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戲新演,要有新創意,要可以吸引人,才會有票房。老戲新演除了熱門的武俠小說以外,還有許多歷史上的正史、野史,不管連續劇、傳統戲曲都很喜歡演,而且都會以大戲視之,例如「薛丁山與樊梨花」、「楊家將」、「楊門女將」、「薛平貴」;神仙戲「封神榜」、「觀世音」、「媽祖」,乃至民間劇本「陳三五娘」、「山伯英台」、「竇娥冤」等等。多年前的「觀世音」根據華嚴經所言是男身神改編成台語連續劇、媽祖傳從郭美珠演「黑面三媽」以後就有此類創作,這是比較少看到的新創;葉青版的「新陳三五娘」基本上變化不大,結局合理化林大娶六娘、陳三娶五娘,不愧是導演爸的作品。
除了劇本上的變動外,除了愛情戲以外,再來就是壞人更壞,好人更委屈,或者使壞之餘還有一點人性或慈愛,再來能變動的就只有演員了。例如20年前香港無線電視的台慶大戲-「楊家將」,能變化的場次不多,但是為了消化大堆頭的明星演員,還加了神仙戲,一開始出現萬梓良的韓湘子,一本正經的吹笛子,就先笑倒,周潤發的呂洞賓、張曼玉的九天玄女(這個造型也好笑),趙雅芝的觀世音等等;楊家將出場,都依當時的螢幕情侶分飾夫妻,最可憐的黃日華(楊五郎)的烏絲三千丈,1982年演虛竹,主角落髮應該,3年後演短集數的配角也要落髮,唉....
「貍貓換太子」是一部老戲,電影、連續劇、傳統戲曲都演過,尤其斷案如神的包青天系列,更是少不了這一齣宋宮秘史。但是讀過北宋史就可以知道,李妃是死後才被發現是仁宗的生母,當然不會有包公斷案,「貍貓換太子」是虛構的。據記載,李妃當時是劉妃的侍女,當了真宗的妃嬪後,劉妃的權勢還是比較大,就直接把仁宗搶走。後來李妃先死,宰相呂夷簡建議劉太后要以太后之儀厚葬李妃,並用水銀棺使其屍身不壞,後來仁宗知道李妃乃自己生母,本來要去找劉太后輸贏,看到水銀棺中的母親服飾一如太后,不相信劉太后是謀殺生母的兇手,所以劉太后得已壽終正寢,這可真要感謝呂夷簡的先見之明。
從「金水橋畔」後,蘭陽、楊麗花也紛紛挑中「貍貓換太子」的戲碼,不禁要問,歌仔戲真的都沒戲碼可演了嗎?演來演去就是那幾齣,再不然就由民戲去無存菁,還是老戲新演。台上3小時,又能在劇本上做多少變化?演員的變化不會大,觀眾眼睛看到的服飾、佈景可以砸錢;耳朵聽到可以再編新曲,靠砸錢吸引人?都是已知的劇情和結局,沒有想知的慾望,最後靠的是fans衝票房?
是缺乏編劇還是缺乏新的ideal,還是劇團主事者守舊,以為以前紅的戲碼在現在演也會受歡迎?卻忘了,歌仔戲是需要新的刺激來吸引新的觀眾入場,才有可能長長久久活下去。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