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8-12 14:23:49| 人氣11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如何得八法(下)+八法之三凈緣(上)

引用來自於: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8/88

菩薩正行第88集~由 正緯老師開示:如何得八法下+八法之三淨緣上

菩薩正行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繼續收看「三乘菩提菩薩正 行」。我們繼續來跟大家說,因為我們這幾個講次以來,提到的這個八個法。其實如果您之前已經有先涉獵《優婆塞戒經》的話,您一定會發現這個八個法,其實就 是跟布施的果報息息相關的。那我們這裡呢,我們在之前跟大家講的時候,講說這個八個法,要獲得這個八個法的因素呢,如果你仔細攤開來看的話,不外乎就是布 施、持戒了。所以這個布施,光是布施、持戒-菩薩六 度裡面的前兩度,就已經有如是的功德了。所以我們才會這裡,特別提醒大家要注意這個八個法。我們上次講到「無量世中呵責女身,以是因緣得男子身。」這個部 分我們還是要再次的叮嚀大家,所謂的男子身、女子身,這個不是從生理方面來說,不是從我們的身體方面來說,而是從我們的心行上面來說。如果您這個說無量世 以來,經常呵責類似於一般世間對於女性的刻板印象;比方說:膽小、怯懦、扭扭捏捏,該承擔弘法重責的時候不願意承擔,該來付出作義工的時候呢,往往推說諸 多的這個環境的因緣限制,都不願意來,一絲一毫都不願意盡力的話,那這個時候呢,就是這個經文裡面講的—該呵責的狀況。如果您常常呵責這個狀況,當然無形 中在您的腦海裡面,自然就已經有種下了您認為在學菩薩道應該展現怎麼樣的丈夫氣概,所以很自然的將來您在受生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會有這些氣概能夠顯現出來,所以我們才會說「無量世中呵責女身,以是因緣得男子身。」

下一句呢?佛繼續說:「無量世中至心持戒,以是因緣言語辯了。」為什麼至心持戒會得到言語辯了的果報呢?很顯然的這裡面又再次印證了,我們前面講的,菩薩摩訶薩在菩薩道上面追求言語辯了,不是為了要口才便給去跟人家聊八卦、聊是非,或者爭無謂的權位名利用的。這裡面的言語辯了必然是緊緊扣著正法的弘揚來說的,也就是菩薩摩訶薩要求言語辯了,第一個就是要為了好好的把佛陀的正法說清楚、講明白,讓眾生能夠聽受;其次就是面對許多人曲解佛法,乃至於誤會佛法的時候,這個時候菩薩摩 訶薩要不畏眾,要能夠用正確的方式,然後來破斥邪說。這個時候當然就是我們所說的言語辯了。那麼這些言語辯了的狀況,為什麼跟至心持戒有關係呢?我們首先 要說持戒:當我們在持戒的時候,一定是要會如實的去說。也就是今天我們發現有許多的人在看佛的經典的時候,其實說實在的會曲解的這麼離譜,甚至常常有斷章 取義的情況;還有一些人呢,經過別人點醒斷章取義了之後,還煩惱的心生起,而不肯就此認為自己是斷章取義,這種狀況可以說屢見不鮮。但是這些狀況如果能夠 至心持戒的話,那在佛所傳的戒律裡面,本來就有叫大家要如實的說如實語,並且要如實的去面對自己的心行。所以如果能夠至心持戒的話,自然而然的說出來的 話,或者是說面對經典解讀的時候,一定也是會變成說,自己知道多少就是知道多少,不知道的就不會妄加猜測、妄加陳述。這是第一種的至心持戒,所以他言語辯 了,因為他一切都是如實說,所以不需要再動腦筋,想辦法編一些方式來去圓目前的這個說法,就直直率率的按照 佛陀所教的法傳了就是,所以這個時候,他的言詞上面呢,就會很直接、很流暢。

接下來另外一個狀況呢?我們說至心持戒。大家都知道說,佛教有談的三個經常被提起的三個字,就叫作戒、定、慧。那大家也都能夠認知到說修習佛法的 時候,從戒能夠生定,那從定接下來就能夠發慧。這個只要您,如果您也受了這個戒之後,然後您也持戒了之後,從中您必然就能夠領會到:為什麼由戒會生定,而 為什麼由定能夠發慧了。因為透過定力的熏習使您在面對法義的時候,能夠不受妄想的左右,能夠用您的全心全意去面對當前要理解的這個法,所以當然在你有定力 增長了之後,透過定力的協助,您對法的領受會是很直接並且很明確,而且透過定力您對於這個法也能夠憶持不忘;如果您既理解通透了,又能憶持不忘的時候,那 麼以後您在面對群眾,有人來請法的時候,您在說這個法的時候,豈不會是言語流暢嗎?也就是說,說的都是你心裡的自家事,你怎麼會不流暢呢?所以我們說至心 持戒,為什麼會有言語辯了的這個果報?其原因就是:第一個,至心持戒必定都是如實語,並且是如實的解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第二個它的原因就是因戒 而生定,由定而發慧,由慧發起來的時候,我們對於佛所說的道理能夠徹底的瞭解,並且也能夠忠實的陳述,這樣子就造成了我們在後世能夠言語辯了的原因。

最後一項呢「無量世中供養三寶,以是因緣無大眾畏。」這一點或許看起來不那麼直接明瞭,不過我們不妨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當時講說,我們跟大家講,菩薩摩訶薩為什麼叫作菩薩摩訶薩?是因為他持如來藏,他「有聖法、得聖果」。我們也進一步跟大家講,如果一個菩薩摩訶薩持著如來藏,並且「有聖法、得聖果」的話,因為所有世出世間的所有的一切法,都在如來藏法之內,所以如果您已經掌握了這個如來藏的法的話,您在面對大眾的時候有什麼可以畏懼的呢?包含現在您面對大眾的諸般的心行,您有哪一個地方需要畏懼的呢?所以我們才會說,真正的菩薩摩訶薩面對大眾的時候,是不會有什麼畏懼的。那從這個道理,你可以來看,菩薩摩訶薩畢竟在佛道裡面的位階呢,我們說正式的界定,從入初地開始就是菩薩摩訶薩;可是從初地開始算起,還有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還有等覺,那從這個菩薩摩訶薩一路往前看,看到佛之間的話,中間是有好幾個位階在的。您可以看看說,如果菩薩摩訶薩都能夠在面對群眾的時候沒有畏懼,當然一路修證的話,使您在面對大眾的時候就越來越能夠侃侃而談;乃至於到九地的時候,會有樂說法無礙的這種功德。

那我們想想看,菩薩摩訶薩在有了如來藏法,掌握如來藏法之後就已經無大眾畏了,當我們在供養三寶的時候,又如何能夠得到無大眾畏的果報呢?這其中是因為菩薩摩訶薩畢竟在三寶的範圍裡面,就是列屬在僧裡面。我們說三寶的佛、法、僧,菩薩摩 訶薩就是列屬在僧裡面。當我們在供養三寶的時候,光是僧的這一樣,當我們在供養僧的這一樣的時候,請問:我們供養僧的時候,我們會不會願意接受這個僧所教 授給我們的法呢?這個應該是很自然、很肯定的事情。只要我們供養了這一位僧人,他有法的話,他必然都會回饋給我們,因為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在家跟出家 增上和合的狀況。所以我們如果說供養僧人,就已經從中可以得法了。

那我們供養法寶,又是怎麼回事呢?所謂的供養法寶,當然就是依教奉行 ,如法修行叫供養法寶。那麼如法修行的時候,您也是一樣啊!只要您是朝著正確的道路走,最後您的方向都必然會朝著要掌握如來藏法,要能夠熟練如來藏法的這個方向前進,那麼您不是就一路在往無大眾畏的方向前進了嗎?那供養僧跟供養法就是如此了,供養佛更是如此啊!因為佛在整個的經典的範圍裡面,大乘經特別明顯的處處都在跟我們談如來藏的體性。所以如果說,我們願意用虔誠恭敬的心來向佛請法的時候,這就是我們在讀經典的時候,不要用自己的方式隨便曲解經典,而是要回歸善知識的教導,然後一五一十的把佛的開示,把它讀進我們的心裡面去。這樣子的話,我們一樣也是朝證悟如來藏、一樣是朝掌握如來藏法這個方向前進,那豈不是也一樣是無大眾畏嗎?所以我們說供養三寶,最後的結果其中的一樣果報,必然是無大眾畏。

當然我們也是要提醒大家,就是說,供養三寶的這個福德是非常大的。我們可以說供養三寶它的果報之一就是無大眾畏,但是我們千萬不要把它解釋成說:供養三寶的唯一果報只是無大眾畏。不是的!因為供養三寶,其實它的果報是函蓋了所有-我們剛才講的-菩薩八項法裡面的每一個法。也就是說,供養三寶能不能獲得長壽呢?答案是肯定的。供養三寶能不能獲得上妙色、能不能得到上種性、身力具足、多饒財寶、得男子身、言語辯了等等呢?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我們供養三寶的時候,菩薩八法每一項都有機會,可以透過這樣來都獲得這樣的果報。只是這裡跟大家要特別點出來,就是供養三寶跟無大眾畏的關係,因為這個其中的關鍵,就在於說是行菩薩道,而菩薩道的關鍵是在如來藏。 所以透過這樣的說明讓大家來瞭解說,供養三寶會得到無大眾畏。那當然就是說,這裡面還必須提醒大家說,供養三寶的福報這麼大、果報是這麼好,可是也一定要 知道說供養三寶,絕非只是把食物放在佛前,這個就完成供養三寶,不是的!因為從我們剛才的解說,各位應該可以瞭解:如果我們供養了勝義僧的話,我們必然是 要受教;如果我們供養法的話,我們必然要依教奉行、要如法修行;如果我們供養佛的話,那同樣的,我們要恭敬虔誠的研習佛所傳的經典,不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曲 解佛意,更不可以斷章取義。用這樣的心態才是我們這裡講的,供養三寶的意思。

這個八法呢,佛在開示完這個八法如何獲得之後,佛接下來又繼續告訴我們,這個八個法有三個因緣,這個在《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三輯的第222頁,我們接下來,也把這個經文唸一次,請大家同時參照:「如是八事有三因緣:一者物淨、二者心淨、三者福田淨。云何物淨?非偷盜物,非聖遮物,非眾共物,非三寶物,非施一人迴與多人,非施多人迴與一人;不惱他得,不誑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淨。云何心淨?施時不為生死善果、名稱勝他、得色力財、不斷家法、眷屬多饒,唯為莊嚴菩提故施,為欲調伏眾生故施,是名心淨。云何福田淨?受施之人遠離八邪,名福田淨。善男子!以如是等三因緣故八法具足。」 在這一段經文裡面,佛又再次的說明,這個八個法它的因緣是什麼。從這個物淨、心淨跟福田淨這三個的說法,相信觀眾朋友們應該有大致上的體會。這裡面佛所說 的狀況,確實就指出了我們講的八法、如何去獲得這個八法,確實跟布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因為在這邊講三個因緣的時候,講物淨、心淨、福田淨的時候,講的其 實就是我們在行布施的時候,所應該注意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云何物淨」,底下列出來了許多的這個狀況,那這個狀況 平實導師在《優婆塞戒經講記》裡面都有詳細的說明。我們要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其中有一個指的是「非施一人迴與多人,非施多人迴與一人。」這個狀況恐怕觀眾朋友們要小心。這個主要是因為我們在布施的時候,比方說「施一人迴與多人」 這個狀況,指的就是說,我們本來是要布施給某一個人的,可是當我們布施了之後,我們又臨時改變心意;這個東西可以說已經到了對方的手上去之後,然後我們可 能說,我突然改變心意了,我想把這個東西布施給其他人,或者我想把這些東西布施給多個其他的人等等。像這些狀況在我們現實的生活裡面,好像這個狀況是常常 發生的;因為在我們一般世間的認知裡面,當我們去布施的時候,我們就是施主。而我們也一直認為除非我離開了現場,除非我從此之後完全不反悔這個事情,那麼 我似乎對於我布施的東西有完全的自主權。所以我們常常會發生的狀況是,給了人家東西之後突然反悔,然後就打電話跟對方說:這個東西不知道你用了沒有,如果 沒有用的話我想轉送給別人,好不好?

這個就是我們在這句經文裡面看到的「施一人迴與多人,非施多人迴與一人」。 甚至是呢,施甲然後你迴與乙等等這些狀況。最主要就是說,世間人都覺得對布施財物的所有權,是一直持續到說自己願意放棄為止。但是實際上按照佛的開示、按 照法界的定律來講,當我們對對方很肯定的說這件事,這個財物要布施給對方的時候,並且對方也聽進去了我們的話語,並且也收受了這個財物之後,這個財物從當 下那個時刻,當他理解並且收受了這個財物之後,這個布施的行為就已經完全完成了。這個意思就表示說,當已經布施行為結束的時候,這一件的財物的所有權就不 是我們了,而是受施的那個人。所以我們一般世間常常覺得說,我們對這個事情還有所有權,那是錯誤的認知,因為那個不符法界的定律。所以當您布施了之後,又 臨時反悔打電話想要把這件事情追回,或者想要改變這個布施的狀況的時候,按照法界的道理,您是要徵得對方的同意的,因為在那個時間點上,這一件物品已經屬 於受施者的財物了。不可以說,我們又強強的把它拿回來,然後要重行分配。這樣子如果,把它強行拿回來的話,這個就違背了所有權的概念,您就會變成是不與而 取了,甚至會變成強取的狀況。這個可以說是我們最要注意的地方。那其他的部分,請大家就參照 平實導師的講記。

至於心淨的部分,心淨部分是我們在布施的時候要非常注意的地方。因為我們說,所有菩薩摩訶薩要具足八法,我們已經一再的強調,這個八法所講的基礎是在於行菩薩道,讓菩薩道行得既安穩又順暢。既然是在行菩薩道的話,自然這個八法不會跟世間的這些善的果報牽扯在一起。所以才會說,如果你要具足菩薩的 這個八法的話,你的心應該怎麼樣呢?也就是你施的時候不能為了要求生死的善果。不能為了說:我打算用這個布施的果報,我要求生天界來去享福,只是求生死善 果。或者不能為說:我要成就什麼樣特殊的名稱跟他人較量。或者我們也不能為了說,後世因為曉得布施有相應的果報存在,所以我們就一味的企求說布施的時候, 希望後世有什麼樣的好看的容顏、或者是什麼樣的很健壯的身材、或是特別的財寶;也不能夠因為說家法、眷屬等等的關係呢,要特別去行布施。

當 然您如果用這些世間的標準去行布施的時候,將來未來世所得的果報,一定都是在世間法上面發生。那這個絕對不是說,跟大家說,如果施的時候用這些方 式、用這個心態來布施的時候,就會喪失了果報。不是的!因為法界的道理,您怎麼施就會怎麼得這個果。所以您如果用世間的心態去施的時候,不會沒有果報,您 所得到的果報是世間的果報。然而我們從一開始講到現在的話,我們所說的都是為了菩薩摩訶薩能夠順利的行菩薩道;所以既然是講到菩薩道了,那自然而然以上像生死善果、權位名稱,或者是財寶、或者是爲了要許多的眷屬等等,這些世間的事情自然就不應該被納為布施的心態。那唯有一種心態是菩薩摩訶薩布施的時候所必須掌握的,就是為了要莊嚴菩提,並且為了要調伏眾生。把這個莊嚴菩提跟調伏眾生,這兩樣事情把它緊扣著的話,以這個心態去布施的話,所得到的果報必然會跟我們菩薩道緊緊的相應。至於福田淨的部分呢?還有一些地方沒有說完,我們就留到下一次,一併再來為大家講解。

今天就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