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1-28 17:17:43| 人氣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修苦行對成佛有幫助嗎?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9/2115-a09_036

學佛釋疑(二)第36集~由 正鈞老師開示:修苦行對成佛有幫助嗎?

學佛釋疑(二)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要和大家來談一談,有人問說:「修苦行對成佛有幫助嗎 ?」

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得先要明白「苦行」的定義。什麼是苦行?一般人的認知就是:「空乏其身,行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因為這樣,所以都以為要自苦其身才叫作苦行。舉例而言,有人就是堅持說,一定要盤起腿來練腿功,腿明明都已經很痛了,腰也明明都已經很痠了,但是卻努力的撐下去。那你看這樣痛不痛苦?真的是苦行啊!可是那是叫「讓自己痛苦的行為」。但是,我的意思不是說學佛的過程中不需要練習盤腿,而是說那樣的行為跟心態卻不是佛法中真正的苦行。同樣的道理,也有人很精進的拜懺或者是朝山,真的也是腰痠背痛、筋疲力盡!但那同樣還是在外相上著眼,還不能算是佛法中真正的苦行。乃至於有人聽說吃苦才能了苦,所以就努力的去找一些苦行,而真的也是無怨無悔去作。但是問題是:所謂的「了苦」是說了結過去生所造會讓今世受苦的因。譬如說,過去生欠了別人的錢,也許今世就感應到說要付出一筆開銷,因此就很辛苦的來賺錢,那這一筆該支付的開銷支付了,說這樣就過去所造的苦因就了結了。又譬如說,過去生也許傷害了別人,今世在因緣和合之下,所以也受到某一種狀況下的某一種傷害,因而也有種種的痛苦;那就是說,這樣把過去生傷害別人的因把它了結掉。應該是有過去的因,今世的一些緣分,然後實現了某一個相對的果報,這樣才是世俗上所謂的業果酬償的了苦。當然,假如要從佛法上來說,其實「了苦」有更深層次的一個部分。

外道之中也有所謂的苦行。譬如說,古印度有所謂的常行、蹲行、泡水行等等。也就是說,因為在現象界作了不如理的觀察,所以就被錯認為說,應該要常常或者是說一天要固定一段的時間,要蹲著走路、或者是說要泡在水裡面,認為那樣的苦行可以了掉業障,甚至於說可以作為將來生天的因。有時候其實是因為某一個時候看到某一條魚捨報了,然後就生到天上;然後就誤認為,都要像魚一樣泡在水裡面,來世才可以升天。而其實那一條魚也許是因為過去世造了善業、惡業等,但是也許惡業比較重,所以惡業就先報,生而為魚;等到這個惡業報盡,就依著善業的因,而生到天上去了;而其實並不是因為常常泡在水裡的緣故而升天。現在還有一些人在修所謂的睡臥釘床的苦行,同樣也只是引起大眾目光的焦點罷了,並沒有實質上修行的利益。這些都叫作沒有利益的苦行,或者是說叫作表相的苦行。

可是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抗議:善知識不是往往開示說:「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就是苦行,因為 佛教導我們要『以苦為師、以戒為師』;而一個學佛的人,假如不能嚴持戒律、不能吃苦,那就肯定不能成就。釋迦牟尼佛當初為我們作出了榜樣,祂可以捨棄富裕的生活去出家;因為祂的父親是國王,是可以護法的,但祂還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天天托缽;這就是作給我們看的。」他往往會引用善知識這樣的開示來作為質疑。現在說「以苦為師、以戒為師」,當然是對的!以戒為師的層次是有很多,今天我們暫時不談這個部分,單單說「以苦為師」的部分。也許剛才質疑的人會再度舉證說:「你看 釋迦牟尼佛不是示現六年苦行嗎?然後才成佛的。」對啊!世尊的確是示現六年苦行,而且每天只吃一麻一米,現在可沒有人能夠像 世尊行這樣的苦行!但是,世尊最後還是放棄了,而改行不苦不樂行。

世人所共有的種種苦,譬如說:身外有寒熱風雨等等,身內有飢渴病痛等等。那這些苦不妨也依於我們有了色身所伴隨而來,也伴隨著每一個人的福業差別不同;所以因為色身強壯與否,財富的多與少,相對受這種苦的狀況就也有差別。而真正的修苦行,其實應當是講說:從心上來著眼的,是要能夠先不貪著世間的五欲,然後進而不執取自己的五蘊身,這才是真正的苦行。因為這樣的修證,是遠比前面的克服寒熱風雨、飢渴病痛等等還要來得更難!這是什麼原因呢?先從不貪著世間的五欲來說,五欲有時候指的是財、色、名、食、睡的這些貪著,有的時候指的是色、聲、香、味、觸等等法的貪著;一般人容易或者不容易離開這些貪著?答案是很肯定的:那就是不容易,或者是說極不容易。對啊!假如不貪著五欲,你要叫世間人怎麼生活呢?因為都沒有快樂了!那你跟他說:「人生苦短,所以要好好思惟:生到人間到底是為了什麼?」跟你講,那完全派不上用場!因為,一般人你才跟他說完那番大道理之後,他馬上就會跟你說:「你說的有道理,所以就更應該要能夠及時行樂。」那你能怎麼辦呢?真的是哭笑不得!

世間人要享受什麼?不外就是要譬如說:唱卡拉OK、享受美食、旅遊一番、大睡一覺,乃至說饒有財富、受人尊敬等等。可是,貪著這樣的五欲,在世間人的哲理裡面也好有一比,叫作「冷水煮青蛙」,一開始的時候享樂其中,絲毫沒有出離之心,可是一旦警覺有所危險的時候,卻已經是力不從心了!世間人過分貪著五欲,就好像是這樣,當發覺年華老去,好的話自己最多只是受用一生五欲,更何況更多的是有很多痛苦還伴隨而來!然而,下一世是不是能夠再有快樂的五欲可以受用?或者是有無量無邊的痛苦正等在前面,自己又完全無法了知,或者根本也無法掌握!可是,也無可奈何的而又有下一世,就這樣周而復始不斷地輪迴。

那麼我們仔細觀察之後,會發現說:快樂與痛苦其實是一體的兩面;當追求快樂,其實就是厭惡煩惱,因為有快樂的同時就有痛苦,一般人只是不願意承認或者是根本沒有發現這個事實。譬如說:不管你安排的是港澳三日遊、紐澳七日遊、美加七日遊等等,這是要追求快樂;可是在此之前或者之間要做什麼事情?要努力賺錢然後取得旅費,要努力工作取得空閒,還要忙著考慮安排行程,然後加上旅遊之中把大大小小的行李搬來搬去,然後拖著疲憊的雙腳繼續前進,加上飲食、睡眠等種種的不習慣,最後,還要努力吹噓說:我玩得好愉快哦!結果落下來的工作,還是要繼續去忙碌啊!而到最後最可憐的、也最無可奈何的是:又計劃下一次的旅遊。那依然是另外一個循環的痛苦。

這就好像說,每一個人吃飽,吃飽了以後,什麼時候開始餓?有的人說:大概兩三小時之後。其實不然!實際上是說:吃飽的同時,就已經開始餓了;也就是說,餓的過程這個時候就開始了,只是說兩三個小時之後,餓的痛苦開始比較明顯罷了,開始沒有辦法讓我們接受;只是程度輕重不同罷了!乃至說「無聊」,無聊是不是很痛苦?對啊!這也是程度輕重不同罷了。因為有痛苦,所以就要找人來泡茶、聊聊八卦啊、唱唱歌或是到處去旅遊。但這只是暫時忘掉痛苦而已,痛苦還在不在?還是在!所以,就努力融入快樂的境界,不想要再想起痛苦的情境,那就有所謂的藉酒澆愁,叫作「自我麻痺」。

一般而言,快樂有兩種:世間的樂與出世間的樂。一般人追求的快樂是世間的樂,它的內涵不外就是五欲之樂。而追求五欲之樂,最低下的不外就是像外道們努力的修學雙身法;這個其實不應該叫作修學,應該叫作沉溺在雙身法之中,乃至還會去淫人妻女;這一些都已經不能容於法律跟天理。這些粗糙五欲之樂已經都這麼難以捨離,當然更無法受用另外一種層次的世間樂,叫作「禪定」。乃至說能夠證得禪定,卻又貪著禪定的境界,那仍舊是被世間樂所束縛,而無法證得出世間樂或者是說世出世間的法,因為世間的樂都是無常、難得,然後容易失去的。所以有的人說修行難,究竟難在哪裡?又如何去克服呢?這其實是一個大問題。因為「修行」是一個總說,而菩薩從十信位開始,一直到等覺、妙覺,所需具備的資糧的層次,沒有辦法一概而論,也不是我們現在所能夠瞭解,或是說應該進一步去瞭解。我們應該從一般的狀況而說,而其第一關就難在說:過分貪求五欲,所以反而被五欲所束縛;要能夠多多少少的捨棄對五欲的執取,那才是苦行的初分罷了!

第二種快樂是出世間樂,因為它不像受用世間的五欲樂所引生的快樂,但是為了彰顯它的功德,所以也藉著世間樂的這個「快樂」來加以形容,好讓眾生能夠想像乃至瞭解,或者也能夠進一步親證。而要親證這樣的快樂,它的過程更可以稱為苦行了,修行人為了想求解脫生死,他必須先去瞭解:什麼才是可以真正解脫生死的法?那當然,這個部分我們在這裡不進一步細說。當瞭解了以後,知道自己的五蘊身是虛妄的,知道外在的山河大地也是虛妄的,然後能夠如理的思惟,進而不去執取自己的五蘊身,世間的煩惱淡薄了,進一步功夫也成熟了,常常可以住在相似於一念不生的狀態之中;假如沒有特別的外緣,就沒有什麼煩惱;假如發生特殊的因緣的時候,難免有一些煩惱,但是他只是順著事理人情,把這些事情處理掉,煩惱自然很快就會消失;乃至於說,所以他可以享受這種沒有煩惱的樂,而非是五欲的快樂。但是,這是方便描述只想求解脫生死者所可能有的一個境界;不過,要初分證得這個境界,要修不放逸行。

不放逸行,有一部分是說:要時時觀照五欲的過患,要時時提起五蘊虛妄的作意,還要時時注意自己有沒有又回到五欲的貪著上等等。那麼這一些都是在心地上用功,這才是真正的苦行,修這樣的苦行,才是會對成佛之道是有所助益的。所以,外相上的苦行,並不是真正的苦行,是與解脫道或者佛菩提道是無關的。世尊的弟子之中,以大迦葉尊者為頭陀第一,換句話說就是苦行第一,雖然在外相上也示現種種的苦行,但仍然不是因為外相上的苦行而證果。因為解脫道的法是要斷我見、我所執與我執,而佛菩提道的法是要證如來藏,乃至要斷恆河沙數的上煩惱;都不是只在外相上修苦行的人所能夠了知,乃至能夠親證的。這就是為什麼 佛開示說:「若於正法不肯印可者,雖修苦行仍是垢穢者。」意思是說,若只是在外相上修苦行的人,而不去親近真正的善知識,進一步接受真正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內涵,然後接受了,再如法的修學,在心地上修真正的苦行,才是真正的離垢法,否則與真正的佛法還是無緣的。

而菩薩不但要修這樣的苦行,卻又示現另外一種相貌,怎麼說呢?菩薩不能像聲聞人一樣只管自己的了脫生死,他於眾生仍舊沉溺在生死苦海這件事情,可是一直都沒有忘記的;所以他修這樣苦行的同時,或能享受沒有煩惱之樂,卻常常反而是要在人群之中來教化眾生。那在人群之中,當然就會有很多的煩惱,而菩薩在面對這些煩惱的同時,漸漸能夠逆來順受,因為他已經多分、少分的觀察說:煩惱猶如空花,所以身在度眾的煩惱之中,仍然是獨處空閑、寂無言說。而這種苦行所得乃至智慧之樂,不但是一般人無法想像,也已經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一般人也許會覺得平淡無趣,但卻不知道這種樂是別人無法奪取的;同時,這個過程中又兼有無量無邊的法樂;這樣才是修行人所應當修的真正的苦行。

今天就說到這裡。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