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6-11 15:26:12| 人氣6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不覺與本覺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2/2694-a12_049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第49集~由  正珍老師開示:不覺與本覺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入門起信系列》,今天要略談的題目是「不覺與本覺」。

      在《大乘起信論》中一開始,馬鳴菩薩就立下了真實義,這個一切眾生心第八識如來藏,祂能夠攝一切世間、出世間的法,這是一切自知在大乘成佛之道的學人修學的所依。由這個心的真如相可以知道,這個心在染在淨性恆平等,無增無減、無別異;由這個心的作用性可以知道,三界一切萬法都是由祂所生,而三界一切萬法的生滅因緣,也是由祂所起,所以知道如來藏祂本來就具足能夠成就三界一切萬法的無量無邊功德性。而這個功德性不是修行以後才有的,但因為眾生無明覆蓋、我愛見著,所以無法相應不能顯發出來;因此見道的菩薩轉依了這個第八識如來藏來修學,就能夠漸漸地發起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善因果而成就大用,所以這個心是一切諸佛修行所能夠成就的所依,也是一切菩薩由於依於這一個真如心、如來藏心而能夠入於佛地。因此 馬鳴菩薩的說法,是呼應於 世尊祂所開示這一個心是:【離一切妄想相、言說相,是名為義。】(《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3)這就是真實大義的義,也如同《心經》當中的開示,必要依於這個無所得的心,證得轉依修學所得的這個菩提智、般若波羅蜜多,所以才能夠:【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以一切志求佛道的弟子,必是依於這個本來就離妄想、言說的心,本來就無所得的真實義心來修學,才能夠成就佛道。

      如果所依的心是具足種種的妄想、言說相,要經過修行才能止息,就表示這個心是有變異的,有變異就不能說祂是真實義心,那依這樣的心來修學,永遠都只是在三界法當中。所以這是主張六識論的人,或者否定第八識如來藏的人,他的所思、所言,心所趣向,以及對弟子的教學與鼓勵,一定都是在增加世間的名位或者資財營利,或者愛染的增上上面。這就是經典當中,為什麼一再地說明:如果能夠在大乘了義教法當中信受不疑的人,他一定是過去世曾經供養無量諸佛,所以這一世能夠值遇大乘菩薩的教學,所以能夠依於 世尊的開示,加上道理、邏輯的說明來認清確實有這一個真心如來藏。因此要能夠信受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而於大乘法起信修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絕對不是一個初機的學佛人就能夠立刻相應的。

      我們看現在許多教界的宗教師,他們沒有辦法認同有第八識如來藏,他們依於六識論來修學,就可以了知能夠大乘起信,而能夠相信有第八識如來藏心的人,確實是如 佛所說,一定是在過去世已經修集了無量的善根,才能夠跟這個第一義諦相應。也因此一個能夠對於第八識如來藏心能夠信受不移的人,佛菩薩看這樣的人,他是善根已經成熟了,所以就會再教導他來求證以及轉依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因此我們看,只要是一個大乘的菩薩,他不會樂於小乘法來教人,更不會將眾生帶入世俗有為法的泥沼之中。這是很容易判斷是否是善知識、真佛弟子的方法,因為這樣的善知識,他的所教、所說方向都和 佛以及諸大菩薩是一致的。因此 馬鳴菩薩也是依於這個心——本覺心,因地稱為阿賴耶識,說明有不同覺的層次。

      先說不覺。不覺就是從來沒有想過要出離三界,只在世間相上打轉的人,否定有這個本覺心的人,或者認為是依於意識精細的層面來修學,落於意識心的各種受想思的境界當中來修學的人。因此不論他是否身著僧衣,或者自稱是佛弟子,乃至於他能夠修到四空定,這都是屬於外道,外於正道而修學,這就是不覺。那或許我們會說,他明明有各種覺受啊!馬鳴菩薩開示:【前念不覺、起於煩惱,後念制伏、令不更生,此雖名覺,即是不覺。】(《大乘起信論》卷1)我們看到這句話和世尊所開示的:【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楞嚴經》卷1)這道理是完全相通的,因為都是落在三界中的世間法相上,沒有相應到本覺心,所以稱之為不覺。

      相對於不覺,當這個修行人能夠信受大乘了義法,能夠依求證這個第一義諦心來修學,他一念相應證得了這個一向離妄想、語言相,一向無所得心時,就稱為始覺;因為他開始親證了這個第八識、本來無念的心體、阿賴耶識如來藏。也因此他能夠證知七轉識,不論是意識的極精細念或者乃至到無念,都還是一向依於一個有念的心體,而起的相對說要能夠體證這個本來就無念的心體、本來就無所得的這個心體,才是真心,才是在三界當中常而不變異的心。祂和念念生滅流轉、能覺能知、有變異的七轉識心,體性相用差異非常大。所以始覺菩薩他可以開始漸漸地來捨離虛妄想的粗細分別,這個始覺位,當他證悟第八識如來藏的時候,就是已經入於七住位上面來修學,因為他已經可以由如來藏心的證悟,而入般若中觀的正理,依般若中觀的正理而知道斷見與常見這一些邪見邪說,都是因為認賊作父,錯認七轉識的行相為究竟,所以能夠為眾生宣說般若空的真實義,因此是相似於佛,所以這時候就稱之為相似覺。

      但是這個相似覺呢,只要能夠信受第八識如來藏、能夠於第一義諦不懷疑,雖然還沒有親證,還在加行位當中,仍要先斷除這個能知、所知的意識心的虛妄性,還在對於第八識如來藏的體性相用知見分分的在修學,也能夠發起菩提心,這個部分我們也可以方便說他是相似覺,因為他總有一天能夠明心見道。

      所以今天三賢位的菩薩,在他不斷地破邪顯正、利樂有情的過程當中,隨著利樂有情,煩惱障的現行就能夠不斷地斷除,而入地的福德因緣就開始漸漸地具足。當他入地的福德因緣具足,發起十無盡願,又加上增上修學,能夠轉依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如體性而發起道種智,這樣的一個法身菩薩,我們就稱他為隨分覺,或者說是分證即佛,因為他已經一分一分在圓滿佛地的功德,而要到佛地了以後,才能夠稱之為究竟覺。

      因此不論是不覺、始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這是依於一個人他在整個修行的一個過程當中修證次第的差別相,而這些差別相,都一定是依於這一個本覺。所以證悟的菩薩一定會證實 馬鳴菩薩所說本覺有兩種相,一個是「淨智相」,淨智相就是這個本覺心的真如體性,祂雖然能夠隨著眾生的無明業流轉,但是祂的本自清淨的自性永遠不會變異,這也就是 馬鳴菩薩所說「體大、相大、用大」中體大的功德性,就是「一切法真如在染在淨性恆平等,無增無減、無別異故」。但是證悟的菩薩還可以看到另外一個相,就是「不思議用相」,這是依於 馬鳴菩薩所開示「體大、相大、用大」當中的相大以及用大,因為當他證悟了以後,他能夠非常清楚地了知這個第八識如來藏祂能夠現起一切勝妙的境界,祂能夠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性,而第八識如來藏祂會隨著眾生的根器,成就無量無邊的利樂事業,所以依於這一個本覺心,祂具有「空、不空、離障、示現」的四種大義,依於真如無所得來說空。在《大乘起信論》當中,所講的覺就是覺悟到第八識心真如自體的真覺以及本覺;而不是在講第七識意根的處處作主、睡著無夢時會作主、會思量的妄覺;也不是在講六識,在六塵境界當中的知與覺。因為這都是妄知與妄覺,這都是生滅法,這都是念念生滅的有為法,是屬於世間覺,不是常住的體恆永在、永無生滅的第八識如來藏的真覺心。當證得這個第八識真如自體所本有的這一個本覺心時,才說這一個人是真覺,而證得這個真覺的人,他就能夠了知有這個第八識能夠現起一切萬法,而在現起一切萬法的同時,祂從來都不會在祂所現起的這一些諸法上面去起分別。因此《起信論》當中,馬鳴菩薩從始覺位開始,證得這個本覺,一直到諸地的這個本覺,乃至於到佛地的究竟覺,全部都是依於這一個本覺來說。

      因此真正覺悟的人,他一定是證得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本有的真覺,而不是證知在六、七識於六塵當中的見聞知覺性說是真覺,因為那都是屬於妄覺。而且從第八識的心體當中,才能夠出生六塵當中的妄知與妄覺,所以這個不論是意識、意根的所取相,乃至於意識、意根本身,都是由第八識如來藏所出生的法,它們是被出生的法,不是本來就在三界萬法存在的法,它是因緣所生的法。所以在三界萬法當中,無始劫以來本來就存在著、從來不變異的,那就只有佛所開示的第一義諦心第八識如來藏心。

      而什麼叫作不覺呢?馬鳴菩薩說:「不覺義者,謂從無始來不如實知真法一故。」(《大乘起信論》卷1)也就是說,這個不覺心祂現起了以後,而會有種種的妄念,而這個妄念它本身是沒有真實常住不變的自性,這些妄念也都是依於這個本覺心才有的,因此《起信論》常常在說「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也就是說一切的法都是依於這個一法界如來藏心而出生的。那為什麼會不覺呢?馬鳴菩薩舉例說:就好像一個迷路的人,他是因為有一個方位,他的方位並不知道,所以叫作迷,但是這個迷並沒有它本來具有的自性,因為他這個迷,是相對於這個方位而有。那同樣的道理,眾生之所以我們會說他不覺,他這個不覺也是因為他迷於不知道有這一個實相心,他迷於六塵萬法的境界相,不斷地在境界相去追求,所以導致三界輪轉不斷,所以我們稱他為不覺。

      那我們說這一個不覺他會有什麼樣的一個狀況,我們來看他是不覺呢?例如說,一個人他在佛法當中產生了非常大的誤解,而這樣的一個誤解──把六識心當成常住不變的自性,我們就稱之為不覺;那或者是說,有一些人他對於在修定當中,在定境法塵當中種種的境界相,他當作那就已經究竟了,這也叫作不覺;而這個部分是說,已經還在修行的人,那對於從來都沒有相應要到佛法當中修行的人,那當然我們就說他更是屬於不覺。但是不論是一個從來不在佛法當中修學的人,或者錯認第一義諦的人,或者錯認禪定境界的人,他們的這個不覺還是依於每個人身中本有的第八識如來藏心而來說不覺。因此我們說覺與不覺,其實那都是一個方便的說法,因為在《大乘起信論》它究竟所要說明的,就是必須要讓大家能夠了知:你不論信不信受有一個第八識如來藏心,但是你的本覺心,祂從來沒有離開過你;那如果你已經信受了有這一個本覺心,那你整個修學的次第,不論你的修證境界是如何,一樣也是要依於這一個本覺心,乃至佛地還是要依於這一個本覺心。

      也因此,馬鳴菩薩雖然開示了覺與不覺的種種差別相,他的重要指標,就是要讓我們能夠在道理上能夠認知確實有這一個本覺心,有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心。所以我們看到有一些禪堂,牆壁上會貼著:「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時您可依著 馬鳴菩薩的開示,接下一句:「此雖名覺,即是不覺。」因為一般的禪堂,他們的用心都是在世間的禪定上,都是在意識心的覺觀上面用心,沒有觸及到一真法界,也就是他們的修學還是在世間法相上,而不是依於出世間的法來修學,不是依於般若中觀的真實義來修學。

      有人說:第三轉法輪如來藏系列的經典,並不是 佛陀親口所說的,是後來的人長期創造結集出來的。這樣的一個說法就是在謗佛。因為 佛陀在大乘了義教的經典當中,處處都在開示一定要依於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心來修學。無著菩薩在他的《攝大乘論》當中,也是這樣的一個開示,在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依大乘法在修學的時候,他一定是先親證這個所知依,一定先依於三界萬法的根本因能夠了知,然後才能夠知道三界萬法的所依,是依於什麼而有,然後知道三界萬法的所依是依於什麼而有了以後,他才能夠觀察到三界萬法的種種法相生滅無常的變異性;但是菩薩並不是只是觀察到三界萬法的生滅性,而是更能夠知道他要如何來藉由三界萬法來利樂有情、來斷除自己的種種的煩惱障、來增益自己的種種的般若智,而這個煩惱障跟般若智的成就,都是依於他已經親證了這個法界實相心,依於這個實相心的真如體性,來轉依、來修學。所以絕對不是《阿含經》當中所說的「諸法緣起性空」就是指一切法滅了,這個部分是完全不合於 佛所說的覺與不覺。

今天就為諸位菩薩談到這裡。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6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第10-15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不覺的無明業相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如來藏真實不空示現大義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