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5-15 15:26:54| 人氣1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智者布施的心態(三)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62-a10_027

菩薩正行(二)第27集~~由 正德老師開示:智者布施的心態(三)

菩薩正行(二)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我們繼續來為大家解說:上品施主具有的智慧與心態。

佛陀在《優婆塞戒經》中這樣開示:【菩薩如是樂行施已,則得遠離一切放逸。雖以身分施於乞者,終不生於一念惡心,因是更增慈悲喜捨。不輕受者,亦不自高。自慶有財,稱求者意。增長信心,不疑業果。】(《優婆塞戒經》卷四)這一段經文中,佛陀為我們說,菩薩這樣樂於布施以後,能夠遠離一切放逸。什麼是菩薩的放逸煩惱呢?就是不去觀察生死煩惱中的不能解脫的因素在哪裡,然後自己所長養的煩惱而不能去除;同時也去觀察眾生所受的苦,自己應該要怎麼樣去拔除眾生的苦,讓眾生得到喜樂,甚至於讓眾生能得到法財,而得到解脫。

菩薩在樂於進行布施的時候,過程就已經遠離一切放逸了,到最後雖然要以身分,「身分」意思就是說身體的器官來布施給乞求者。那麼他當在割除自己身上的器官的時候,終究不會生起一念惡心。因為在割除器官,要布施給乞求者,這個部分是屬於內財;這樣的內財要布施出去,不會在過程裡面,認為是乞求者讓他造成這樣的一個情況,需要受這個苦痛。那麼對於布施身體器官,這裡我們也要來為大家藉這個機會說明一下;也就是說,現在的什麼情況需要來布施身體器官給別人呢?一種是自己還活著的時候,通常是對於自己的親人,譬如說腎臟或肝臟,作一種布施或作一種移植。在這種情況之下,通常會對這個布施者,做一個麻醉以後,然後做一個移植;對布施者麻醉過後,會妥善照料,最後讓他身體康復,不會受到疼痛,不會在割除的時候受到疼痛;如果受到疼痛,當然不能忍,不能忍的話就會生起惡心。第二種可能的身體器官的布施,是有人在捨報的時候,捨報的時候有發願:自己捨報的時候,如果身體器官沒有毀壞,他願意布施給需要者。這一種情況,也應該要把他當作是活著的時候一樣來看待;因為人不會因為快要捨報了以後,割除身上的器官就不會疼痛。因為這種不會疼痛,在捨報以後,只有在每一位有情的自心如來藏捨離以後,大約在捨報八小時以後,才會沒有疼痛,因為那時候已經是屍體。可是在即將捨報的時候,他還是有情,所以在那時候,如果要對身體器官做移植,仍然要把他看待像活著的時候一樣來處理;這樣子才不會讓這位即將捨報,當時的這位布施者,因為在割除身上的器官的時候,因為疼痛,疼痛可是又沒辦法表達,在即將捨報的時候,已經沒辦法表達,但是這個疼痛是存在的;由於這個疼痛,讓他不得已與煩惱相應,而生起惡心。可是這位布施者本來是善願,因為善願,在當時處理不當,而讓他生起一念惡心,就有可能生到三惡道去,這樣的話就非常可惜,也非常的冤枉。

所以這裡經文有談到:「以身分布施給乞求者,終不生於一念惡心。」這個情況之下,在經文裡面 佛陀所說的,不是一般的菩薩;通常都是在證得無生法忍以後,自己已經有這個能力,有能力來解脫於色身的繫縛的情況之下來作的布施。所以藉這個機會,我們來告訴大家,如果說有遇到自己要發願,在捨報的最後那一剎那,要將自己身體的器官,布施給需求者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請求處理的醫生,要把他當作像活著的人,一樣來照料處理;這樣的話就不會產生疼痛,就能讓布施者圓滿他的善願。這個菩薩因為這樣布施以後,會更增加他的慈悲喜捨。不會因為是把自己的身體的器官布施給對方,就來輕視這個乞求者;也不會自己自高,生起慢心。會自己慶幸,自己有財可以來稱求者意,可以滿足乞求者的心意。就會增長他對布施因果的信心,然後不會懷疑這樣子布施出去以後,這個果報好不好?因為假如說,自己在布施身體器官的時候,沒有處理好,結果當時因為疼痛無法忍受,而生起一念惡心,就會懷疑這樣的布施的果報,怎麼會讓自己生到三惡道呢?所以因為這一段經文,藉這個機會,讓大家能夠在這裡謹慎,我們就能夠圓滿布施者的善願。

接下來 佛陀繼續這樣開示,上品施主具有的智慧與心態又有哪些:【善男子!若能觀財是無常相,觀諸眾生作一子想,是人乃能施於乞者。善男子!是人不為慳結所動,如須彌山風不能動,如是之人,能為眾生而作歸依,是人能具檀波羅蜜。】(《優婆塞戒經》卷四)這一段經文中 佛陀告訴我們,這一位有智慧的布施者,他能夠觀察這些世間財,它是無常的。剛剛我們前面都解說過,世間的財物它不是堅固不壞的;世間的財物,它不能帶到未來世去;世間的財物只有是屬於一期生死受報中受用,它沒有辦法堅固不壞而帶到未來世去,它只是繫屬於這一世的五陰身,當這一世的五陰身毀壞了,那麼它的受用關係就斷絕了。所以他能夠觀察,財物這樣的無常,能夠觀察,眾生好像自己的唯一的兒子,這樣來親愛護念。菩薩能夠有這樣的一個「觀眾生作一子想」,主要是來自於他自己所證的般若實相的智慧。因為他自己實證了自心如來以後,知道自心如來,祂所出生的五陰身是唯一的;一切眾生的自心如來,所出生的五陰身也是唯一的;自心如來來照料自己所出生的五陰身,就這樣的一個親愛護念。所以菩薩因為親證了自心如來,發起了實相智慧,能夠現前觀察以後,就這樣來看待,依止於自己自心如來真如無我的智慧,來觀待眾生就好像父母唯一的兒子一樣,這樣親愛護念,時時不忍唯一的兒子受苦,時時護念著這樣唯一的兒子,怎麼樣讓他能夠離苦得樂。所以這樣的具有智慧的布施者,就能夠布施給乞求者。

另外,有智慧的這位上品施主,他不會被還有一絲一毫的慳結的煩惱沒有斷除所動搖。因為他隨時有具足智慧,在思惟著慳結的煩惱、思惟著布施的功德、思惟著眾生他的苦難,如何去利益眾生。那一絲一毫慳結,雖然還沒有斷除,可是不會因為有那一絲一毫慳結煩惱還存在,而在布施的過程,就被慳結動搖而不能布施。就好像須彌山,它是被風所不能吹動,有須彌山也有風,可是風不能吹動須彌山一樣這樣堅固。所以這樣的上品施主,他就能作為眾生的歸依,能夠讓眾生來歸向依止、來修學、來請教。怎麼樣讓眾生能夠因為依止這一位善知識—上品施主—而能得世間利益,也能得出世間法財的利益,所以說這樣的一個上品施主,他就具足了檀波羅蜜,為什麼呢?為什說這樣具足了檀波羅蜜呢?因為所謂的波羅蜜就是到彼岸。這位上品施主,他自己實證了自心如來,他能夠觀察自己的自心如來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所來乞求的這些眾生,也是一樣有著自心如來,他的自心如來也是一樣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既然是沒有我、人,當然沒有所謂布施這件事情。可是在布施利益眾生這個現象界,這些法存在的過程裡面呢,能夠以依止於般若來觀察所來乞求的這些眾生,那麼這樣的情況之下,不會繫屬於布施這件事情,完全解脫於我、人、眾生、壽者表相上我與我執上的煩惱的繫縛。所以這樣情況之下,說他是具足了檀波羅蜜。

另外,有智慧的人,為何他會樂於布施呢?佛陀在《優婆塞戒經》中這樣子為我們開示:【善男子!有智之人,為四事故樂行惠施:一者因施能破煩惱、二者因施發種種願、三者因施得受安樂、四者因施多饒財寶。】(《優婆塞戒經》卷四)這一段經文中,佛陀告訴我們,有智慧的上品施主,因為四種事情,所以他是樂於行布施的。又因為布施能夠毀壞煩惱,因為布施能夠發種種善願,因為布施能夠得受安樂,因為布施能夠多饒財寶。

以下經文,佛陀還有一一的解說,我們再繼續來看 佛陀怎麼開示:第一,為什麼說布施能破煩惱呢?佛陀說:【善男子!無貪之心,名之為施;云何無貪?施即是業,物即是作;為業為作,具足布施,名為無貪。因於布施破煩惱者,既行惠施,破慳貪、嫉妬、瞋恚、愚癡。】(《優婆塞戒經》卷四)這個地方 佛陀告訴我們,布施能夠破煩惱的道理在哪裡。佛陀說無貪的心,它叫作施,為什麼呢?為什麼無貪的心叫作施呢?布施本身它就是業,我們知道,你要行布施,你一定要先起一個善念,生起了悲憫心的善念,同時想要得到,讓眾生得到利益的善法欲。這樣的一個善念,以及生起的善法欲,都是屬於什麼呢?屬於意業,屬於意的業,有造作的叫作業。根據這樣的意業,就會去說出的這些言語,怎樣去為對方?怎樣去作可以利益對方?所說出的言語,一定是跟所生起的意念相應的。說出的這些言語以後,就要去造作,然後自己去拿出自己喜愛的財物,來讓乞求者能夠受用,交到乞求者的手上,這樣身業就完成;這個身業在造作的時候,也是依止於自己所生起的善念、善法欲,以及依止於自己所說、所表達的言語。所以布施一定要有身業、口業、意業的過程,所以才說「施即是業」。「物即是作」的意思是說:布施的過程不能說有身口意業,可是卻沒有物品拿出來;因為這個物品、這個財物,是由施主拿出來,作為利益乞求者的一個標的。因為這個物品、因為這個財物,讓乞求者能夠得到利益。所以布施一定要有這個物的存在,既然有這樣身口意業,以及有這個布施的物品,那就具足了布施。

在這個過程裡面,為什麼說具足了布施,就稱為無貪呢?因為不會對這個財物,有這個貪以及慳的心。貪的心就是想要獲得更多,慳的心就是捨不得拿出來。可是對於財物生起了善念,想要去利益眾生,拿出來了以後,去利益眾生的過程,就已經是違反了對財物的貪以及慳了。所以只是生起了一個念頭說「我對我自己身上的財物不貪」,那個不代表無貪;要真正的成就無貪、顯現無貪,一定要有布施的身口意業的完成,同時還要將自己的財物,真實的拿出來,去讓乞求者得到受用,以及利益他。所以這樣的過程,就顯示了這個布施者,對於自己的財物沒有貪。所以我們要知道,這裡 佛陀的開示在告訴我們,如果說沒有真的去行布施,而是自己對自己說:「我不貪世間的財物,我不貪自己的眷屬,我不貪自己擁有的這些資財。」那個都不叫作無貪;真正的無貪一定要是成就了布施、具足了布施,這樣才叫作無貪。所以無貪的心,稱為施的道理就在這裡。

因為這樣的布施,就能夠破除煩惱。所以因為布施破除煩惱的道理,就是在這裡說,已經完成了能夠讓受施者得到利益的這個過程,就破除了自己對財物的這種慳吝不捨,破除了自己想要積聚財物的貪念,然後破除自己別人在財物上得到利益的嫉妒心。假如你把財物拿出來,讓別人得到利益,你也會嫉妒別人;別人得到了利益了,你嫉妒他,這樣的嫉妒心也能夠破除了。同時也破除了別人來對你乞求,生起了不能安忍的瞋心,瞋恚心也能夠破除。因為要能夠安忍於眾生的受苦、眾生的貧窮,眾生需要來受菩薩攝受,需要由菩薩來利益他,要能夠安忍;不能安忍就會起瞋恚心。可是既然能夠具足布施,拿出來讓乞求者得到利益,就已經破除了這一分瞋恚心,因為有了憐憫心的緣故。同時破除了愚癡;因為愚癡就是在於說,不知道這個財物它是無常的,不知道生死之苦,它是長遠不可計量的,不知道說這樣的一個在生死中煩惱不斷地長養,是不得解脫的。所以這位菩薩,在進行布施的過程裡面,就破除了慳貪、嫉妒、瞋恚、愚癡。這就是 佛陀所說的,為什麼布施能夠破除煩惱的道理了。

第二項,為什麼能夠因為布施發種種願呢?它的道理在哪裡?佛陀這麼開示:【云何因施發種種願?因是施已,能發種種善惡等願,因善惡願得善惡果;何以故?誓願力故。】(《優婆塞戒經》卷四)這一段經文,佛陀說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告訴我們說,因為布施這個福一定存在,因為具足身口意行,這個身口意行,已經熏習在自心如來中,同時也有作意,這個作意也儲存在自心如來中,所以這個福已經成就。可是要怎麼樣來受用這個福呢?因為個人的願,因為這個願去受用這個福,所以發了願怎麼來得這個福,它的影響非常的大。因為布施發種種善惡等願,為什麼說布施還有發惡願呢?我們舉個例子告訴大家:天魔波旬過去曾在毗舍浮如來法中,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那麼他修學這六度,不是為了信、敬三寶,他是為了什麼呢?他是為了要障礙他人出離欲界,他想要有能力來擾亂他人出離欲界,他想要有能力來降伏他人,受他的控管,他想要來求富貴、想要求名聞、想要求聲譽、想要獲得殊勝的五欲樂;所以他在毗舍浮如來法中修學六度,為了這些,所以這就是他的願。他以這樣的一個修學六度的善行,可是所發的願,是要有能力來障礙別人、擾亂別人,甚至於想要享受殊勝的五欲樂。所以天魔波旬,現在就是在我們欲界的欲界之頂的魔天裡面,他在這裡所成就的果報,就是他當初所修的善法而發了惡願,因為這樣子的這個願,讓他沒有解脫,當他沒有解脫,而是在欲界中增長煩惱。反過來,因為布施而發了善願有很多,第一個就是布施以後,希望自己能夠在生死中,得到富貴快樂,布施以後得到富貴快樂,有可能是享人天之樂,這也是因為布施所發的願。甚至於也可以說布施以後,希望未來世,每一世都能夠生在貴族家;或者布施以後,發願希望我這個布施,讓我能夠值遇善知識,能夠得到解脫法,能夠有成佛的法能夠讓我修學;或者布施以後發了這個願說,所有的一切布施,都是我將來修學佛道的資糧,我不乞求在人天受樂,這個也是善願。希望所布施的果報,不是要在生死中受到福的庇祐;而是希望說,所布施的福能夠讓自己,因為這個福而得到解脫。所以這個就是所謂,因為布施發種種願的道理。因為這個福是存在的,要怎麼樣受用這個福,因為這個誓願力就是說,自己的作意、自己的願在哪裡,發了願以後,那麼就儲存在自心如來中。自心如來一向是無我、無人的,依據於所造的業,而去成就業果的。所以因為布施,應該發什麼願,這裡大家就很清楚了。千萬不要像天魔波旬一樣,發這種惡願;應該要將所布施的福,發願能夠求解脫,這是 佛陀教導我們的。

第三種,因施得受安樂。佛陀告訴我們:【云何因施得受安樂?因是施故,受人天樂至無上樂。】(《優婆塞戒經》卷四)為什麼布施能夠受人天樂,乃至無上樂呢?因為在不殺害眾生命根、在不盜取他人資財、不貪淫他人眷屬、不妄語自稱賢聖誑騙他人的前提下,以擁有的財物,讓他人在病痛饑渴上,得到身體安隱的利益,免除憂愁恐懼的痛苦,已經超越了世間人自求多福的境界了。這樣布施相對應得的安樂福報,也已經超越了人間,所以能夠受人天安樂的果報。這個就是說,布施能夠受人天安樂的道理。那麼布施為什麼能夠得到無上安樂,下一集再繼續解說。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1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7-9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智者布施的心態(四)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智者布施的心態(二)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