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4-22 11:00:00| 人氣4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記憶研究與心理解剖

引用來自於: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3602-a16_002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 (一) 第 002集~由  正禮老師開示:記憶研究與心理解剖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 (一) 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跟各位介紹到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阿含正義》,其實我們可以說,它也是在說明實證佛教的觀行法門。我們也提到說,其實在《阿含經》裡面,就有一個非常科學的一種研究方法,就是研究記憶如何存在。

  我們可以看到現代的科學家,他們怎麼樣對於記憶的儲存產生了疑惑,在現代的認知心理學裡面曾有這樣的說法:我們的長期記憶可以儲存多少訊息?這些訊息可以維持多久?有關儲存容量的問題可以很快解決,因為答案很簡單;我們不知道、也不知道要如何找出答案,也就是現在的科學家對於如何儲存記憶?儲存在什麼地方?其實他不能瞭解的。短期記憶跟長期記憶其實是同樣的問題,短期記憶可以研究,可是長期記憶呢?沒有辦法研究,因為他的研究的時間,就是我們的一生。那如何能夠設計一個實驗,能夠跨越我們的一生來研究長期記憶呢?沒有方法!所以說科學家沒有辦法。

  古代就已經在研究這個問題了,那 佛陀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很簡單,衪就用宿命通、用宿命明。也就是說,甚深微妙大光明法,衪就是如來藏,就可以作為儲存記憶的處所。可是要找到這個儲存記憶的處所非常困難,所以 佛陀採用一種非常巧妙的方法,就是說,先去確認什麼是不可能作為記憶儲存的處所。那最簡單就是,先把我們眾生可以看得到的名色,就是二元的身心去作切割,那這個切割就是解剖,我們佛法中把它稱為觀行。

  所以在我們佛法中,其實早就已經在研究記憶的問題,而且是以心理解剖的方式來作研究。所以我們上一集裡面也說到,這個名色就是 佛陀在《阿含經》裡面,最粗略地把生命分為名色這兩個,接下來就要去作解剖了,也就是說,怎麼樣把名色作更精細的區分跟解剖。那我們說,在三乘裡面,它的解剖概念是有所不同,譬如說:在聲聞,它是把名色區分為五陰,那這樣子之後,再把它區分成五受陰。我們可以看圖上的一個表,也就是說,名色根據佛語的教導,把它區分成五陰,那五陰之後,斷我見之後,再依於滅盡定,再區分成五受陰三十個法,也就是說,在聲聞法裡面,佛陀就是教導這些比丘能夠去觀察五陰。

  我們看看經文怎麼說:【爾時,世尊與數千萬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說五盛陰苦:「云何為五?所謂色、痛、想、行、識。云何為色陰?所謂此四大身,是四大所造色,是謂名為色陰也。彼云何名為痛陰?所謂苦痛、樂痛、不苦不樂痛,是謂名為痛陰。彼云何名想陰?所謂三世共會,是謂名為想陰。彼云何名為行陰?所謂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陰。彼云何名為識陰?所謂眼、耳、鼻、口、身、意,此名識陰。」】這是《增壹阿含經》卷28裡面 佛陀的開示,把五陰作區隔,聲聞人就是依於佛語的開示去作區分。可是我們要知道,要作五陰的劃分,把名色(這個名色就是色法跟心法)這個色法在五陰裡面,把它劃分為地、水、火、風,分為四個法;那名這個法,把它區分為受、想、行、識,分為四個法。可是這四個法的區分跟色陰的區分,它必須要採用襌定,特別是它一定要採用滅盡定的方法,才能夠把色法跟心法區分開來。

  其實色法跟心法的區分它極為困難,譬如我們簡單地說一個,譬如說,我們人所看到的顏色,顏色是心法,可是它的色法是什麼呢?它的色法就是光波,所以光波是色法,顏色是心法。那至於更詳細的內容,我們在正覺同修會的禪淨班裡面,還會有更詳細的教導,因為涉及到觀行的內容,這個是 佛陀所隱覆的密意,所以我們沒辦法詳細的公開來跟各位介紹這個內容,如果有興趣的菩薩,請來我們正覺同修會來參加我們的課程,我們的親教師就可以把詳細的內容傳授給各位。

  好!那我們說,為什麼要區分五陰需要用禪定的方法呢?因為其實如果沒有用禪定的方法,其實是沒有辦法讓人清楚地區分色法跟心法的。那我們可以看到在《阿含經》裡面有非常多的地方,就在討論死亡跟滅盡定、跟非想非非想定中間的差別,為什麼要討論這個差別呢?其實就是在區分色法跟心法,因為色法跟心法經常是混淆在一起的,是混合在一起的,只有在最接近死亡的狀態之下,色法跟心法才能夠作最大的切割。而這個色法、心法的切割,在外道裡面,他們最高就只有非想非非想定,是沒有辦法作正確的切割,所以他們沒辦法斷我見,沒有辦法入滅盡定,也沒辦法入無餘涅槃。

  那我們看看經文裡面,怎麼樣說這個部分,在《中阿含經》卷58裡面說:【復問曰:「賢者拘絺羅!若死及入滅盡定者,有何差別?」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死者壽命滅訖,溫暖已去,諸根敗壞。比丘入滅盡定者,壽不滅訖,暖亦不去,諸根不敗壞。死及入滅盡定者,是謂差別。」復問曰:「賢者拘絺羅!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有何差別?」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比丘入滅盡定者,想及知滅。比丘入無想定者,想知不滅。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是謂差別。」】這裡在討論一個命題就是說,死亡跟入滅盡定、跟入無想定三個的差別,那為什麼要討論這個呢?其實就在討論色法跟心法它的區分。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如果真正死亡之後,他剩下的就是軀體,這叫作色法。可是如果說他沒有死,可是已經最接近死亡,這個時候就可以區別出,色法跟心法的不同。而滅盡定就是,作為色法跟心法切割最大、最好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個修禪定者,他依於禪定─四禪八定-他修到非想非非想定,雖然從外觀上,他從初禪、二禪、到四禪的時候,到了四禪他就已經息脈俱斷,他已經沒有心跳呼吸了,可是這個時候還不是死亡,而且其實這個時候他還有個意識存在,所以就有所謂的五現涅槃,他們就認為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都有可能是涅槃啊!乃至四禪的人,他認為說我息脈都斷了啊!那我最接近死亡了,其實還不是,因為還有四空定,可是到了四空定的時候,到了非想非非想定的時候,他們認為說,我這個已經是涅槃了,因為這個是最接近死亡了!

  佛陀出世之後,當祂證得非想非非想定的時候,衪說這也不是!因為這也不是能夠獲得涅槃的一個境界。所以 佛陀經過苦行之後,然後衪最後明心見性成佛之後,衪確定說,這個都不是!所以衪才方便開許了滅盡定這個法,來讓具有四禪八定的外道斷我見,斷我見之後,他可以把覺知心滅了,然後進入滅盡定,這個時候,他的色法跟心法區分得最清楚。為什麼?因為那時候他的心法,已經滅除了最多,也就是從解剖的概念來說,就是他的心法被切除得最多。因為到了滅盡定的時候,他是想知滅,為什麼想知滅呢 ?因為他六識都滅,不只六識都滅,他連意根的受、想心所都滅,因為這樣子所以叫作想知滅。而這個想知滅是超越了無想定,無想定在這個地方所指的就是非想非非想定,因為在非想非非想定裡面,想知不滅,想知不滅表示他的意識還在呀!所以還有意識的受、想、行、識都存在。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阿羅漢們統統都要討論,到底滅盡定跟無想定(就是非想非非想定)中間的差別。因為能夠具足了知中間的差別,才能夠正確地解剖名色,這樣才能正確地去確定說:名色裡面所含攝的這個五陰(或者是五受陰)它裡面的這些法,統統不可能作為儲存記憶的處所,因為它都是可毀壞、可分割。因為可分割就是可解剖,而且它還一定會變異,所以都不可能是如來藏,都不可能作為記憶儲存的處所,所以一定要作這個討論。

  所以他也會更進一步去討論到壽暖識這件事情。也就是說,我們人活著跟死亡有什麼差別呢?用壽、暖、識三個來區別,我們看經文裡面怎麼說:【復問:「尊者!若死、若入滅盡正受,有差別不?」答:「捨於壽暖,諸根悉壞,身命分離,是名為死。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捨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這裡就說到有壽、暖、識這三個法,入滅盡定的時候六識都滅,然後他的壽命跟暖不滅,也就是說壽命沒有斷掉,温暖也沒有去掉,可是他的身口意行都滅了,什麼叫身口意行都滅呢?就是說,他的呼吸心跳都滅了,可是他雖然心跳呼吸都滅了,就像死人一樣,可是他並沒有真正死亡,因為他還有壽命,還有温暖,還可以出滅盡定之後重新回來。

  所以我們可以說,滅盡定的修持的方法,或是禪定的修持的方法,其實就是在作一種實驗,什麼樣的實驗?就是心理解剖的實驗。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從正常的生活的情況,然後經過禪定的控制之後,他可以把六識一直滅,到了初禪的時候,把鼻、舌兩識滅了,進入二禪的時候把前五識滅了,可是之後,意識都不滅。然後雖然到了四禪的時候,有些無想天的無想定是六識滅,可是他有邪見,他執著身,所以他是外道的定力,他不能往前跑,所以那個不在我們討論之列。

  可是到了四禪之後,他息脈俱斷了,乃至到了四空定,他的意識區分得更細了,然後這是到了外道的最高的禪定-就是非想非非想定-他沒有辦法再往前進了。因為他還有邪見,因為他還有我見俱在,所以只有再把我見去除掉,進入了滅盡定,這個時候六識滅,所以想知都滅了,因為想知滅的時候,表示五陰裡面的受、想、行、以及識全都滅了,這時候只剩下色陰,還有意根的觸、作意、思這三個法,所以,這個時候才是作最大的解剖,也就是把心法作最大的切割,因為那時候猶如死亡啊!只差一點點,這個時候入滅盡定的阿羅漢,如果要入無餘涅槃,捨掉壽命他就走了,所以說入滅盡定才是色法跟心法最大的切割。

  這裡有人可能會問說:「那我們睡著無夢的時候也是六識滅啊!那時候我們息脈也沒斷啊!那為什麼入滅盡定,六識滅、息脈要斷?」這就是差別,這是涉及到意根的差別。也就是說,在我們平常睡著無夢的時候,意根不滅,六識滅,因為我們被意根所掌握,所以在意根的掌握之下,我們六識滅,可是我們的呼吸心跳照樣要存在啊!為什麼?因為呼吸心跳是意根所掌握的。因為我們在娘胎的時候(在胎兒的時候),我們意識還沒有成熟,勝義根還沒有成熟(我們大腦還沒有成熟的時候),我們就照樣有呼吸心跳啊!因為意根就在維持我們的生命的跡象。所以在我們的頭腦中的小腦、延腦,就是在作我們生命的維持的工作啊!

  所以我們睡著無夢,那是因為我們被意根控制了,意根說身體很疲勞了要睡覺,就把六識滅了。可是修禪定剛好相反,是因為透過控制六識的生滅,反過來控制意根,所以當我們透過意識來鍛鍊禪定的時候,其實我們是把六識自己滅了,是逐步逐步把祂滅了,因為逐步逐步滅了,相反地就控制了意根的功能。所以當我們能夠進入四禪的時候,那時候是息脈斷,呼吸心跳都停了,可是並沒有死亡,因為意根衪還是執著著不願放捨,所以衪會繼續前進到非想非非想定,乃至要進入滅盡定,來讓意根說:「這些都不重要,這些都是生滅的,它都是可毀壞、可分割、會變異的法,所以應該把它滅盡。」因為這樣子,所以說息脈就斷,所以這個時候的身口意行滅,這就是意根跟六識之間它們的關係。

  那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種情況之下,修滅盡定者他才能夠詳細地看到六識祂的內容,他在五陰的觀行之下,在佛語教導之下,他斷我見,斷我見之下,再修滅盡定,最後他可以證得五受陰的法,能夠把名色分為三十個法。我們來看看在五受陰的這個法,佛陀怎麼說:【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實知。……云何受如實知?有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云何想如實知?謂六想身。云何為六?謂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是名想,如是想如實知。……云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如是行如實知。……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身。如是識身如實知。】(《雜阿含經》卷2)這裡把五陰裡面都用六識來區分,那這個時候就可以區分出六根,也就可以區分出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乃至六識身,這樣子就總共有三十個法。

  也就是說,在入滅盡定的這個過程裡面,其實就在演練一番自己可以控制的死亡的過程。也就是他開始把六識一個一個把祂滅掉,然後越滅越多的時候,他就越接近死亡,如果一個人害怕死亡,他是沒有辦法進入禪定的。所以修滅盡定就是在作這個練習,那我們就可以看到說,其實,在這個地方,就有所謂的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其實這個都是依於六識的遍行心所來建立的。也就是六識,眼有眼的受心所、想心所、跟思心所,耳有耳的受心所、想心所跟思心所,所以這個就是在說明唯識學裡面的遍行心所。

  那前面的五陰所說的是別境,因為有所謂的受陰、想陰,還有行陰、還有識陰,它說的是別境──了別境界。可是到了五受陰的時候,它所說的是遍行,因為它不是別境,可是遍行裡面的受想心所,跟別境的受想的境界了別,還是有關係的,可是這兩個彼此之間的關係,因為太過複雜,超出我們介紹的範圍,所以我們就略過不再解釋。

  因為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所以我們就簡單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4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第16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生命解剖學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實證佛教觀行法門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