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5-18 00:33:47| 人氣3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智者布施的心態(四)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67-a10_028

菩薩正行(二)第28集~~由 正德老師開示:智者布施的心態(四)

菩薩正行(二)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我們要來繼續為大家解說:布施為什麼能夠受無上安樂?

倘若進一步地以真實究竟解脫佛菩提法來布施,讓他人的法身慧命得以增長,進入佛菩提道中修學乃至實證。這個部分的福,是屬於出世間的福,因為所培植的福,它的繫屬是屬於出世間的解脫法。菩薩自己在世間的福與出世間的福修集資糧,他能夠攝受正法、攝受眾生、攝受佛土,最後成就佛道,所以所得的就是無上安樂的果報。那這個「無上安樂」意思就是說,這樣的一個安隱,以及這樣的一個快樂,它是沒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越的。因為在果報本身來講,成佛是最究竟的。當菩薩的修學,最終的目標是成佛,而在菩薩行過程的解脫都不是究竟的;甚至於能夠修證到二乘人,能夠解脫於三界中的生死,甚至於二乘人的入無餘涅槃,也不是無上。因為佛法對於解脫法本身,它不是相等的;也就是說,解脫法不等於就是佛法,佛法的目標就是要成佛。所以在二乘人修學解脫道中,入無餘涅槃,他只是方便。所以能夠成就佛果,他所得的安樂才叫作無上,所以我們對於世間法中所受的種種樂,都不能加上「無上」這兩個字。一旦用了無上,就要知道,是否三界中沒有一法可以超越它,還有出世間的法,是不是也沒有一法可以超越它?因為出世間的法,函蓋了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解脫道的法,還有法可以超越它,就是佛道;佛道的法呢,就是沒有法可以超越它的,所以才可以講無上。所以對於這個無上的安樂,我們在使用的時候,一定要很小心、很謹慎,免得在這裡使用上有過失,而自己不能解釋。

第四點,為什麼布施而能夠多饒財寶?佛陀這麼講:【云何因施多饒財寶?因是施故,所求金銀乃至畜生,如意即得。】(《優婆塞戒經》卷四)因為菩薩過去世在布施的時候,有很多種類:布施給 佛與僧眾衣服、飲食等等生活所需,或者布施給眾生所需的財物,布施給畜生食物。我們知道布施給畜生食物,就可以得百倍的福,更何況是布施給 佛以及眾僧、眾菩薩眾的衣服、飲食、生活所需的福,這樣的福他在過去世造就了。因為一切法是無常的,因為無常所以它會有因果,既然是有因果,所以布施在這一世所得的果報,一定是多饒財寶,而且是想要求的是,只要是生活所需,一定是如意即得,這就是為什麼說,布施而能多饒財寶的道理。

那麼有智慧者在道業上,又獲得什麼樣的利益呢?佛陀繼續為我們開示:【善男子!若人樂施,是人即壞五弊惡法:一者邪見、二者無信、三者放逸、四者慳悋、五者瞋癡。離是惡已,心生歡喜。因歡喜故,乃至獲得真正解脫。是人現在得四果報:一者一切樂見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於四方、三者入大眾時心無怖畏、四者一切善人樂來親附。】(《優婆塞戒經》卷四)佛陀告訴我們,這個上品施主樂於布施,這樣的人可以毀壞五種弊惡法。

第一種是邪見,什麼樣的邪見呢?就是一般人都會落在邪見,就是說沒有三世,認為只有這一世;會認為只有這一世的人,大部分是落在六識論中,認為一切有情只有六種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只有這六個識的存在,那當然會覺得這六個識,這一世死亡捨報以後就沒有了,所以會認為就沒有未來世;既然認為沒有未來世,就會認為沒有過去世,所以既然沒有三世,那麼他就不會樂於布施,認為沒有因果。所以這個邪見本身,它就是認為沒有三世,既然沒有三世,他就不會去布施。可是樂於布施者,他絕對不是落在六識論裡面,樂於布施有智慧者,他一定是如法地去接受善知識的教導,如法地接受賢聖的教導,知道一切眾生只有八個識;一切法的根本因,就是一切眾生皆有的自心如來——如來藏,也就是第八識。那麼在這種第八識祂是金剛心不會毀壞的情況之下,必然有三世,必然有過去世布施的因,才有這一世布施的果;有這一世布施的因,就有未來世布施的果;所以這種情況之下,他不會落在邪見中,就可以毀壞掉這個邪見。

第二個是無信,無信就表示說,不信有這個因果——造善業有善果、造惡業有惡果,對三寶不生起正信。對三寶不生起正信的人,通常不會去作布施。因為通常在三寶中生起正信的人,才能夠善於了知諸法的因緣;能夠善於了知諸法的因緣的話,就能增長信心。所以不信三寶,不信三世因果的人,他是不容易來修布施的。可是樂於布施者,因為對三寶生起正信,而且能夠對於善惡業果能夠生信,所以他能夠毀壞「無信」這一種弊惡法。

第三種放逸,就是樂於布施者,他隨時隨地想到,就是要怎麼樣來去除生死中的煩惱、生死中的繫縛;怎樣來讓自己在佛道上能夠增進,怎樣去除愚癡,發起智慧。所以他會在佛道上努力修學,知道自己要培植福德資糧,才能夠讓自己在智慧資糧上增長。所以他在樂於布施的過程,已經毀壞掉「放逸」的弊惡法了。

第四個就是慳吝,慳吝本身就是捨不得自己的東西拿出來給別人用,捨不得自己的東西減少,想要積聚更多的東西。這樣的一個慳吝的弊惡煩惱,對一位樂於布施者,是視為罪過的,是視為過失的。所以樂於布施者,心心念念的就是怎樣能夠壞除慳吝的煩惱,怎樣不要去長養慳吝的煩惱;所以樂於布施者,他一定可以毀壞「慳吝」的弊惡法。

第五種瞋跟癡,瞋就是不能安忍、不能接受。不能安忍、不能接受這個眾生在三界中生死苦,愚癡而不能出離;不能接受眾生因為沒有福,所以需要菩薩來攝受,需要菩薩來布施給與,讓他能夠安隱快樂。樂於布施者就是因為有慈愍心,慈愍心來看待眾生;慈愍心本身就是在對治瞋,所以既然能夠發起這個慈愍心,就是能夠安忍、能夠接受眾生在三界中生死苦而不能出離,需要菩薩來攝受,所以他能夠毀壞這個瞋。同時能夠毀壞這個癡,癡的意思就是說,不知道在生死中受苦的道理在哪裡?不知道為什麼不能解脫?那麼這位樂於布施的菩薩,他已經能夠實證自心如來,能夠知道一切法的根源,都是這個自心如來。這個自心如來本來解脫、金剛不壞,具足能生萬法的功能;可是,是因為眾生自己愚癡而去增長了很多我執、我所執的煩惱。所以當他在對於布施的過程裡面,已經知道一切因果能夠成立,就是有金剛心如來藏的存在,所以他已經破除了這個癡;而且要實證這個實相心,也破除了這一分另外一邊的無始無明的癡。

所以他樂於布施,就能毀壞這五種弊惡法。離開了這五種弊惡法以後,生起歡喜心,因為歡喜心的緣故,對於法、對於三寶的信,由信根而增長為信力,所以他能夠由精進根增長為精進力,念根增長為念力;而在智慧門方面,由智慧慢慢增長而有智慧力,所以能夠獲得真正解脫。獲得真正解脫的意思,就是他不是在這種方便解脫上修學,也就是不是在純粹二乘人所修的毀壞五陰法出生的因,然後讓自己入無餘涅槃的方面去修學;而是說知道本來解脫的是自心如來,而怎麼樣能夠不毀壞五陰十八界的法,而能夠讓自己毀壞掉這些在三界中生死的因,而真正轉依自心如來真如無我,這樣子來獲得五陰十八界現行,不繫屬於三界生死,這樣才叫作真正解脫,最後成就的果就是佛果。因為這樣樂於布施,最後一定會獲得佛道上的成就。

這樣樂於布施的人,現在就能得到四種果報:一種是一切人樂於親附,乃至怨家。因為這位樂於布施者,心中已經沒有所謂的瞋與怨了,雖然怨家自己覺得他跟他有怨,可是這位樂於布施者,在布施的過程裡面,不分對方是親或者怨,顯示出來的完全沒有這種怨的氣習,所以怨家就樂於來親附這位樂於布施的智者。第二個就是因為樂於布施、廣行布施,所以善名就流布四方了。那麼入於大眾中心裡沒有怖畏,因為在心中完全不會去產生任何念頭說要損害大眾,或者說要造成任何的爭議、任何的鬥爭;所以心中對大眾只有這種慈愍心、只有平等心,所以入於大眾時,心中沒有任何的恐怖或是畏懼。那麼一切善人看到有這樣一個樂於布施的智者,當然都會來親附,共同成就這個布施的善法。

智者布施以後他沒有後悔,所得功德利益又有哪些呢?佛陀這樣告訴我們:【善男子!修行施已其心無悔,是人若以客塵煩惱故墮於地獄,雖處惡處不飢不渴,以是因緣離二種苦:一鐵丸苦、二鐵漿苦。若畜生身,所須易得,無所匱乏。若餓鬼身,不受飢渴,常得飽滿。若得人身,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及信、戒、施、多聞、智慧,勝於一切。】(《優婆塞戒經》卷四)這一段,佛陀告訴我們說,樂於布施者,他的心永遠不會生起後悔的心。不會後悔將自己寶貴的財物,拿出來布施給別人,不會後悔自己的財物減少了,不會後悔這個來乞求者具足了很多煩惱。所以這一位有智慧的布施者,他將來如果有一個什麼時機,因為一個歷緣對境中,由於煩惱而造作什麼惡業,生到地獄去,雖然他是身處於地獄,可是卻不會有飢渴這樣的逼迫;因為在三惡道中,尤其是餓鬼道與地獄道,都是因為有飢、有渴,所以才會受苦。飢渴的過程裡面,不能得到飲食,所得到的飲食,就是所謂的鐵丸、鐵漿。因為這位樂於布施者,雖然生在地獄,可是因為不飢不渴,所以就不需要受到鐵丸、鐵漿的飲食所需之苦。假如從地獄回到畜生道,在畜生道裡面,牠所需要的也容易獲得,沒有什麼匱乏;就像現在有很多,大家在畜養貓狗,受到人的寵愛勝於一般人一樣,牠所需要的東西永遠不會缺乏。如果說再回到餓鬼道中,受果報的時候,因為他過去世一直廣行布施,樂於布施,所以雖然在餓鬼道中,也不會受到飢渴的逼迫,常常得到飽滿。那回到人間來,獲得人間色身的果報,在壽命上、在體力上面、在生活中能夠安樂無憂,同時因為安樂無憂,進而能夠再繼續聽聞正法,聽聞正法中這樣的所謂因緣果報的道理。因為在正法中,能夠告訴眾生這個三界的因,以及一切的因緣的道理,善於了知因緣,就能夠如理地述說一切法;所以這個人在壽命、色力、安樂、辯才上勝於一切眾生,是因為他在過去樂於布施的結果。同時因為在過去,他不斷地長養他的信財、戒財、捨財、多聞、智慧這些七聖財,這種七聖財,不會因為曾經受到三惡道果報而毀壞。回到人間來以後,歷緣對境中仍然還會現行,因為它是七聖財,所以這種七聖財功德就在這裡;在這種情況之下,他的聽聞正法的信,受學戒的戒德,以及在行布施、多聞、智慧方面,都會勝於一切眾生。

那麼在經文中,布施無悔還有什麼功德?佛陀繼續為我們開示:【雖處惡世,不為惡事;惡法生時,終不隨受。於怖畏處,不生恐怖。若受天身,十事殊勝。】(《優婆塞戒經》卷四)布施者布施以後不後悔,他將來如果隨著大眾果報的業力,雖然處在動亂災難的惡世,他也不會造作,不會造作這個,譬如說大家在搶劫,就跟著去搶劫;大家在趁火打劫,他也不會去趁火打劫。如果說有惡法生起,譬如說有一群人,為了利養想要結黨來鞏固權勢,這種事情他也不會參與,也不會作,也不會隨著就去領受,跟大家一起去做這些事情。在怖畏處,譬如說獅子、虎狼、曠野無水無草之處,也不會生起恐怖;是因為他過去樂於布施,對眾生永遠是以平等心來布施,對眾生是以憐憫心來布施;雖然說因為有煩惱,因為這個煩惱造作惡業的關係,但是再回到人間來以後,碰到這樣的在怖畏處情況之下,那一部分的布施所得功德,還是存在的。倘若受了天身的果報,他五根的莊嚴殊勝,以及所受用在天界,五塵五欲的殊勝,是超越其他天人的。

前面為大眾解說了布施的因果道理,以及有智慧者為什麼樂於布施的這些內容以後,接下來我們再來看,有智慧者布施時,他到底具有什麼樣的解脫智慧?佛陀在《優婆塞戒經》中為我們說:【善男子!有智之人,為二事故能行布施:一者調伏自心、二者壞怨瞋心,如來因是名無上尊。善男子!智者施已,不求受者愛念之心;不求名稱,免於怖畏;不求善人來見親附,亦不求望天人果報。】(《優婆塞戒經》卷四)這一段我們就先來說,佛陀為我們開示:有智慧的人他在布施,以及他為什麼行布施,他具有的解脫智慧是什麼?

第一個、調伏自心,在調伏自心方面,最重要是什麼呢?最重要就是說,我們在菩薩道上修學,不像二乘人,專門去除五陰十八界出生的因,然後來去除我見、我執。菩薩他是在自己的五陰十八界現行、煩惱現行的過程,對眾生行布施、來行菩薩道。可是不能永遠讓煩惱增長,讓煩惱不能去除,所以在煩惱的現行情況之下,有五陰身繫在三界現行的情況之下,透過布施要來調伏自己對我所以及我執部分的煩惱要來去除。所以要布施外財、布施內財的過程裡面,都在調伏自己對我執的部分、我所執的部分,怎麼樣來斷除。

第二個、是壞怨瞋心,也就是怨恨心以及瞋恨心,是菩薩最大的敵人。因為菩薩要成佛,一定要攝受眾生。如果說自己對眾生的怨心、瞋心,他不能毀壞,那麼就不能攝受眾生,不能攝受眾生就不能攝受國土,所以壞怨、瞋心這兩件事情,應該講說,對菩薩而言是最首要的事。要檢討為什麼自己的善緣不多?為什麼自己接引的人不多?是否自己對眾生的怨心、瞋心過重。所以有智慧的人布施,是能夠調伏我自己的我執、我所執,能夠來壞我自己的怨瞋心,能解脫於怨瞋心的繫縛,能解脫於我執、我所執的繫縛,所以我來行布施。因為 如來成佛的過程裡面,也是經歷這樣調伏自心、壞怨瞋心的這樣一個經過布施來毀壞的過程。成為 如來以後,為什麼稱為無上尊呢?就是這個心已經調伏到究竟轉依真如,究竟發起真如用了。究竟發起真如用,就是把自己的煩惱完全壞除,自己的心完全調柔到像自心如來那樣子的一個真如無我了,所以稱為無上尊。

有智慧的人,他不求受者愛念、不求名稱,不求在大眾中免於怖畏,不求善人來見他親附,也不求望他要得到天人果報。雖然在樂於布施的過程,必然在現世就能得到眾生的愛念,就能得到名稱,就能得到善人來親附,可是對他來講,心中他不祈求的。

今天我們就解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3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7-9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智者布施的心態(五)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智者布施的心態(三)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