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0-31 23:03:52| 人氣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分別與無分別

引用來自於: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111-a15_017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 017集~由  正才老師開示:分別與無分別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這裡的《廣論》指的是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

      這一集我們還是在講《廣論》一開始的傳承部分,由於宗喀巴的這部論主要是依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或稱為《菩提道炬論》而寫成的,因此我們這幾集便是在評論阿底峽的這部論。

      我們繼續來看《燈論》接著怎麼說。阿底峽說:【三有分別生,分別為體性,故斷諸分別,是最勝涅槃。如世尊說云:分別大無明,能墮生死海;住無分別定,無分別如空。入無分別陀羅尼亦云:佛子於此法,若思無分別,越分別險阻,漸得無分別。由聖教正理,定解一切法,無生無自性,當修無分別。】(《菩提道燈論》)這一段的前一句是:【以慧觀諸法,都不見自性,亦了彼慧性,無分別修彼。】(《菩提道燈論》)都在講分別與無分別,所以我們今天就要來討論什麼才是「分別與無分別」的正確道理。剛剛這一大段是說:阿底峽認為眾生之所以在三界生死大海中輪迴而不能出離,就是因為種種分別所引起的,分別就是最大的無明,所以要是能修學無分別,住於無分別的定中,乃至斷除種種分別,能如虛空一樣無分別,就能證得最殊勝的涅槃。因此,應當思惟無分別的道理,來超越種種分別的障礙,才能漸漸獲得無分別,如此定能理解一切法都是無生無自性的道理,所以應當修學無分別。

      對於這個「分別與無分別」的議題,從古至今,很多修學佛法的人都沒有弄清楚,包含許多所謂的大師也是一樣,阿底峽及宗喀巴當然也是一樣沒有弄懂其中的道理。我們先說什麼是「分別」?「分別」是心識的功能作用,不同的心識便有不同的分別作用,而一個正常的人,不多不少,總共有八個心識;其他的有情,依於業報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狀況,但最多也就只有八個識。既然稱之為識,就表示有識別、有能了別的作用;也因為各個識的了別的作用及對象不同,所以區分為八個識。其中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能夠分別色聲香味觸等五塵;第六個識——意識,有對法塵的分別;第七末那識,有對意識及法塵的分別;第八阿賴耶識雖不分別六塵,但卻有對末那識心行以及對身根、業種、壽算、四大等的種種分別。其中的深淺廣狹、差別萬端,不是一般人以及阿底峽所能知道的。

      而阿底峽在這裡說:想要不生三有,證得最殊勝涅槃,就要斷諸分別。這是不正確的說法。首先,從二乘解脫道的修行角度來說,想要證得涅槃,是要意識與意根願意自我斷滅,捨報後前七識全部滅盡,不再有對六塵的種種了別,也就是五陰十八界都滅盡了,才能入無餘涅槃;從此以後,就不會再有欲界有、色界有以及無色界有等三有的出生。入涅槃不是還保留著心識,而只滅心識的分別作用。可是,阿底峽這裡所說的,卻是只要斷除覺知心中的分別作用,而不是要滅除心識本身;也就是說,仍然保留心識,而卻沒有分別的作用。但這只是阿底峽的妄想,因為心識之所以現起,就是為了要了別種種境界相,因此心識只要現起了,就一定有分別的作用,不可能沒有分別。

      而且,阿底峽這裡所要斷的諸分別,其實也只是前六識覺知心的語言文字等的分別作用。因為阿底峽、宗喀巴以及達賴喇嘛等人,都是六識論的常見外道,主張一切有情的心識最多只有六個,不承認有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而且說第六意識是不生滅心,能生萬法,是一切染淨法的根本。譬如,宗喀巴在他的《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中就是這麼說:「釋菩提心論雖說阿賴耶識之名,然義說意識為一切染淨法之根本。」可是在 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中卻說:

      「云何建立阿賴耶識雜染還滅相?謂略說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瑜伽師地論》卷51)

      佛在其他經典也說過:「阿賴耶識恆於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因此,第八阿賴耶識才是一切法的所依,才是萬法的根源。意識是由意根,也就是末那識觸法塵而由阿賴耶識所出生的法,佛在四阿含經中處處開示:意、法為緣生意識,可見意識是被出生的法,有生就一定會滅,有生有滅的法當然不可能是萬法的根源。

      所以說,阿底峽這裡所要斷除的分別,其實只是前六識覺知心的分別罷了。我們再引其他阿底峽的著作來證明,譬如他的《中觀要訣》裡面講到「根本位修無分別心」時說:要【去除一切惛沉和掉舉等過失,在那不沉不掉的空檔,心識不要作任何尋思,也不要執取任何意象,斷除一切憶念和作意。在意象或分別心等相敵或盜匪冒出來以前,盡可能將心識安住在那無分別的狀態。】阿底峽認為修無分別的敵人,就是心識所緣的種種相,所以主張覺知心不要有任何尋思、作意,不憶念一切法,能夠保持一念不生,不墮昏沉和掉舉之中時,就是證得無分別心。

      宗喀巴繼承阿底峽的錯誤見解,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也說:

      【若有所思即非能修甚深成佛之道,以有思者即是分別,分別或於所欲相轉或於非欲相轉,發生貪與離貪之瞋,由此即能系縛生死。故由全不思維能遣欲非欲相隨轉分別,由遣此故即滅生死而得成佛。是故成佛之道,唯是全無所思,非餘有分別定。】(《密宗道次第廣論》卷20)

      意思也是說:只要覺知心能夠完全不思惟、不分別,不於「欲與非欲」等等法生起種種貪厭的分別,而心中同時有所謂的「諸法緣起性空」的見解,讓覺知心住於一念不生、無思惟、無分別的狀態中,就是已滅生死,成就佛道的人。

      可是,這些都是阿底峽和宗喀巴等人的妄想,因為即使意識心入了定,還是能對定境中的內容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即是已經分別了定境中的六塵或法塵境界,故定中仍然是有分別,不可能如阿底峽所說的「住無分別定,無分別如空」。縱使能夠讓覺知心住於三界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中,也仍然是有分別,因為既然稱為非非想,就表示還是有想,而想即是知,有知就表示有對境界的分別,不是完全無分別;然而由於意識心不返觀自己,沒有證自證分,所以才稱為非想。因此,在三界的一切境界中,只要覺知心現起了,就一定有分別,因為意識覺知心的體性本來就是時時對六塵中的一切境界生起分別,是因為要了別境界,所以末那識才會促使阿賴耶識出生意識來分別。

      接著談到「最勝涅槃」。在《成唯識論》中說:涅槃有四種,二乘人能證的只是有餘、無餘涅槃,他們並沒有證大乘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及諸佛才能證得的無住處涅槃。二乘人即使如前面所說滅盡了前七識心,沒有了種種對六塵的分別,也仍然只是二乘所證的無餘涅槃,而這個涅槃並不是最殊勝的無住處涅槃。換句話說,即使能入涅槃、不生三有,也不是最勝涅槃,可見阿底峽顯然不知涅槃的真實道理。

      話說回來,雖然二乘所證的涅槃不是最勝涅槃,但二乘人所斷的我見與我執,也都不是阿底峽、宗喀巴等人所能做到的。因為他們的修法就是要以雙身法來達成最終目標的無上瑜伽,而在雙身法的一切運為中,妄想將不起語言文字而一心受樂之覺知心,作為無分別心而成就佛道。譬如宗喀巴於《密宗道次第廣論》中就說:

      【如勇金剛《結合釋》云:「言笑視及執手等,謂由笑聲,或由觀色、持手、二合妙觸,引生大樂無分別心。」】(《密宗道次第廣論》卷2)

      也就是說,最後在雙身法男女兩根相合所引生淫樂的最高樂觸時,將覺知心安住於其中專心受樂,而不起語言文字分別、不分別外法,說這樣是證得大樂無分別心。可是既然要維持雙身法的四喜大樂,當然就不能捨棄能領受樂受的意識覺知心,否則雙身法就無法成就,因此當然就無法斷除我見與我執。

      我們再從大乘菩薩的角度來說,在世世行道、度眾的過程中,都必須要在三有中受生,也都必須要有分別心繼續存在來分別法義的正邪、觀察眾生的因緣,最終實證一切種智、四智圓明才能成佛。因此分別心是絕對不能斷除,也是必須世世受生而生三有。所以說,能分別的自性並不是阿底峽所說的「大無明」,反而是智慧能出生與保持的緣由。但阿底峽與寂天、月稱、佛護等人一樣,同以意識覺知心一念不生、不起分別作為般若的實證,就認為心中生起分別時就是大無明,這是嚴重誤會大乘佛法無分別的真義。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無分別的真實道理?這是說:第八阿賴耶識離六塵的見聞覺知,從來不分別六塵中的一切法,本來就住在這樣的無分別定中,這個才是真正的無分別;而且這個無分別定,不是修行以後才有的,是一切眾生各自的第八識心本來就已經有此無分別定。譬如,《金剛三昧經》中說:

      「菩提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無分別相,無分別中即清淨性。」(《金剛三昧經》卷2)

      就是在說這個第八識心的本體,本來自性清淨無染,從來都離六塵中的見聞覺知,從來都沒有得失、苦樂、生死、染淨等法,也沒有這些分別。這才是佛法中所說的無分別。

      然而這是要經由參禪而證悟自心第八識,由證第八根本識的緣故,意識覺知心能夠現前觀察及領受第八識的「本來無分別性、本來不起妄念」,這樣意識分別心便能了知《般若經》的意旨,便能生起般若智慧,而說證得無分別智。所以不是像阿底峽所說的「越分別險阻,漸得無分別」以及「當修無分別」。阿底峽想要經由努力修行來超越分別的障礙,讓意識覺知心漸漸遠離語言文字的分別,而最後變成完全無分別,而說這樣是住於無分別定或證得無分別智,這是錯誤的知見。

      此外,無論眾生有沒有開悟,這個第八識心一直都在,永遠不滅,恆常不分別六塵諸法,也一直與眾生的前七識心、五陰十八界和合運作而沒有剎那間斷。開悟證得第八識的時候,意識的分別性仍在,但因有了根本無分別智,所以能遠離種種邪分別。不分別六塵的無分別心第八識與有分別的意識覺知心等識一向並行,修行不是要將原本有分別之意識心修成無分別之第八識心。

      譬如,《六祖壇經》中就記載慧能大師以:【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的這樣一個偈,來破斥臥輪禪師因錯誤知見所說的偈:【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臥輪禪師想將意識修成一念不生、不分別外境,認為這樣就是在修證菩提。六祖卻認為這樣只會更加深我見、我執的繫縛,所以才依他的證境,而說意識在面對種種境界時,雖然繼續起心動念、分別不斷,但第八識菩提心卻還是這樣常住不滅,一向住在離對六塵見聞覺知的無分別境界中。這跟我們剛剛所說的意思完全一樣。

      可是,第八識既然是心,當然就不會是跟木塊石頭一樣,完全沒有分別,祂還是有祂自己的了別性,只是祂的分別不是在六塵上的分別,而是對身根、業種及末那識心行等的種種分別。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說:「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就是在講這個道理。

      限於時間,我們只能簡單扼要的,跟各位菩薩說明什麼才是真正分別與無分別的道理。可是阿底峽等密宗之人,不懂什麼才是真正的分別與無分別,誤會《般若經》中所說無分別空性智慧、根本無分別智的意思,而想藉由雙身法之淫樂一心,而修除意識的分別性,想將覺知心安住於一念不生的境界中,不起任何思惟作意,認為這樣就是《般若經》所說的無住心、無分別心。這都是嚴重錯會佛法之人,也都永遠無法成功。

      像密宗這樣嚴重誤會、錯解佛法的根本,其本質就只是外道法,如何可稱之為佛教宗派?甚至還自說是超勝於顯教之無上密法,真是荒謬顛倒!因此密宗喇嘛教絕非佛教,《廣論》絕非佛法。

      今天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第10-15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密咒乘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廣論》到底在論述甚麼?(四)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