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侯門深似海”,當我開始閱讀平川彰教授的”印度佛教史”以後,發現愈讀,問題愈多。
原本的計劃是好好尋找一個核心的領域,來結束我一向漫無目的的雜學生涯。
因緣際會,卻買下這本大書。
我過去對於佛教的瞭解實在太淺。
而任何學問一旦走到一個階段,就有需要全副心力去研究。
當然一不小心,也可能迷失在巨大的森林裏。
但現在不掉進森林裏,還真找不到傳說中的聖杯。
”無我論”是佛教最難以理解又最精微的分析。
把握住無我論真實的意義,大概快接近成佛的階段。
很慶幸,透過平川教授的指導,至少在理論層面上,已經能掌握無我論的精義。
佛教的理論經常和科學的發展暗合。
印度人的分析能力確實是舉世第一。
在部派佛教的章節裏,對於”無表色”的解釋,和物理學中對”力”的分析是很接近的,可怕的是,直到二十世紀,我們才將”力”和”物質”畫上等號,所謂”重力子””電子””膠子”,都是”力”的物質化,而二千年前,佛教僧侶已經這樣看待”力”了。
心王心所佔了七十五法的絕大部份,佛教對於各類心理分析達到極精微的地步,心的各類形態,他們視為物質性的存在來分析,而且各種心所都是相應獨立的。直到我們開始運用核磁共振來研究腦,才發現,人的自我意識是各塊腦區域的綜合,而佛教僧侶早已由冥想和禪定中理解到這個道理。
每次我愈是研究,愈是驚歎於佛法的廣大深奧,所以對於和常識相衝突的無我論和相隨的涅槃說只有暫時將信將疑,好好研究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