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1-03 00:48:37| 人氣2,7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維摩經》是大乘經典中非常殊勝的一部,它包含基本佛法,卻又超越於基本佛法;它入世於人間,而將人提昇到佛的層次。眾生(人)和佛並非存在於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而是並存在同一環境中,端看我們以什麼心態來看待世界。以佛心看,眾生界皆同佛界;以眾生心看,佛世界亦不過是眾生世界;以執著心和煩惱心看,這個世界是眾生的五濁惡世;以智慧心和慈悲心看,這世界就是佛國淨土。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jpg




《維摩經》與人間淨土── 一、人間淨土為心所造
《維摩經》與人間淨土

一、人間淨土為心所造

 佛告舍利弗,維摩詰從無動如來的妙喜國來生此土。

 「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

 「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故,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阿 佛品第十二〉

 此段經文是在介紹《維摩經》的主角,維摩詰菩薩是從那裡來?來做什麼?他是從一個叫無動如來的妙喜國來的,那是一個清淨的佛土,他為了度化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離開了無動如來妙喜國的淨土,而到我們這個充滿怨怒、彼此傷害,以及許多不善眾生聚居的世界來,這是他的慈悲;他的目的,是要把我們這個不清淨的世界,轉變為清淨的世界。

 一般凡夫,由於自信不足,較易逃避多苦多惱的娑婆世界,不是希望依佛力接引到安樂清淨的佛國中去,便是希望即身成就了解脫法門而進入涅槃。只有像維摩詰大菩薩那樣,才願意放棄原有的清淨佛土,倒駕慈航,而生到我們這個五濁惡世中來度眾生,這是多麼的慈悲、多麼的偉大。這是非常積極的入世精神,正是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這個世界雖然非常的不好,卻又是能讓我們修功積德、廣結善緣的好地方。

 經文「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故,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是說我們這個世界的不清淨,不是世界本身不清淨,而是因為眾生有煩惱,方使得世界紛亂;如果眾生心中均無煩惱,那麼這個世界將是個淨土。

 所以在眾生立場的體驗,這是釋迦世尊所教化的不淨佛土,為了度化此土的眾生,維摩詰菩薩還是生來此土,但他教化眾生,協助眾生,滅除煩惱,而他本身依舊明智不昧,不跟愚癡合流。其內心不受影響,仍是非常的清淨。「愚闇」是煩惱、愚癡、無明。

 菩薩雖在愚癡的世界,他自己則是並不愚癡,因為他是為了幫助愚癡的眾生解除煩惱而來的。此在《維摩經》的〈菩薩品〉裡,有一個「無盡燈」的比喻說:「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無盡燈就是輾轉點亮許多眾生智慧的心燈,用智慧的心燈來照亮愚暗、除滅煩惱、開啟智慧、長養慈悲。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佛國品第一〉

 前段經文說此釋迦世尊教化的娑婆世界是「不淨佛土」,那是對此土的凡夫眾生以及小乘的聖者而說,若就菩薩聖者的角度來看,此土亦是清淨佛土。故藉菩薩示現的螺髻梵王之言,此土清淨如色界最上層的大自在天宮。大自在天是三界之主,亦名有頂天,梵語摩醯首羅天,有二類:是外道的主神所居,是佛教小乘三果聖人所生的淨居摩醯首羅天。

 「螺髻梵王」的名字僅在《維摩經》中出現,梵王本是大梵天王的身分,是初禪天之王,住於色界初禪之頂,亦名娑婆世界之主,其名可譯為離欲、清淨、高淨等,略稱大梵王。此處的螺髻梵王,亦是維摩詰丈室中的聽法會眾之一,以示現清淨的梵王身,來證明娑婆世界,即是清淨佛土。在這個集會中有許多的大菩薩和天人,不論顯的什麼身,他們的內心,都已是清淨的菩薩,而且是大菩薩,是斷了煩惱的法身大士。

 初地以前的菩薩次第調伏煩惱,稱為賢位菩薩,初地以上的菩薩分分斷除煩惱,稱為法身大士。賢位菩薩以前的人,若不是外道,即是一般的凡夫。當我們開始對佛法產生堅定的信心之後,就成為賢位菩薩;如果信心時而堅定,時而退失大菩提心,即位同外道,仍優於外道,稱為初發心的菩薩。

 很多人信佛一段時間之後,改信其他宗教,或是信仰並努力修行佛法一段期間後,由於生活或環境的關係而疏離了佛教,他們如果尚願回歸佛法,亦屬於初發心菩薩。多半的人,都是停留在初發心菩薩的階段,進進退退,非常苦惱,也很可惜。

 螺髻梵王是位法身大士,他對釋迦世尊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說:「我見到釋迦世尊的佛土,是清淨的,就像自在天宮一樣。」自在天宮的莊嚴、清淨,非我們的世界所能比擬。《法華經》的〈如來壽量品〉中也說到釋迦牟尼佛的靈山淨土,永遠是安穩清淨而不會毀滅的。只因我們是凡夫,所以看到的是髒亂不淨的。

 因為舍利弗未斷法執,有欣有厭,欣涅槃而厭生死,欣清淨而厭不淨,所以舍利弗看到的這個娑婆世界,有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等,以及無以計數的髒亂和罪惡,充滿這世界。

 阿羅漢不喜歡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故有螺髻梵王代表大菩薩的立場和境界,以平等心,以佛的智慧,來看這個世界,因此說這是一個淨土。釋迦牟尼佛成佛時,也悟到這個世界的每一位眾生都具備著與如來完全相同的智慧、福德和莊嚴相,只是眾生自己不知道。

 好比說,一個眼睛有毛病的人,不論是近視、遠視、散光、老花,只要配上適當的眼鏡,就可以讓視力恢復正常,看得真切。當然我們凡夫是無法藉佛眼來看這個世界的,但是我們可以體會佛及菩薩所告訴我們的,不妨試著去揣摩、體會它,把這個世界看成是淨土,自然就不會那麼討厭它了。因此螺髻梵王要勸告舍利弗,我們當依佛的智慧來看這個世界,若能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其心即能深得淨清,也可見到此釋迦佛土,本來清淨。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佛國品第一〉

 這是《維摩經》裡一貫的說法,是說如果自心能夠清淨,國土自然清淨,也即是心若清淨,國土亦得清淨。

 我們的世界,是隨著我們的心而變化的,在佛經裡有兩句相反相成的話:1「心隨境轉」,這是凡夫;2「境隨心轉」,這是聖賢。如果自己的心,時時刻刻被環境所左右,被環境所困擾,那就是凡夫;反之,心能轉境,則是聖賢。以菩薩之心看眾生,眾生都是菩薩,以清淨心體驗世界,世界便成佛國淨土。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說此「國土常清淨」,乃是極正確的事。

 此經說:「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心淨」是不起瞋愛、取捨、善惡、好壞等的分別心;不受境界影響,便見淨土的「功德莊嚴」。福利為「功」,有所得成為「德」,功能有所得為功德。

 經中有五分法身功德、八功德水,以莊嚴淨土的依正二報,主要是用智慧和慈悲來莊嚴。以智慧莊嚴自己的心,即心靈環保;以慈悲莊嚴我們的世界、環境,即關懷我們的社會,是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換言之,對我們生活環境中的人、事、物,都用智慧和慈悲來關懷、來對待,就是功德莊嚴。

 許多人認為的莊嚴,是用豪景排場、金銀珠寶、華飾宮殿等的物質,那僅是外表;若用智慧和慈悲,來莊嚴身心和環境,才是表裡一致,最高的功德莊嚴。身心世界的莊嚴,才是全面徹底的莊嚴。

 如僅是虛有其表,臉上、身上妝扮得很漂亮,居住處所環境設計得很優美,而內心卻非常醜惡,充滿貪、瞋、癡、慢、疑、嫉妒、慳吝等煩惱,這種人因為缺少悲智的功德,缺少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五分法身功德,僅用物質是如何也莊嚴不起來的。若用悲智的功德,莊嚴自己,也莊嚴他人,這個世界自然就莊嚴了,自己也就有了功德。
 

台長: 祈願皆有佛緣皆成佛!
人氣(2,76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