一直是人口最眾多的國家,西方機器大量生產的紡織品有這一個巨大的市場可供吸納,為西方賺取不少金銀.
這一個歷史因素使得二次大戰後,美國繼續依循過去的歷史慣性布局此地,即使中國不再是世界的大市場,美國還是沒有拋棄這裏,因為當時是西方對抗共產世界的冷戰,為了圍堵蘇聯,美國必須同時圍堵中國,這是戰後幾十年間的演變.
往後,美國聯中制蘇,乃至蘇聯倒台後,又重思圍堵中國,每個階段的理由並不都相同,美國卻都不得不理會.
二戰初期,美國一直都是關注歐洲戰場的,對於日本,並沒有強烈的看法,直到珍珠港事變,美日的關係才真正產生根本性的改變.
直到今天,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其實還是歷史性因素殘留的結果.第二個原因才是中國自古以來世界第一的人口份量.
美國或說整個西方真正的威脅是俄羅斯與伊斯蘭世界.
不過,現在有一個情勢在改變這個傳統的無害關係.我以前也提到過,中國崛起伴隨驚人的原物料需求,美國本身也有保有戰略物資的現實需求,因此,中東中亞比起過去重要性更加升高,中國傳統的霸權領域在中亞,中國是一個陸權國家,取得中亞的資源比起控制西太平洋的價值要高得多,美國要布局中亞,必須把中國的力量約束在東岸,因為美國相對於中國的優勢在海權,以優勢的海權來控制中國,勝算高,如果反而與中國淪入中亞陸權鬥爭,美國將處於劣勢,從這一點來看,美國以懸而未決的台灣問題把中國綁在這裏是美國最高明的戰略布局,也許一開始美國未必思考到後來這些變化,但到今天,美國沒有改變政策的原因是這步棋發揮了原本沒有料想到的效果.
以第一島鏈封鎖中國當然有其意義,但美國其實還有第二島鏈,甚至除去西太平洋也還有東太平洋,未來三十年裏,中國根本沒有實力成為美國的對手.美國在太平洋的布局是層層疊疊,更別忘了還有一個大澳洲,中國就算破了第一島鏈,美國還有很大的戰略空間周旋,只是美國要吸引中國把焦點擺在東岸,就必須保住台灣,加上大島國日本有一億人口,可做為美中開戰時一超級助力,台灣又剛好掐著日本的生命線,要保住日本,也要保住台灣,這才造就台灣如今的戰略重要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