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扶植團隊就是那麼幾團,舞蹈、音樂乃至傳統戲曲都一樣,強者橫強,錢也越來越多,弱者就越來越弱,金額也日趨減少,舞蹈界就是林懷民;傳統戲曲就是明華園,似乎評審要的是華麗的場面,名氣大的戲班,錢就會砸得多,也不管內容紮實與否,以歌仔戲來講,身段好不好不重要,歌詞有沒有七字四句聯、押韻也不重要,唱腔好壞,破嗓是因為練習過多,還是因為聲色過多也不管,尤其是明華園,小編已經觀察好幾年了,只要前一年的補助比較少,次年就一定是破天荒的天價,記得有一年只有兩百多,次年就給了五百多,去年三百多,今年就八百萬,還連續三年,以這樣的規格,即使再有心想成長的戲班早就腿軟,又怎麼談歌仔戲的進步、精緻化?歌仔戲永遠停留在廟口添熱鬧的貨色,這裡唱KTV,那裡在演歌仔戲,聽那邊的?大概KTV的歌聲會贏過歌仔戲的聲音。
一個戲團獨霸經費,這樣會不會壓制其他有心的戲班成長,難道真的要去做一齣華麗的戲,賠錢賠到脫褲子,才有可能拿高補助?還是要養很多行政人員,才叫一個戲班?行政人員在公演前後要處理很多事,在平時則是閒到掠蚤母相咬。如果要這樣獨爽一個戲團,八百萬會不會太少?要不要把之前吵得沸沸盪盪的公立歌仔戲班的千萬補助直接給?就成立明華園為公立歌仔戲如何?明華園大家長陳明吉就有六個老婆,勝字輩也不遑多讓,包括親家也在經營戲班,在多妻多子的政策下,一共有八個戲班,或中央、或地方領補助,八個戲班都有演文化戲的實力,當家小生孫翠鳳是歌仔戲界紅到外界的紅星,接的廣告就不少了,還有專職三花和小旦,年度大戲就把其他七個班的精英抓來出公差,再砸些錢在道具、佈景上,劇本隨便就好,反正只要是孫翠鳳、陳勝在領銜演出,管他劇情合理與否,管他唱什麼碗糕,就可以贏得掌聲,贏得大把補助。
孫翠鳳挺藍挺到50歲就幹上國策顧問,乾脆政府就立明華園為國立歌仔戲班,有計劃的培育明華園的劇本和唱詞能夠古味一點,能夠符合基本的四句聯句法,不要再跟其他有心團隊爭食總金額才兩億的小錢,一個團就分去八百萬,還剩下多少給別人?
有一個歌仔戲的公立戲班,補助穩定又多,說不定還可以跟國立京劇團拼場一下,別在金鐘獎的時候和京劇輪流得獎,而且只要派攝影團隊到城市舞台或是國家劇院拍攝就可以獲獎,也太容易了一點。或許可以重現二十年前電視歌仔戲的榮景,別談每台一團,只要固定演出,每天有半小時以慰戲迷就夠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