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北有多場歌仔戲界的耆老粉墨登場演出折子戲,不用到場觀賞都可以知道那絕對是極至精華,身段、唱腔、表演等等都是一等一,但是散場之後,可否想過,台灣的歌仔戲界,這些精髓的功夫,小一輩的有多少人學得來?這些精彩的表演也只僅台北市,其他縣市無緣得見,就好比小編常講的,各文化大團的年度大戲,都集中在台北演出,其餘縣市的觀眾除了公視錄影播出就只有DVD以供憑吊...不..是欣賞好戲。
如果只是耆老們過戲癮,當然就此煙消雲散,如果是推廣歌仔戲,僅有在台北一場,是不是對不起其他無緣得見的戲迷?這麼作的用意為何?
如果要激發潛浮的戲迷,是不是要成立巡迴表演,激發老一輩的戲迷走入戲院,懷念過去歌仔戲的風華,再伺機吸引年輕戲迷?好的表演或是稀少表演,像是兩岸三地歌仔戲的表演,也只僅在台北市,少走出台北市,其餘相關的表演就更不用講,偏偏台北市又被戲謔為中國城,外省族群的城市,能夠激發的新觀眾又有多少?
就好像在台北市演出個二二八歌仔戲,觀眾也會侷限於政治熱衷者,偏偏台北市政治屬性偏綠者少,而歌仔戲被喻為台灣土生土長的傳統戲劇,在中國城裡的銷路又怎麼打開?難怪不少年輕人的印象裡,歌仔戲就是沒水準,沒格調等等負面印象,往者已矣,印象挽回也非一朝一夕,甚至歌仔戲已經被抹上一層淺淺的綠、更也抹上重重俗色,但是你我何曾忍心讓歌仔戲就這樣失去舞台和光彩?中南部有許多潛在的觀眾,在「廟口好戲作伙來」,中南部的廟口,台下的觀眾難道會比台北場少嗎?精緻好戲在中南部一樣爆滿,為什麼重成本的交流戲曲或是匯演就不能走出淡水河,來到中南部演出?
各種資源集中在中國城,集中在親藍的明華園,新公佈的扶植團隊,明華已經確定三年都有八百萬可以花,中南部觀眾沒湯也沒粒,只有肉屑可以吃,也難怪苦嘆歌仔戲的觀眾日漸減少,無法開發新觀眾,注重的只有中國城裡的人,再加上湊熱鬧的一般歌仔戲班的不重修飾,更是讓人有歌仔戲都是隨便演演的印象,如此是要怎麼吸引年輕觀眾群進場看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