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8-02 14:53:22| 人氣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善引然後度之(下)

引用來自於: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8/82

菩薩正行第82集~由 正緯老師開示:善引然後度之下

菩薩正行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三乘菩提菩薩正行」。我們在這幾個講次裡面,將要依據正覺同修會 平實導師所寫的《優婆塞戒經講記》,依據這個講記來跟大家說菩薩所當學、所當為。我們上一次談到的地方是談到《優婆塞戒經》卷2的〈自利利他品〉,這個部分出自在《優婆塞戒經講記》的第三輯第177頁的地方。為了要讓大家能夠接續今天的講題,我們繼續先幫大家把經文讀一次,讓大家看一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為利他故,先學外典,然後分別十二部經;眾生若聞十二部經,乃於外典生於厭賤。復為眾生說煩惱過、煩惱解脫;歎善友德,呵惡友過;讚施功德,毀慳過失。菩薩常寂,讚寂功德;常修法行,讚法行德。若能如是,是名兼利。」在上一個講次裡面,這一部分的經文,我們幫大家講到了「讚施功德、毀慳過失」這邊,我們今天繼續來跟大家說明接下來的經文。

所謂:「菩薩常寂,讚寂功德。」菩薩為什麼會常寂呢?其實這個道理非常簡單,我們說菩薩在修學的時候,當你越修學佛法的時候,可以說對世間許多的事情會看得越透。除了說在理上面看得越透的時候,在事上面的話,也因為說菩薩在修學的過程中,煩惱會一一的減輕乃至於消除;所以本來因為煩惱的減輕消除之後,本來定力—心的這個安定的力量,就會不斷地增長,不容易受到外界的牽引左右,而生起了失落或是種種的煩惱。除了這個之外,菩薩也是一樣,比方說:用這個念佛的方式來培養培植定力。這個念佛呢,可以說如果能夠真正掌握到念佛的方式的話,可以說您不僅在坐中可以念佛,甚至在動中、甚至說您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樣都可以念佛;而且可以念到說,您在日常生活中跟人應對進退的時候,仍然能夠持續著念佛。當然這樣子一個念佛,可以想見的就是,由於你已經是不間斷地一直在念佛,所以很自然的,我們的這個念佛的定力都一直常在。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之下,老實說外面的境界要能夠影響你的心行、牽引你的心行,甚至說要能夠引導你要生起哪一些煩惱的話,恐怕都是很難的事情。所以我們才會說念佛,用念佛來修定的這個行門,是一個非常好的行門。

不過關鍵就是,大家應該要瞭解:所謂的念佛,不是一直開口在唸佛號而已。各位想想看!如果念佛從頭到尾都只是開口唸佛號的話,請問大家:當我們剛才講的,希望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不間斷地念佛的話,如果要到達這個境界,我們又怎麼能夠一邊跟外面人說話,一邊又希望自己能開口唸佛呢?所以很顯然的,念佛並不是開口唸佛這個層次而已。實際上開口唸佛號,這個是一切念佛的入門方便而已。在這個修學的過程中,實際上會經歷了好些個步驟,按照這些步驟一步一步的前進,修習之後到最後呢?就會能夠掌握到憶佛的訣竅;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念佛,它的體現、它的這個具體的表現,就是所謂的憶佛,憶念佛的意思。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們常常說的念佛,念這個字呢?都不是有口字旁的這個唸,而是心念的那個念字,最主要是因為念佛最終就要成就所謂的憶佛,能夠憶念佛菩薩的這個功德。當然,如何成就這樣子一個憶佛的這個功德呢?當然就是各位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參閱正覺同修會 平實導師所寫的這個《念佛三昧》等等的這些書。這些書裡面,對於如何依照次第,逐步修練成憶佛念佛的功夫有非常清楚的交代,希望觀眾朋友們有時間的話,去請閱來參照修習。

回過頭來,在這個經文裡面我們說:由於菩薩本身就有在修習這個定力,並且因為智慧增長了,並且同時也因為持戒的關係,所以煩惱幾乎都不會再生起了。所以當然菩薩會常常,常常處在一個寂滅的這個狀態。這個寂滅的狀態不是空無所有的虛無的意思,不是這個意思;所謂的寂滅的狀態,是說我們的心非常的安定,甚至專注在目前的憶念佛的這個功德上面,而不會去跟隨著外境到處亂轉。菩薩自 己能夠長時間的處在這樣寂滅的境界當中,同時也要能夠引導眾生的時候,也要跟眾生讚歎說:如果能達到這樣寂滅的這樣子一個功德的話,那麼實際上的受用會是 什麼。就譬如說,我們說,眾生會來學佛很大的原因,是一開始都是因為有諸般的煩惱啊!但如果說我們碰到煩惱的時候,每一次碰到煩惱,我們的心行就馬上隨著 煩惱起起落落的話,那我們要修學,要能夠整治這一顆心,恐怕就很難了!所以這個時候應該要跟他說,我們在面對煩惱的時候,如果能夠爭取、多爭取一點點的時 間,讓我們的心不要立刻隨著外面的境界轉;那麼在那個一點點的時間裡面,或許我們所修學的諸般的這些智慧的見解,就能夠在心裡面有機會能夠轉上一回;那 麼當它一旦轉上一回的時候,也許對於煩惱的對治就會產生明顯的效益了。所以這樣子一個引導的方式,先讓他知道說定這件事情(就是定力這件事情),對於一個 人面對煩惱的時候是有顯著的助益的;同時也要告訴學人說:修學定力它的這個好處,也不僅僅只是對治煩惱而已,實際上當我們的心行常常處在定中的時候,那個 時候您會發現,您對事情的專注力會增強了許多許多。由此我們在讀經、誦經的時候,對於經文經義的瞭解,也都會隨之增強許多;並且對於這些所學過的東西,也 經常能夠透過定力熏習的關係,能夠憶持不忘。所以應該要常常跟他講說,修定其實有這些好處的。

但 是這個時候,各位觀眾要注意了!我們講的這個修定,我們一直很強調的說這個定,這個定是心得決定的意思。比方說我們面對一句經文,已經很肯定這句 經文的意思,並且親身體驗毫不懷疑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定的體現。所以我們講的定,並不是一定要規規矩矩的坐在蒲團上面,就好像大家印象中的修行人打坐一 樣,並不是那樣子的。如果只是修行打坐,坐在上面不動叫作定的話,請問大家:那我們剛才談的說,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跟人家應對進退的時候,仍 然能夠維持憶佛之念常在,請問那種定又怎麼個修習法呢?所以我們再次提醒大家,我們這裡講的,所謂的「常寂、讚寂功德」,這個「寂滅」所講的定力這件事 情,談到的不是坐中定,而是心得決定。當然心得決定一定包含了坐中定的這些定力。但是坐中定僅僅是心得決定的一小部分而已。提醒大家!

接下來佛又繼續告訴我們說,我們應該要「常修法行、讚法行德」。「常修法行」這個意思就是:法行就是如法來修行。如什麼法呢?當然是如我們佛陀所教的正法。這個時候,也應該要跟眾生來分辨說:佛陀所教的正法,到底它的特點在哪裡?從這個大的方向,用他容易理解的語言,告訴這個學人說:佛陀所教的正法,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性質;那麼我們今天跟著 佛陀所教的正法來學習的時候,我們會有預期可以獲得什麼樣修行上的功德。我們自己本身在修法行的心得,也可以趁這個時候跟這位學人講,然後同樣的如果他能夠按照這樣子的方式如法修行的話,我們也要予以稱讚。這樣子的方式,就能夠逐步的引導眾生。

所以我們綜觀,我們整個來看這一部分的經文,可以說都是站在為著眾生著想的立場,或者是甚至是處處為他著想的立場。所以菩薩不僅要自己要顧到自己的道業,要在佛陀的正法上面好好的學習,甚至菩薩還得要花時間,要去學習外道的典籍,以便能夠接引眾生;也要為了眾生緣故,要好好的想一想應該要怎麼樣用他聽得懂的話,適當的來接引現前的這個眾生。若能如是的話才能叫作自利利他,因為透過這樣的熏習,菩薩除了自己的道業增進之外,很重要的是菩薩度人的善巧方便,將會因此而大幅增進。一旦菩薩度人的善巧方便有所增進之後,很自然的將來成佛所需要的這些度眾的這些資糧,也就具足了許多。

當然除了這個之外,在類似的地方的話、同一部經的類似的地方,也有說到類似的說法。比方說我們在《優婆塞戒經講記》第200頁的地方,各位可以看到一段經文是:「菩薩若欲為眾生說法界深義,先當為說世間之法,然後乃說甚深法界,何以故?為易化故。菩薩摩訶薩應護一切眾生之心,若不護者,則不能調一切眾生。」這一段的經文可以說跟前一段的經文是互相輝映的。我們看看,菩薩如果要為眾生說法界的深義,什麼法界的深義呢?其實法界的深義,如果我們把它集成起來講,不外乎就是三個字,就是眾生的如來藏。那如來藏可以說呢,說之不盡的,有說之不盡的這些地方可以讓我們學習的。可是如果要讓眾生瞭解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個如來藏,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心經》裡面談到的這個心,祂的許多的特性都跟我們講的、平常我們所接觸到的意識心大不相同,因為《心經》裡面講的這個心,講的就是如來藏。同時我們也看到說,各位耳熟能詳的《金剛經》,《金剛經》裡面講到的事情,也都是在講如來藏的境界;所以當您用《金剛經》的經文,把它套在我們平常所熟知的意識心的時候,裡面不管怎麼樣的想辦法去圓,裡面一定會發生了許多不能夠完全匹配的地方。正因為《金剛經》跟《心經》這些經典裡面,談到的都是如來藏的境界。

如來藏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意識心,當然也不可能是我們從意識心底下分出來的所謂細意識、極意識,或者所謂的中陰意識,這些一切只要跟意識冠上邊的,全部都不是如來藏。當然正因為如此,我們說要讓眾生要能夠、能夠首先要信受有這麼一個如來藏的話,因為這個如來藏完 全不同於我們平常所接觸到的心行(我們對於自己檢視的時候,所能看到的心行),所以很自然你要讓他要先信受這些事情的話,恐怕得要有善巧方便。所以當然要 接引他能夠信受這些善巧方便的話,就包含了我們要先看他當時的心態跟心行,用他能夠接受的方式告訴他、接引他,並且一路帶著他,到最後他才能夠相信你的話 ──姑且相信先有這個如來藏,然後再努力的修學,把菩薩六度好好的修學好,然後進一步來成就所謂的參禪的機緣。參禪時間久了,因緣成熟之後,到最後就能夠真正的找到這個如來藏、觸證這個如來藏。所以我們說,為了要適當的接引眾生的話,菩薩還得要放下自己修學法義的這些部分的時間,然後要為現前要度的人,要為他好好的說,並且要從世間之法說起。這個原因就是因為你得要從他熟悉的地方,慢慢的一路的牽引他,才能夠使他能夠信受你所講的事情,所以這也是跟前面的經文是同樣的意思。

總結來說,我們說經文裡面說:「菩薩摩訶薩應護一切眾生之心。」護一切眾生之心這是什麼意思呢?護眾生心並不是說如果這個眾生的心是喜歡風花雪月的話,我們就拼命的去保護他的風花雪月之心,絕對不是這樣。因為如果我們再看這個經文,再看下去的話,佛是這樣說的:「菩薩摩訶薩應護一切眾生之心,若不護者,則不能調一切眾生。」可見我們所講的「護一切眾生之心」,它的目的是在哪裡呢?其實它的目的是希望引這一位、引這個你要度的人,讓他能夠相信你,讓他能夠相信你之後,你就能夠逐步逐步的引導他入於佛法的正道。當然我們看到這裡為止,我們就知道說,菩薩有 時候想一想,還真的是有些辛苦的,從這個觀點來看;因為你得要好好的替現前的這個眾生想,甚至不是光想而已,而是要百般的設想。因為一般的眾生,我們說、 這其實說我們也不能說所有外界眾生這樣子,甚至我們自己當時還沒有學佛的時候,每一個人還沒有學佛的時候,在世間法上面打滾所歷練來的這個習氣往往都非常 的重。

所以當我們在面對剛好有機緣來,比方說當我 們在外面的時候,也許有人就順勢的遞給我們一本結緣書;可是我們如果說,我們世間法熏習的習氣很重的話, 當我們一翻開這個書,如果發現這個書裡面講的這個事情,跟我們現在,比方說我們現在的生活、現在的工作看起來沒有直接相關的時候,也許我們就會把這本書放 在一旁不去看它。那也有一種的狀況是說,我們確實有心想要學佛,可是拿到這樣一本書的時候,我們打開來翻開來一看,結果卻發現說,這裡面講的這個地方跟我 們平常所吸收到的觀念好像不太一樣。比方說,平常我們在電視上面老是看人家說:到處隨緣、隨緣就好了。可是這本書裡面講到的卻不是像我們在電視裡面聽到的 那樣隨緣。這個時候我們也有可能會因為世間法的這個習氣的熏習,一旦看到了跟我們自己熟知的不同講法,我們就把它丟在一邊了;更糟糕的一種狀況是說,如果 再看到這本書裡面,談到的是說哪些個法,佛陀所說的法它的正確的講法應該怎麼樣,那麼世間的大眾接觸到哪些講法不是正確的講法的時候,這個時候有可能心裡 面就會直接生起了煩惱,會直接覺得說:這本書的作者,憑什麼只有他說得對?因為我們過去在電視上、在一般報章雜誌看到的東西,就不是這樣啊!那麼憑什麼他 說得對呢?這個時候極有可能會生起煩惱,就把它放在一邊了。

這 個可以說是,我們許多的人初學佛的時候,都曾經會有的這個心行。當然我們希望說,在這裡也跟觀眾朋友說:如果您曾經有生起那些心行的話,如果您能 夠聽我在這邊衷心的勸告的話,如果把這些心行放下,好好的善用您的智慧去判斷,看看這個結緣書裡面講的到底對或不對。自己參照、比對,用智慧判斷的話,那 麼很恭喜您,您應該就是一個利根的人,願意聽從道理,願意依照著正法而修行。但是我們身為學佛,特別是身為一個菩薩來講,我們一定要知道說眾生(特別是初機的眾生裡面),仍然有非常多人他是沒有辦法一下子接受太深的法義,一下子接受不同的講法的。所以這個時候菩薩就真的得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好好的為這個眾生設想:想想看他過去學什麼?應該要用什麼方式度他?甚至想想看說,這個眾生喜歡什麼樣的事情,所以這些事情,如何從這些事情裡面善加引導,讓他能夠領會到什麼東西叫作佛法? 透過這樣子的方式,甚至是說逐步跟這個眾生建立信任感的這個方式,才能夠讓這個眾生在聽到不一樣的法,或是聽到比較深的法的時候,不會一下子生起煩惱。甚 至這樣子很重要的,也可以藉機會調伏這一位眾生的慢心,讓他在面對這些不一樣說法的時候,不要因為自己的慢心然後馬上生起煩惱,就口出惡言批評到善知識。 因為造了這樣的口業的話,後世的遮障是非常大的事情。

所以我們總結這個部分的經文,兩個部分的經文,跟大家說的是,總結就是:菩薩應該要善護眾生之心,透過善護眾生之心,透過善巧方便適當的引導他,才能夠讓他行於正道。

今天就先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4-6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在家出家增上和合(一)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善引然後度之(上)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