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此,我們先釐清兩種永恆座標的差別.
猶太-基督教-伊斯蘭傳統設定了永恆價值的假設,神即是原因,也是目的,所有的價值都源於神,審判的權柄自然也只能在神,這個思想和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哲學傳統有兩點相同,第一個是都承認目的因,第二個都認為有一個最高的形上本体,亞里斯多德稱之為不動的第一推動者,柏拉圖稱之為善的理型(關於理型論的討論,相當專門,由於柏拉圖用語的隱晦,學者間仍沒有一個不移的定論,在此,依一般的說法,認為善的理型是一切理型的本源,如同自己發光的太陽),這兩個最高形上本体的概念到了中世紀神學裏,靠著五路明證都被視為上帝存在的不同面向.
而在印度教-佛教傳統中,有著強烈的泛神論傾向,大乘佛教和印度教一樣,或用梵我,或用佛性,統稱宇宙的本來面目,當眾生醒覺過來,所有的一切就統一成一体,在這個傳統中,最大的特徵是沒有時間,時間和空間的概念都是虛妄的,這和巴曼尼德斯的”一”幾乎一樣,所有的變化都是虛妄的,一切本是如如不動.
兩種永恆的觀念的差別,正在於猶太-基督教-伊斯蘭傳統的永恆是由一到多,再回到一,是從神中流出再復歸神的流變.而印度教-佛教傳統(在此先不計入原始無我論的佛教思想)則是本來就是”這個”的”永恆”.
以後我們討論猶太-基督教-伊斯蘭的永恆座標時,用”時間性的永恆座標”一詞,而討論到印度教-佛教傳統的永恆座標時,用”無時間性的永恆座標”來稱呼.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