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8-02 14:47:36| 人氣2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善引然後度之(上)

引用來自於: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8/81

菩薩正行第81集~由 正緯老師開示:善引然後度之上

菩薩正行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菩薩正行」。接下來的幾個講次,將由我來為大家講解當一個菩薩所當學、所當為、所當注意之處。我在講這幾個講次的時候,我採取的方式是這樣子:主要會以正覺同修會 平實導師所講的《優婆塞戒經講記》,運用那個講記當作一個基礎,我們依據這個講記的內容,然後提示大家,應該注意的一些重點。每一個講次的時候,我們也會先給大家打上經文,然後幫大家標示清楚我們目前講的範圍到底是哪一個部分,然後從經文的部分,參考平實導師在《優婆塞戒經》裡面講的這個內容,再給大家分析講解。

首先我們來看,我們今天要講的部分是《優婆塞戒經》裡面的〈自利他利品〉。以下我們先唸一下我們今天重點的經文;「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為利他故,先學外典,然後分別十二部經;眾生若聞十二部經,乃於外典生於厭賤。復為眾生說煩惱過、煩惱解脫;歎善友德,呵惡友過;讚施功德,毀慳過失。菩薩常寂,讚寂功德;常修法行,讚法行德。若能如是,是名兼利。」這一段的經文是出自在《優婆塞戒經講記》裡面的第三輯177頁的地方,如果您手邊有書的話,您可以同時參照這個書上面的相關的內容。

首 先我們來看看這一段小段經文講的意思,我們可以看很明顯的,首先這個經文的開頭已經告訴我們了;接下來講的事情最主要的目的,首要的目的就是為了 要利他。當我們要度一個眾生的時候,為利他故,我們應該要先學外典,先學外典然後再分別十二部經。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其實這是基於我們首先要能夠善於引導 眾生的緣故。比方說:如果您眼前的這個眾生,他是非常好於仙道的,就是喜歡那種傳統的民俗裡面所講的各式各樣的成仙之道的。當你要接近他、要跟他說道理, 特別是想要跟他說有佛法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您完全摒棄了他原先所喜好的仙道的話,直接來跟他說佛法的 話,恐怕他連願意聽的機會都很少。所以這個時候可能我們可以採取的方式,就先從他所熟悉的,所熟悉的仙道開始講起。比方說他喜歡修行哪一類型的仙道,或許 我們就可以從那個仙道開始切入,然後告訴他,這個仙道會有什麼境界。當然,由於要告訴他有這樣的境界在,所以當然我們自己身為一個菩薩要 度人,當然你要講出來的東西,也必須要符於他所知道的仙道的境界。所以基於這個理由,所以我們才會說,我們如果要度人的時候,應該要看,可以的話就先看看 要用什麼方式來度;如果選擇從他所熟悉、所喜歡的這些途徑來度他的話,當然我們自己應該要先花點心力,先去看看他所熟悉的典籍是什麼。

又比方說:我們也面對了許多外面的號稱是學佛的人,可是這些學佛的人所學的佛,也不外乎就是在世間法裡面隨緣而已。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如果要度這樣子一個人,讓他深入瞭解到:真正的佛法不 是世間的隨緣可以說到的話,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先瞭解:他所講的隨緣到底是什麼意思、他所學到的隨緣,又是從哪些個書籍,或者甚至是哪些老師的開示裡面去 學的。那我們就不可避免的先得要花一些時間,先詳細蒐集他所學習到的這些隨緣的說法,到底是有哪些說法?並且它的理論依據是什麼?然後把這些東西,把它搞 清楚之後,接下來才用逐一對比的方式,讓他瞭解他所學習到的隨緣,跟佛教那種全面的深入的隨緣,到底差別在哪裡。這也是一樣,我們要度他,要善於引導他,所以得要先學外典。

同樣的如果是說,對於一個從前曾經受到誤導,然後一味地只認為說佛教只 講六識的這些學人來講,我們如果要引導他的話,我們恐怕也很難直接跟他講說:你說的不對喔!實際上是有八個識。反而我們要先瞭解說為什麼他只說有六個識。 那這個六個識呢,比方說:如果他是看某一些法師錯誤的見解之後,所吸收來的話。那我們就應該要看看說,那個錯解經典的法師,到底他的六識論錯是從何而來。 我們要從那些的論點上面切入,然後詳細跟他剖析:為什麼你之前學到的六識論是不對的。然後如果他能夠信受了的話,接下來才能跟他講說,第七識、第八識的狀況是什麼,為什麼一定有這個第七識跟第八識

所以這一些我們說,按照菩薩自己修學的立場來說,說實在的如果針對菩薩自 己的道業來講的話,其實是不需要再花時間去學這些外典的;如果以我們自己的經驗來講,說實在的有時候當我們在看這些外道典籍的時候,說實在的是看的時候跟 我們看佛經剛好相反。我們看佛經的時候,會愈看愈有意思、愈看愈有精神 ,可是我們看外道典籍的時候,往往看不到幾頁就覺得很疲倦。但是菩薩為了要度人,那就要善於引導,先給他引導。所以這個時候,你還得真的要花時間先學一些外典,那麼學外典了之後,然後再給他介紹佛經到底是怎麼說的;這樣兩相對照,如果我們能夠對照得愈詳細的話,這個效果就愈大。這個時候眾生如果聽到了佛經裡面真正的佛教的義理之後,他很自然的就會對於原先所信受的這些外道的典籍,開始覺得說:這外道的說法居然是這麼淺薄的!由此他會更生起對於 佛說經典的信心。

又譬如說:同一部經文裡面也說:「復為眾生說煩惱過,說煩惱解脫。」 為什麼要度他、要引導他,要先跟他說煩惱過、煩惱解脫呢?其實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很多人初學佛的時候,都是由於在世間法上面碰到煩惱,那是因為煩惱這 一關過不去了,並且發現說,好像他過去在學校裡面所受到這些、聽受到的學問,好像沒有辦法幫他解決煩惱,所以這個時候他才會想說,我們來學學一些人生哲理 吧!所以他就會去學各式各樣的人生的哲理。那麼可以見到說,如果要接引一般的人的話,那您一定要有一些方式,能夠直接針對他所感興趣的地方來引導他。正如 我們說的,一般人感興趣的應該就是如何因應煩惱、如何對治煩惱。所以我們要先告訴大家說:煩惱的狀況到底是什麼?對於他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所以讓他們生起說,得要先遠離煩惱。然後我們也順勢的跟他講說,如果能夠順利的遠離煩惱的話,對於目前所處的日常生活會有什麼實質的助益。一旦有了這些我 們說先期的這些開導之後,當然我們就可以順勢地切入,告訴他說:真正的煩惱,它的本源是什麼。所以這個時候就可以切入到佛教裡面講的煩惱,跟他談見惑、跟他談思惑、跟他談見惑裡面的內容是什麼,思惑又是如何的修行。然後並且還跟他講說佛教解脫的幾個證境,包含初果、 二果、三果到四果。順便也讓他瞭解說,佛教裡面談的這些四聖諦,是如何有效的能夠幫我們徹底的因應、徹底解決所看到的一切,乃至於三界一切的煩惱。所以如果能夠按照這樣的順序的話,眾生就比較容易自自然然地就接受了你的度化。

接下來呢?佛又繼續說到:希望我們作菩薩、身為一個菩薩, 要歎善友德,呵惡友過。這個也是說,針對我們說要度化初機學人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我們一般的人在世間法裡面打滾的時候,其實很多時候,在我們還沒有邁向 修行之路的時候,對我們來講很重要的,就是周圍的朋友;周圍的朋友如果說一天到晚就是聊八卦、風花雪月,或者是純粹的是酒肉朋友的話,那麼你要這個人,要 脫離這個圈子,然後要能夠邁向正道的話,就有實質上的困難。所以對於這類型的初機學人來講,我們要引度他的話,我們應該要先讚歎,讚歎善友的這個功德,要 跟他講說,如果今天碰到什麼樣的善友,會對他的生活產生什麼樣實質的幫助。當然這個前提,是之前得必須要跟他說,一些目前他在日常生活上碰到這些煩惱的來 源是什麼,就是如同我們之前才剛講過的煩惱的部分;然後等到他感興趣了之後,才跟他講說,修學的過程應該注意什麼,那其中一個就需要有善知識、需要有善 友。要有善知識的話,首先就得要自己要先降伏自己的慢心,要願意用虔誠恭敬的心來聽善知識來講解佛理。至於善友的部分,我們可以從這裡切入告訴他說,對您 的人生真正有幫助的朋友應該是怎麼樣的朋友。顯然這個要真正的幫助的話,應該是能夠幫助我們邁向真正的解脫、真正的這個修行。唯有邁向真正的解脫,才能夠 實質的、根本性的改變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活的更自在更美好。

所以所謂的到底什麼是善友跟惡友,應該要從這個朋友能不能夠隨喜讚歎您目前所採取的修行的道路。比方說:你決定了,以後不再找大家喝茶、嗑瓜子、聊天了,你決定說以後很多的時間,你要要用來修行,要用來念佛、做種種的功課,或者是發心做義工等等。這個時候你的朋友面對你的這些改變的時候,如果他能夠體會到您想要使日子過得更好、更自在的這個初發心,並且又瞭解到,你是到佛教裡面來學習正法的 話,那麼這個朋友如果能夠在知道這些條件的狀況之下,還能夠隨喜讚歎,並且甚至用實質的行動來支持你,完成你的這個發心的話,這個朋友就是十足的善友。反 之如果說一個朋友,如果聽到你的這些心裡面的這些發心,想要往修學的正道走的時候,這個朋友不但沒有幫助你,反而用盡各式各樣世間的理由來拖住你,並且甚 至還想把你拖回以前燈紅酒綠的生活的話,那很顯然這一種的朋友,很顯然就是修道上面的惡友。所以我們要跟眾生,要引導他的時候要告訴大家說,修學道上善友 是多麼的重要,惡友會是遮障我們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動力。

當 然我們也要跟眾生,要讚歎施的功德,要告訴他說:慳吝有什麼樣的過失。為什麼要先讚歎施的功德?最主要對於一般的眾生來講,我們可以說所有一切眾 生,我們剛剛說,在發心要修行的時候,首先面對就是日常生活的煩惱,那這些煩惱呢,其實有一大部分,都是由於我們的貪心、不知足而來的。這個貪心跟不知 足,就是因為說我們有了把我們自己跟環境開始作一個區隔出來,然後由於我們無量劫以來熏習的,對於我這個熏習,以及對於我所掌握的東西有所熏習的緣故,所 以我們很自然對於周遭環境的一切,都想要牢牢的抓住。這個就是為什麼說,對於一個初入修行的人來講的話,我們應該先要跟他談布施。這也是為什麼說我們說:菩薩六 度裡面的話,首先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因為透過布施,我們首先學習到如何對於周遭的一切,不管是財物也好、不管是眷屬也好,我們學習著對這些的事情能夠慢慢 的不要這麼執著;甚至是說透過了布施,比方說財物的布施好了;我們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熏習我們對於財物能夠割捨不會貪愛。那這樣的布施呢,它對於心行方面 的熏習,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透過每一次的布施、透過每一次的布施,我們每一次都再經歷過一次的這個捨;那透過這個捨的鍛鍊,我們就能夠慢慢不斷的一次又一 次的把我們的貪心,一步一步的把它降伏。

更重要的 是,當我們在布施的過程,我們這裡講的布施,當然是希望您真的要親手去布施,因為這種親手的布施,對於我們在修學道上、心行上面的熏習是有 直接性的幫助的。透過這樣子的布施的方式,除了讓我們能夠逐漸淡化對於,比方說財物方面的貪之外,我們也從中間慢慢學習到說,什麼樣的心行叫作捨的心行。 那這個捨的心行呢,當然在布施的階段,我們所經歷到的不外乎是對於我所,就是相對於我們自己的,我們所有周遭的事物的一種捨的心行;

但實際上透過這樣捨的心行的這些熏習跟鍛鍊,其實到後來,我們再繼續往前修行,從我所到我們自己的我這個完整的核心的時候,這個捨的練習的經驗,可以讓我們更進一步在面對我的時候,再次發揮它的作用。所以布施,我們看到的布施,除了說跟我們在行菩薩道 的種種的因果有深切的關係之外,其實透過布施的熏習,我們可以訓練一個人,訓練他的心行慢慢放棄了對於我所的執著;甚至以後也能夠幫忙,透過這個熏習能夠 幫忙你能夠逐漸的淡化對於我的執著。所以布施這件事情,可以說是非常的重要,一等一的重要,對於所有的修行人來講的話,布施一定是第一步要做好的。

在 讚歎布施的同時,我們同時也要告訴他說:慳吝有什麼樣的過失。其實透過前面的鋪排跟陳述之後,各位觀眾應該能夠瞭解了:慳吝到底為什麼會對我們造 成許多的障礙。其實您想想看,我們之所以會學佛,就是因為我們有諸般的煩惱。而這個諸般的煩惱,一定都是我們跟外境互動的過程中所發生種種不如我們意的地 方。那請問大家說:所謂的不如我們的意呢,豈不是表示說,我們希望外境是怎麼樣一個走法,或是怎麼樣演變,結果外境的演變完全不如我們的意嗎?所以這個豈 不是表示說,我們對於我們所面對的境界,實際上我們已經預設了,並且是預設一個牢牢的立場,然後才由於兩相對照不如您的意,所以才生起煩惱。既然是一個預 設牢牢的立場,這個像不像是,好像比方說是,我們就是把我們手頭的財物牢牢的抱得緊緊的,一分一毫都不願意布施給別人一樣嗎?當我們把這些財物牢牢抱在一 起,不肯布施的時候,這個心行,跟我們說我們面對外面的境界,然後我們牢牢抱持著,我們心裡面認為外面的境界,應該是怎麼樣的狀況;那我們心裡面把這個預 設立場,抱得緊緊的時候,完全都不肯改變的時候,當然,當這個外面的境界不如意的時候,我們心裡面當然就是生起很大的煩惱了;並且隨著我們抱得越緊,那這 個煩惱,就可以預見這個煩惱會越大、會越深、越苦惱。

所以 說我們透過這個布施,跟眾生讚歎布施,引導他如何做布施。那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要做到的事情,也是應該要讓他,首先要讓他瞭解說布施的 因果;讓他瞭解布施的因果,知道這件事情有它實質上,他目前所看不到,但是卻想像不到的大的利益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就有心來學、有心來做布施。當他有心來 做布施的時候,我們接下來要跟他更進一步的分析:為什麼布施對我們的修行是這麼樣的重要?

這 個時候就可以適當的導引他,讓他訓練透過布施訓練這個捨的心行。一旦訓練捨的心行之後,同時也告訴他說慳吝的過失,也就是說不願意捨的這個心行的 過失。那這個時候如果能夠再對照,告訴他說:如果您學會了一些捨心的話,不妨再看看過去所在意的這些煩惱,有哪些個煩惱,可以透過這樣的訓練予以減輕,甚 至予以消除的呢?這樣子一步一步的牽引他、帶領他。那這樣子的話,他就能夠從布施中,領會到無上的快樂,並且以後就會樂於布施,那這樣子的話呢,可以說就 是引導眾生入於菩薩正行一個重要的步驟。當然就是說這部分還有其他的就是:如何引導眾生,然後善予度之。比方說我們後面會看到的菩薩常寂,讚寂功德。菩薩為什麼會常寂,又為什麼會讚寂的功德呢?那這個部分呢?我們將留在下一個講次,再來跟大家分曉。

今天就先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