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感嘆,歌仔戲科系成立這麼多年,至今台上看到的仍然是老一輩的演員,傑出又想走這途的少數年輕演員至今還是旗軍命,有個四線小角色演算不錯了。菜鳥演員又吃不了苦,不僅前輩、老師的身段學不來,也不要說戲目的道白,連台語能不能講好都是問題,要到外台戲團去磨練,又以為是住飯店的高級享受,又不是在拍偶像劇還是電影,外台戲班都是席地而睡,有睡袋算是好享受了,於是各種希望馬兒好的計劃紛紛出籠,但是還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有的是有人反對,有的只是空談。
在恨鐵不成鋼的感嘆中,有許多埋沒的人才,躲在各個野台戲班,其中大部份是因為父母整戲班,子女就跟著學戲,為了生活,一棚戲五萬、三萬還有一點賺頭,因為可以七七八八演過就算,要升格演文化場,一賠就是幾十萬,又沒有任何獲益,顧腹肚比較重要,這個佛祖只會賠錢,而且政府沒有一個輔導機制,而是像體育一樣,畫個大餅等戲班自己成長和茁壯,而且體育的大餅是實實在的金牌1200萬等你來拿,而且傳統戲曲的大餅則是最多大概500萬的補助,那也只是少數戲團可以拿到,多是百萬左右,一年的開銷下來,500萬就算有剩也不多,實在是演民戲還可以存活。
不少外台戲班的演員功底深厚,唱唸俱佳,但是他們不曾出現在文化場裡當旗軍、跑龍套,甚至對文化場的觀念也是很模糊,甚至有可能以為,那只是賠錢貨,而且也要求多多,又要劇本、又要行政人員、又要排戲...沒完沒了,也因為廟會需要熱鬧,所以歌仔戲的生命力還是很強,只是層次無法提升,永遠演出的都是不用花費精力,只要熱鬧聲音的金光胡撇仔戲,甚至是鋼管秀、脫衣舞。政府或相關單位不曾給他們有進修或挖掘他們的計劃,他們繼續顧腹肚,埋沒在各大廟口之中;政府繼續假惺惺的關心傳統戲曲亂搞,甚至有人還從中謀利;所謂的專家學者,繼續憑著各人的喜惡或各戲團的知名度操縱著各種補助或是匯演團隊,拿高補助的永遠是那幾個團;匯演入選也是那幾個團,既賠錢又無法獲得補助還是中選匯演團隊,那個野台戲班還會有興趣吃力又不得利的演文化場?歌仔戲界永遠在嘆演員沒人才,青黃不接,學生太差....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