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9-17 23:24:04| 人氣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平等智慧與志願--入淨三昧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2/2977-a12_118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第118集~由  正莉老師開示:平等智慧與志願--入淨三昧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大乘起信論》卷1,馬鳴菩薩開示說:【平等緣者,謂一切諸佛及諸菩薩,以平等智慧、平等志願,普欲拔濟一切眾生,任運相續常無斷絕。】(~《大乘起信論》卷1)所謂平等緣,就是諸佛菩薩都用平等智慧與平等志願,普遍地想要拔濟一切眾生;這種平等智慧與平等志願,在諸佛菩薩心裡,一直都持續存在著,而不曾斷絕過。

      上一集講到平等緣與平等智慧,今天要從平等志願開始講。什麼是平等志願?是說諸佛菩薩度眾生時,以平等智慧為根本,生起了平等志向與平等願力。什麼是平等志向?是說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一視同仁、有教無類,所以諸佛菩薩度眾生時,不捨一切眾生,不論貧富貴賤、聰明魯鈍,都不會放棄,除非眾生修證佛菩提的因緣還不具足,那麼就暫時先把他擱置,等到未來時節因緣成熟了,還是會回頭來度他,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平等志向。

      什麼是平等願力呢?是說這種願力依於平等智慧,於未來無量世中都不會改變,永遠這樣去奉行,叫作平等願力。譬如《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裡頭的 賢天菩薩,他觀察到不思議光菩薩的心性仍然很惡劣,悟入佛菩提的緣還不具足,所以暫時把他擱置,先去度化別的眾生,等待未來緣熟時,還是會回頭來度他,這就是菩薩的平等志向與平等願力。不思議光菩薩他的修證本來很高,因為瞋心罵詈毀謗賢天菩薩,又不肯悔過,本來是要下地獄的,由於賢天菩薩運用神力暗中護念,所以不必下地獄去受苦;但是身壞命終,就出生在妓女胎中,出生以後立刻被妓女丟棄,被丟棄之後呢,又被狐狼野狗吃掉;九十一劫之中,每一世都受這樣的苦報,直到後來遇見了 釋迦牟尼佛,才又恢復菩薩身分以及修證上的功德。

      諸佛菩薩度眾生時,不是從表面上可以看出道理來的,諸佛菩薩會從實質上來觀察某個人證道的各種條件是否都具足了;如果還不具足,諸佛菩薩只好暫時把他擱置,等待以後的因緣,這並不是說諸佛菩薩有所偏心。就好像太陽陽光普照,但是有的小草被小樹遮住了,有的小樹又被大樹遮住了,所以照不到陽光,不能怪太陽都不照它們。同樣的,諸佛菩薩的平等志願不是齊頭式的平等,而是立足點上的平等,就看眾生得度的因緣是近緣還是遠緣,每個人的因緣各不相同,不能從表相上去看,因為學佛不是只有這一世,而是過去無量世累積起來的。所以在同修會裡佛法的修證很平等,已經明心的同修當中,有博士學位的年輕人,也有小學畢業的老菩薩,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平等志願。諸佛菩薩不會只想救度局部眾生,而是普遍地想要拔濟一切眾生,即使像天魔波旬那樣不斷地破壞佛法,佛仍然跟他授記成佛,這就是佛的平等智慧與平等志願,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

      所以學佛的首要就是先修證平等智慧,也就是先證得無分別智;有了平等智慧,才能漸漸觀察眾生實際上的福德因緣,然後生起平等志願,才能無厭無悔地去拔濟一切眾生。明心開悟證得平等智慧的條件,除了上一集跟大家介紹的那五個條件:信力、定力、慧力、福德、消除慢心以外,每一次修集福德之後,還要把所修集的福德迴向累世冤親債主,以減少學法的障礙,要以具體的福德作具體的迴向,讓冤親債主領受到誠意與迴向的功德。也就是說,必須有真修功德來迴向給他們,而不是空口說白話的迴向。譬如:「願以護持正法殊勝功德,迴向佛弟子某某某的累世父母、冤親債主得蒙諸佛菩薩加被,歸命佛法僧三寶,悉發無上心,早生善處,修學佛法,同證菩提。」這樣指名道姓的具體迴向,並且發願希望將來彼此成為佛菩提道上的法侶,生生世世互相扶持增上,當冤親債主感受到我們的誠意,他想通了就會接受,就會趕快去投胎,就不會再來障礙我們學法。

      菩薩由於證得平等智慧,產生了平等志願,由於平等志願產生了大悲心,普遍地想要拔濟一切眾生;這種平等智慧與平等志願,將會在菩薩心中一直持續地存在而不會斷絕。所以明心開悟後,每遇到一件事情,都會把它跟明心所證的中道觀與實相觀搭配一起觀行。也就是說,明心後的平等智慧一直持續存在不會斷絕,縱然在夢裡,那明心所得的智慧也還在,不會遺失,乃至捨報轉入中陰身時,這一世所悟的智慧都還在;所以明心的人,捨報後能夠正知入胎,不會對來世的父母起顛倒想而入胎,原因就在這裡,這是開悟見道的功德。但是入胎後中陰身就消失,這一世的意識就永遠斷滅,下一世又是全新的意識,所以出生以後,要再從頭開始熏習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這就是胎昧。

      破參以後般若智慧進步很快,以前看不懂祖師公案——譬如 平實導師著作《公案拈提》,也讀不懂般若諸經——譬如《心經》、《金剛經》,現在明白了,讀起來好貼切。經過一段時間再檢查會發現,現在的智慧比起當初破參時的智慧又不一樣了,只要真的見道,平等智慧就會任運相續而不斷絕,表面上也許不覺得它有在現行,但其實它一直都在,隨時影響著明心者的心行與智慧。所以禪宗祖師說:「還是舊時人,不是舊行履。」明心後還是原來那個人,但是智慧不一樣,所表現出來的身口意行跟以前也就不同了。

      接著 馬鳴菩薩開示說:【以此智願熏眾生故,令其憶念諸佛菩薩,或見或聞而作利益,入淨三昧。】(~《大乘起信論》卷1)諸佛菩薩以平等智慧與平等志願拔濟一切眾生時,還要教導眾生憶念諸佛菩薩,讓他們見聞諸佛菩薩的功德,因此對三寶生起信心,修學佛法而證得清淨三昧,明心後轉依如來藏,從實相法界來看一切法,沒有一法可得。所以有時候真悟禪師會說:「無佛、無法、無眾生。」但那是依實相法界來說,不是依現象界。現象界裡,明明有佛、有法、有眾生,學佛人不可任意模仿禪宗祖師的表相而說沒有佛,因為連地上菩薩乃至等覺菩薩,時時刻刻都在念佛,時時刻刻都有佛在心中。譬如《勝鬘經》中,勝鬘夫人發願:「此世及後生,願佛常攝受」,乃至《楞嚴經》中〈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說:「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地上菩薩乃至等覺菩薩都心心念念著佛,何況我們更要念佛,為什麼呢?因為心中有佛,才會如說而行,才能得到法益;假使心中沒有佛,對佛菩薩沒信心,甚至抱著挑毛病的心態在學佛,那如何能信受奉行呢?《壇經》,惠能大師開示說:【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學佛人應當努力勤求悟明心性,千萬不可悠哉悠哉地浪費光陰,哪一天突然無常來到,下一個念再也起不來,這一世就結束了。如果想要親證大乘法的精髓,應當虔誠恭敬全心全意來求法,而不是以散心、慢心來求法。

      所以用平等智慧與平等志願拔濟一切眾生時,還要教導眾生憶念諸佛菩薩,讓眾生見聞諸佛菩薩的功德。諸佛有什麼功德呢?契經說諸佛十號具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每一個名號就代表一種功德,對這十種功德名號有了認知,那麼對佛就會生起無比的恭敬心,對三寶就會具足信心,就會精進修學佛法,漸漸地就能進入清淨三昧;進入清淨三昧之後,就能隨著個人的因緣去斷除無明。

       什麼是無明?無明有兩種:無始無明以及一念無明,都含藏在如來藏心中。什麼是無始無明?是說對法界實相有所不知,導致障礙修證佛菩提道,又叫作所知障,因為無始以來就一直存在,所以叫作無始無明。凡夫、甚至阿羅漢從來都沒有感覺到所知障的存在,一直到想要弄懂、想要實證法界實相,才會跟所知障相應。什麼時候打破所知障呢?明心開悟就打破所知障,但是明心開悟只是打破所知障,悟後還要繼續進修,一直到佛地才斷盡所知障。

       什麼是一念無明?共有四種住地煩惱:見一處住地、欲界愛住地、色界愛住地、無色界愛住地。這四種住地煩惱的現行,導致有情輪轉三界生死,又叫作煩惱障。見一處住地就是我見的部分,也就是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這是見所斷煩惱,也就是三乘見道所必須斷的我見煩惱。由於眾生對五陰起不如理作意,錯認五陰的全部或局部是真實常住的不壞我,時時刻刻都想要作自己、把握自己,這就是標準的我見。假使能夠把我見斷了,三縛結就斷了,就是解脫道的初果。一念無明的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住地,這三種煩惱叫作我執,是修所斷煩惱,要依見道斷我見的見地,歷緣對境漸漸修斷。

       以上四種住地煩惱,都是三界中的煩惱,都是與三界境界相應的煩惱。斷除無明煩惱之後,才能得無礙眼──慧眼、天眼、法眼以及佛眼。如果有慧眼,那麼對於古今一切的大師他有悟沒悟都能了知;如果有天眼,那麼就能了知眼前示現的佛菩薩是否為鬼神所假冒;如果有法眼,那麼就能簡別一切古今大師的所墮與證量果位;究竟成佛時才有佛眼。

       接著說什麼是三昧,三昧就是三三昧。三三昧有兩種:一種是世間三三昧,一種是清淨三昧。既然加個清淨就表示沒有執著。世間三昧就是有覺有觀、無覺有觀以及無覺無觀,也就是四禪八定的修證。清淨三昧叫作空、無相、無願三昧,或叫作空、無願、無作三昧,又分為聲聞二乘的三三昧以及大乘菩薩的三三昧。

  二乘法是從蘊處界來現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緣起法,都是無常必滅,所以是空。既然蘊處界緣起性空,蘊處界所擁有的眷屬、財物等當然也是空,只是暫時而有,沒有一定不壞的法相,所以空故無相;既然空而無相,又何必在心裡生起種種的願求呢?希望得到這個、又希望得到那個,所得到的一切最後終究一場空;所謂「家財萬貫帶不走,唯有業隨身」,那麼心中就沒有願求,沒有願求,就不必在有為有作諸法上面去造作,那就是無作。這樣的現觀,就是二乘法的空、無相、無願三昧。

      二乘法的空、無相、無願三昧,大乘菩薩一樣要親證,但是大乘菩薩另外再從實相心如來藏的本來涅槃性、本來自性性上,親證三三昧。大乘菩薩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現前觀察第八識如來藏空無形色,現觀第八識如來藏常住涅槃,雖然能生萬法,自身卻是空性,這就是空三昧。菩薩由於證得空三昧而能現觀如來藏無任何相,所以無相。《金剛經》說不住於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與壽者相,其實是在講如來藏本來就無相,不是修行以後才離四相,所以親證第八識如來藏之後,有空三昧以及無相三昧,再從這個空以及無相來轉依,因此心中不再產生為自己利益打算而出生的願求;假使有願有求,都是為了利樂眾生,這就是大乘菩薩所證的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4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第10-15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平等攝受眾生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證道之近緣與遠緣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