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7-11 23:18:49| 人氣2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精進須循正見(一)

引用來自於: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336-a14_066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第 66集~由  正緯老師開示:精進須循正見(一)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繼續跟大家說《大乘起信論》第五輯。我們說的內容是在270頁經文的解釋,我還是一樣再跟大家重複」再唸一段這邊的經文:【其初學菩薩雖修行信心,以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或為魔邪所惱,或為世務所纏,或為種種病緣之所逼迫;如是等事為難非一,令其行人廢修善品;是故宜應勇猛精進,晝夜六時禮拜諸佛,供養讚歎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無上菩提,發大誓願無有休息,令惡障銷滅、善根增長。】(《大乘起信論》卷2)

      那麼在上一集裡面,其他的親教師已經根據前面的內容,作了一番精闢的解釋。我們今天要繼續跟大家講的內容,是從《起信論講記》第五輯的第289頁開始,對應的經文就是對應到「無有休息」的這一段。在這一段裡面,從經文正面的意義來說的話,是鼓勵所有修學大乘的菩薩們要勇猛精進,才能夠克服種種的障礙。不過就是,平實導師在開示這一段的時候,除了勉勵大家要精進之外,更勉勵其他的學人,要大家警惕,我們精進的方向一定要是正確的方向,如果是錯誤的方向的話,那就叫作邪精進。平實導師在這邊特別舉了一位法師的例子來告訴大家說,如果大家精進的是這個方向,不僅對道業沒有幫助而且會大大的損害,甚至會損及到別人的法身慧命,所以這邊所牽涉到的因果的業報非常的深重,所以 平實導師才特別在這裡提出來給大家說。

      那麼我們在這裡跟大家補充的就是,有一系列的內容跟大家說一下,比方說我們第一個來跟大家講,因為 平實導師所提到的就是這一位法師所講的「性空唯名」。所以我們第一個來講講看,他所以為,或者是說他所想像的「空」,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況?我們都知道,凡是學佛人都知道「空」這個字在佛教裡面是一個非常根本、很常出現,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名詞與概念,但是對於「空」的解釋,也因為這個字,字的本身極其的單純,所以引起的解釋也是非常非常的多。

      我們來看看,看這一位法師他是如何去理解所謂的佛教的「空」,我們給大家引用的是這一位法師在《成佛之道》這一本書裡面所談到的。他說,【凡是「緣起」的,就是假名有,以勝義觀察,一切是「無」自「性」而「空」,沒有一法可以安立。……由於「空故」,……依於因緣,「一切法」都可以「成立」。】(《成佛之道》,正聞出版社,頁363。)從他的這一段文字裡面,我們可以很單純的把它總結起來,就是這一位法師他所以為的「空」,這個空這個字所描述的,就是事物並沒有所謂的自性,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說:凡是緣起的,必然就是無自性而空。這一段文字裡面我們可以理解到,他認為按照一般學佛人的概念,凡是世間的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緣起而生的;所謂的緣起而生,就是一件事物它不是孤立就生起,而是由眾緣和合才能夠生起的,那既然眾緣和合能夠生起的話,必然表示著說裡面參與和合的因素都是沒有自性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他的這個想法裡面,假如說,在參與緣起裡面的每一個因素,它都有永遠不可以變化的自性,恆常的自性存在著的話,那麼當你把這些因素,把它湊合起來的時候,由於每一個因素都一樣維持著它的自性而不能夠有任何的變化,自然而然它們的聚合,就如同你把一支鉛筆、兩支鉛筆、三支鉛筆放在一起形成了三支鉛筆一樣,那麼這個三支鉛筆從來都不會形成一個特殊的新的形態。以這樣子的想像,他就說,如果要使得這個緣起能夠發揮作用,能夠形成一個新的狀態的話,必然參與緣起的每一個元素都必須要能夠有所變化,既然是能夠有所變化,那就表示它們絕對沒有所謂的恆常不變的自性。

      所以在這一位法師的觀念裡面,緣起必然意味著無自性,而這個狀態,每一個元素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性,這樣子一個性質就叫作空,那麼這個,按照一般的道理去看的話,似乎也言之成理,為什麼呢?因為確實如果你要把東西合起來,和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事物的話,那看起來原先參與和合的東西勢必要有所變化才對,所以只要緣起的似乎就一定是沒有恆常的自性。

      同樣地,正因為無自性的這種空的存在,所以他進一步推論說一切法都可以成立,那如果說沒有空的存在的話,是不是就是表示說一切法都有它們恆常不變的自性,那既然一切法都是恆常不變的話,如何能夠透過因緣和合的方式,而產生新的狀態呢?所以這個在世間法來看的話,似乎也有幾分道理,可是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跟大家說,從 龍樹菩薩寫的《中論》裡面,也可以找到類似的說法。

      比方說在《中論》卷4裡面,就有這樣子一個經文,【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中論》卷4)這一段 龍樹菩薩所寫的文字,字面上看起來跟剛才這一位法師所寫的文字是非常地相似的,所以當然也有很多人覺得說,這樣子看起來的話,既然跟 龍樹菩薩寫的一樣,那是不是就表示這一位法師的文字沒有什麼過失、沒有什麼錯誤呢?好,在這裡我們要從幾個層面跟大家說:首先《中論》這一段文字,在字面上看起來確實跟這一位法師所寫的類似,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當我們在看一段經文的時候,不能夠只看目前你眼光所及的這一小段的文字,因為只是把這個聚焦在目前的文字上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斷章取義的效果。

      比方說我們在世間法上,常常很容易就跟人家說話的時候,需要考慮前文後文。比方說,如果我們聽到一句話講說「他非常勇敢」,當我們聽到這一句話的時候,我們無疑地會從這句話裡面會衍生出一個想像,說這句話裡面所描述的人是如何的勇敢;但如果我們在剛才這一句,「他非常勇敢」的這一句裡面,後面再加一個修飾的詞,我們把整段把它唸出來變成:他非常勇敢就像飛蛾撲火。如果把這一段整個把它貫穿的話,你會馬上發現它的這句話的意義,並不是在稱讚一個人如何的勇敢,而是在講說這一個人近乎是有勇無謀,所以他作的事情就如同飛蛾撲火一樣,所以如果我們只看前面這個「他非常勇敢」這幾個字的話,你是看不到後面的意思其實是貶損的意思。

      所以世間人說話都常常有這種狀況,你必須要把整段話都聽完了之後,瞭解前因後果,甚至還要能夠推測弦外之音,才能夠確切地掌握他到底要說的意思是什麼。那如果世間人的話,你都需要這樣子,好好去整段去掌握的話,更何況是關乎我們學佛人的知見的經文,難道不需要更謹慎的、更全面性的理解嗎?

      所以現在當然就是說,這一部分《中論》的內容,我們沒有時間再跟大家詳細地講,不過只是告訴大家一個觀念,就是說在《中論》,我們剛剛看到的這幾個文字裡面,雖然它的字面上看起來很像這一位法師所寫的,但是如果你把《中論》的前後文,乃至於《中論》所有的,從第1卷到第4卷整個都看完的話,並且又加上正確的佛法知見,乃至於有善知識引導你如何去看到《中論》裡面的弦外之音的話,那你馬上就可以發現,原來這一位法師的字雖然很像,但是在這裡面卻是會變成斷章取義。

      另外還有一個觀點,除了說有斷章取義的過失之外,即使從字面上來看,這個字面上也不見得就像我們所想像的那般。比方說,這裡面講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光是就這句來看的話,我們或許會想像,確實啊!一切法不能夠維持恆常不變的自性,那麼當它們和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夠形成新的狀態,或新的事物;但是請大家仔細想一想,這裡面從頭到尾都只是跟你講說:以有空義所以一切法得成,但是這句話裡面卻沒有告訴你,一定是像你所想像的眾緣和合的方式去合成一個新的狀態或新的事物。也就是說,我們所想像的緣起,雖然套在這句話上面可以套得過去,可是焉知 龍樹菩薩在《中論》裡面所講的是「空義而成一切法」的這個意思,會不會不僅僅是我們所想像的世間的眾緣和合的方式呢?

      這個是非常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因為我們常常在學到佛法的精髓的深義的時候,往往都會聽到有一句話形容說,凡是我們談到了,佛法的最深的義理的時候,往往都會提到所謂的「言語路斷,心行處滅。」(《方廣大莊嚴經》卷11)。那麼這個言語路斷、心行處滅,這種說法在禪宗裡面特別地講究,常常禪師在告訴學人參禪的時候,經常都會告訴你:你參禪的方向得要是這個方向才能夠跟你的真心契合,將來才有機會能夠開悟。那以這樣來說的話,您看看,言語路斷、心行處滅,這樣一個簡單的形容,如果你從字面上去解釋的話,那是不是就表示都不能說話,也不能起心動念呢?那如果你再想想看說,如果都不能說話,都不能起心動念的話,請問禪師在教導學員參禪的時候所作的種種作略,包含在禪宗公案裡面所描述的種種的說法,那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另外,關於言語路斷、心行處滅這樣的狀況,如果你僅僅把它理解成說,都不能說話,也不能起心動念的話,那請大家再把這個言語路斷、心行處滅這兩句,把它對應到《中論》的經文來,《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請問這個跟言語路斷、心行處滅,到底一樣在哪裡?不一樣在哪裡呢?如果你只是從字面上去推敲、去推測的話,那你會發現這邊《中論》裡面寫的,跟剛才禪師的種種作略似乎差別很大,但是只要是明眼人一看就可以知道說,這裡面講的事情是完全一樣的。

      所以以這一句來勉勵大家,就是說我們在看佛教裡面的經文的時候,除了說千萬不要斷章取義,要從整篇的經文去瞭解它的義理之外,另外也千萬千萬不能夠落在字面的想像之中,應該要去尋求善知識的解釋,看看這裡面自己的想像,差了多少。

      好,那從這裡面我們再給大家看,就是說,因為剛才我們在看《成佛之道》講的空的時候,他就只是講說「無自性而空」,所以這個空呢?簡單來講就是沒有恆常存在而不變的自性,但是這個空這個字是不是真的就是如此呢?我們與其在這個短短的時間內,要跟大家解釋複雜的空的意涵,我們不如選擇用另外一個方式讓大家自己來判斷。

      首先我們給大家引的經文是《大般若經》卷1,在這個經文裡面 佛說:【菩薩摩訶薩欲住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當學般若波羅蜜。】(《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在這一段經文裡面 佛總共舉了十八種空,那這個每一種的空都有它修行的意涵在,這裡面大家馬上可以發現到說,在《大般若經》裡面講的空,跟 龍樹菩薩在《中論》裡面所講的空,看起來在字面上的意義上來講好像豐富了許多。的確,如果從我們剛才所舉的《中論》那一個簡單的經文來說的話,那麼《中論》它立論的重點是在破斥邪說,破斥論敵,所以既然是破斥對方的論點的話,自然會就對方所執著的地方精要地一語中的地加以解說;可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般若經》這裡面講的十八空,它的目的並不是在破敵,而是 佛是在教導眾生如何透過自己的修行,各式、各方位的修行去體會空的不同的意涵,所以這裡面講的更廣泛、更深入地讓大家瞭解到,原來空有更多更深的意涵在。

      那麼從這裡有十八種空的狀況之下,先不論它的裡面的意思,光是從字面上看,諸位菩薩們!您是不是開始覺得,「空」是不是有可能不是簡單的一句「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性」就可以解釋的呢?好,如果您開始心裡有這個懷疑的話,那在這裡要恭喜您,其實「空」真的不是只是指無自性而已,空這個呢?它是在我們的修行的過程中,必須要搭配我們對於實相的體悟,那透過實相的體悟之後,才能夠在這個十八個空裡面一一地去體會,然後去增益我們自己的修行的證境。

      所以從這裡面,我們再回頭去看的話,光是這個「空」這一個字,這一位法師他之所以會提出說,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性叫作空,其實是為了符合緣起的狀況,也就是說,因為眾緣和合能夠生成新的狀況、新的事物,所以說它必然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性,這個是他所謂的空。可是這個時候,我們給大家看的《大般若經》裡面講了很多不同的空,可見空的意涵並不是只有這樣。實際上,如果從緣起的方面來看空的話,諸位菩薩有沒有想到過,當我們在論說:緣起代表的沒有恆常自性的狀態,那是不是表示這種無自性的空,其實只是緣起成立的一個必要條件?

      換句話說,這個代表著,當我們看到緣起的狀況的時候,你用空來描述的時候,只是在描述著說,它必須具備的一種條件而已,可是實際上成立緣起的,是不是像這種無自性的空所能描述的呢?顯然在邏輯論證裡面,這一位法師並沒有辦法解釋這個層次,而現在告訴大家的是在《大般若經》裡面的十八空的修證裡面,卻必須要瞭解到,緣起它所能夠生起、所能夠成就的真實意涵,當你把這些真實的意涵都能掌握了,然後從真實的意涵出發、應對到我們所看到的事物的時候,這個時候才能夠說,你所能夠瞭解到的「空」是從核心的義理上面就掌握了空的意涵了。

      所以在這一集的簡單的論述裡面,就是告訴大家「空」實際上它的意涵不是這麼單純,如果只是就無自性的空的話,那麼它只是緣起所成立的一個必要條件,透過這樣子的一個無自性的空的理解,並沒有辦法讓我們掌握到緣起真正的義理,所以精進的學人應該要遠離僅僅是自性不存在的這種空的想像,而進而應該要追求《大般若經》裡面所談到的「空」的真正的義理,這樣才是我們叫作的正精進。

      好,今天我們就上到這裡。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2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第10-15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精進須循正見(二)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如何修忍門、精進門(五)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