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5-26 15:56:16| 人氣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熾然菩提種子

引用來自於: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8/34

菩薩正行第34集~由 正益老師開示:熾然菩提種子

菩薩正行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繼續來講關於這菩提法──如何能夠增長熾然這菩提的 種子!這樣的法呢,在修學到一定的階段以後,你對於法已經不疑惑了,也對於許多的挫折開始轉變自己的心態。知道說,許多的不是像我們所想的。ㄧ切人都想要 向這個清淨法,都想要向這個不可思議的法前進;那我們跟其他眾生不太ㄧ樣的情況下,你如何能夠安住而不會心裏面產生挫折?你如何在自己的性障中作多分的調 整、多分的調治?而對於眾生你如何施以因緣?你會知道眾生有許許多多的根器的不同,那你會不會因為自己末那的種種執取,以前七轉識的這樣的無理、以前七轉 識的貪瞋癡,而自己在這過程中就會ㄧ直犯下身口意業?但這些都會在經過你的修學持戒的過程中、戒律的長養中而慢慢地隱遁,然而這種情況下菩薩應該更進ㄧ步。更進ㄧ步什麼呢?來了解說你如何讓自己的菩提種子更加的茁壯,所以說就要從 佛所開示的波羅蜜法來說。

波羅蜜實際上就是到彼岸。如何到彼岸?就是要以佛法作為船筏,將生死之中沒有生死之處能夠找到。所以這ㄧ點和眾生所以為的佛法不 太ㄧ樣,因為眾生就是想要離開生死,然而你卻是要在生死中能夠得到究竟,最後得到不生不死,能夠遠離生死。這樣聽起來好像對世間來說邏輯有點矛盾,然而因 為他們不知道:生死之中就是因為有個不生不死的實在性,所以才有辦法有生死的體性的出現,因為生死的體性是沒有真實性的;勉強說它有ㄧ個體性,然而卻是如 同幻夢ㄧ般。這樣的法呢,不是ㄧ般人所能夠信受的,所以這稱為不可思議的大乘法;這樣的法是了義的法,這樣的法能夠安住就會有所不同啊!

所以我們繼續來看到說,如何在波羅蜜法中安住?就是要有六個行門、科目,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其中的禪定, 玄奘菩薩把它翻譯成靜慮,確實靜慮是比較符合禪定的原旨。禪定度的原旨這波羅蜜就是度到彼岸,可以簡稱為「度」;那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般若。到了《華嚴經》裏面又會把它開演成十波羅蜜,那總說實際上有無量波羅蜜;可是無量波羅蜜又可以解釋成這樣,就說法門、行門非常的多,所以每ㄧ個都是菩薩應當修學的,然後才能夠究竟菩薩的學處,最後到菩薩無 學處就是成佛。所以在有學地的當下,我們應當來對這波羅蜜法能夠知道瞭解,其中波羅蜜法都不能離開般若的知見,因為波羅蜜能夠到哪一岸?此岸、彼岸,究竟 是何一岸?因為實際上並沒有眾生以為的岸可說,為什麼呢?因為也不存在生死大海,所有的海還有海岸,這ㄧ岸邊、那ㄧ岸邊,都是如同幻夢ㄧ般;因為這全部都 是如來藏所生的法,乃至如來藏出生了七轉識,我們執取以為這就是我們的心。實際上眾生也根本不清楚什麼叫作第七識,只是模模糊糊知道說我現在的心就是這一個意識。實際上前五識和意識的ㄧ些差別性,眾生也是不清楚。總說起來乃至佛門所說如來藏是第八識,眾生是不能領會的;但是菩薩卻可以透過這過程中,將每ㄧ識的功能體性把祂分別出來。因為既然是識 就有了別、就能夠識別、就能夠分別,祂會有各自的功能體性,這功德性可以讓你成就未來的佛地的果德。

所 以我們來看到說,眾生在生死中這種輪迴的體性,必須要有業報的存在,在業報的存在、因果的存在,這樣才能讓它如理;這些都是有ㄧ個能夠判定因果 的、判定業報的識。譬如說我們今天看到某某某,可能他用欺騙的方式騙了人家ㄧ筆錢,可是這ㄧ筆錢就很複雜,假設牽涉到過去生他欠人家的錢,或是人家欠他 的,中間的這個對償關係就會變得很奧妙。因為以前的貨幣不是這ㄧ生的貨幣,譬如說無量劫前的貨幣,它的幣值怎麼轉換成這ㄧ生的貨幣?,這中間沒有辦法轉 換,因為沒有銀行、沒有ㄧ個兌匯的現貨市場,乃至以物易物都不行。那到底如來藏是怎樣決定這個業報的因緣呢?這個就不是眾生所能夠瞭解的。即使是菩薩也沒有辦法完全瞭解,必須要由 佛來說明;所以究竟地所見的因果才能夠如實說這因果法,菩薩與 世間都還是依於佛語而說,不是自己能夠發揮的。因為你要瞭解所有的因果,就必須要能夠籠罩ㄧ切、看穿ㄧ切事情的能力,對ㄧ切事、ㄧ切理、一切法都要能夠知 道,你才有辦法從遠古算過來,那時候欠的錢怎麼換成這時候的錢;你這時候的錢的價值是根據這裏住了多少人、他們的經濟的行為、大家的享受福報的行為,以及 過去生那時候的種種,這些比對的行為、之間的差異。所以在一瞬間你的心識要能夠了解說,這ㄧ切──至少是居住當下的人的ㄧ切的能力、心行等等;單單說經濟 這些金錢來往能力,就已經沒有辦法運算,乃至於心識等等更加的困難。因為你必須要有他心通,才知道這個人想的是什麼,佛語所說的口業是說你出現語言文字就 算,即使是說這語言文字沒有經過嘴巴說出來也是算口業。那如果說按照ㄧ般人所以為的,我嘴巴不說就沒有造口業,實際上這個說法是錯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 啞巴就不會造口業了。不是如此,這口業特別指語言、文字、符號。

如 果是意業呢?就是說心裏所想,但是沒有出現語言文字相貌等等,這些就算是意業。比如說:你遇到ㄧ個不喜歡的人,然後你看到他走過來,你就想要閃他 或是瞪他,可是你心裏面不用起一個語言文字說:我趕快去躲起來,或趕快用眼睛來瞪他。不用!因為你意業推動速度非常快,就可以瞬間來成就。所以透過這些瞭 解的話,你今天再來檢視你應當修學的六個行門。什麼要作呢?什麼又叫真實?就是要依于無人、無我,然後沒有眾生、沒有壽者相;因為沒有這些相貌,就是波羅 蜜法的ㄧ個過程。當你發現你有人有我的時候,你會怎麼樣呢?都是在人我之間來作種種的計較,而不能夠想到說:如何從這裏面出脫,如何從這裏面找到真實法的 究竟。而會去想說我跟他之間要怎麼樣、要如何;然後乃至於說這個東西是我的、不是他的;然後我的性命、他的性命或等等。在這些種種作無謂的應對以及籌量, 這樣就花掉了整個生命的這些光陰了。所以應當去想:眾生有情之所以存在,也是因為他有如來藏,他有沒有學佛跟這個沒有關係;同樣的,我們有沒有精進、有沒有努力,跟他也沒有關係;但是如來藏會把我們的心行都ㄧ筆ㄧ筆記錄下來,我們將來在業果償還上,ㄧ樣要面對種種的事情。所以想ㄧ想,就想:我不用把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的知見、把自己所擁有的這知識、智慧看得那麼著重;看那麼重,而不是以佛陀所訓勉我的、所教授我的,所以應當歸於佛法來 說三寶的尊貴。所以不是著重於自己的壽命還有多長,然後或是誰的壽命有多長;然後不是把一切有情都當作眾生來看,因為眾生是因緣假合和合而成的,他們不是 有真實的實體,叫作某某某。當你呼喚ㄧ個人名字叫作什麼陳某某、林某某等等,實際上並沒有一個真實的陳某某、林某某的一個永恆的相貌出現;因為他這ㄧ生長 得是這樣,下ㄧ生他又不姓陳;甚至下ㄧ生到別的國家去了,沒有中國這樣的姓氏的觀念,而是用其他的方式,不再用中文都有可能;甚至墮落到鬼道、甚至墮落到 畜生性所講的語言文字又有點不同,或是說沒有語言文字,只有自己相對應的一些情緒的聲音。所以我們看到這一點就了解說,我們一直在施設自己所以為的思想的 範圍、以為的心靈,以及以為的境界的範圍,而不是根據 佛陀所說的至理。

佛陀意思就是說:我們目前存在只是一個道器,你如果要看自己的真如,你就應該去親證祂,你應該去尋訪這真正的這個善知識。那同樣地,你看待眾生也應當如是,眾生ㄧ樣跟你有如來藏心, 他們並沒有缺少任何一分,他們將來ㄧ樣可以成佛,大家都有成佛之性。因為成佛的功德不是修來的。可是離開修呢,祂的自性又沒辦法顯耀出來。因為功德是本具 的,每一個眾生有情都本具一切的功德,沒有缺少;能夠成佛就是屬於內在德行達到一個階段,然後對於這所理解的一切法,都完全了知的情況而發起了成佛的體 性,然而這成佛的體性的一切功德,都是本來就有的。

菩薩經過這樣歷程就會知道說:我對於世間的一切法,我都把它分一些專案等等,這些實際上它的根源都是因為「我」,都根源於我見,所以菩薩應當先斷除世間我的我見。斷除世間我的這個我見就是說:對一切事務不再用「我」的分別心來加以考慮,而是應當用菩薩如何在世界中、在這個世界安立的角度,拿來作思量。世間需要工作,我也隨順這世間來工作;世間需要大家遵從法律,我也隨順世間遵從法律。但菩薩最重要的就是要開啟眾生的佛性,而不是以自己能夠解脫作為安穩。所以這六個科目,從布施開始就會去開始思惟:我應當怎麼作?我應當如何來布施呢?在《悲華經》也有說到:當時候的 釋迦牟尼佛,那時候在菩薩因地,就說菩薩他不斷的發願。他發願什麼呢?他希望能夠作身、肉等等的布施,就是將這個內財作為布施,來讓眾生可以因此而能夠得到三乘菩提法 的薰陶;所以他希望變成一座肉山,然後讓饑饉的眾生能夠來吃他的肉。我們看野外許許多多的生物,從蚊蟲一直到這些兇猛的獅子、老虎,牠們往往都是以沾食血 肉來吃來過活;牠們雖然在這種日子中,可是ㄧ樣並沒有滅掉牠們的真如性。所以證悟者可以方便示現各種因緣,然而像是 釋迦牟尼佛這樣的前身,真的是非常的特別,變成ㄧ個大肉山,在許許多多的時劫裏面,各各地方都滿足一萬歲來布施給這些眾生來吃食,到了夜晚的時候又可以繼 續長養色身,白天的時候又可以分毫無缺,如是忍受自己的身體被啃食然後來救度眾生。所以我們來看,我們發的悲願是不是有這麼大,可以像 釋迦牟尼佛的本願,來救護、布施這些許許多多的有情。

所以菩薩經 過這樣的思惟以後,就知道說,我即使沒有辦法作到這麼多,但是我總是可以將自己所執取的東西來作簡擇。從它們這些物品以及所眷愛的身上,然後將我的目光移 開;因為我能夠體察到這中間的無常性,所以我對這些執取不再像以前那麼ㄧ樣。而且我在布施的過程中,我布施完以後我也不會認為這個是我所行的一個布施;因 為布施之中,實際上就只有這樣的菩提法在推動,實際上並沒有真正一個布施者。如果說有一個布施者存在的話,那又是回到「我」在作施捨。所以菩薩可以方便說:實際上不論是布施或受布施的,實際上都是如來藏,因為一切有情就是如來藏——真心。既然是如此,我不過作了因緣假合的這種如夢的幻事,實際上並沒有真實的實際可說,所以我給了什麼,實際上對於這一點來說並沒有那麼重要。但即使如此,菩薩還是可以在三大阿僧祇劫裏面來好好作這個布施,並不會失去布施這個事情,而說布施是空無的、布施是不究竟的。所以菩薩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儘量作到許許多多的布施,因為布施它沒有極限,布施不論是錢財或是法、或是無畏、或是心意等等,而且最重要的布施中間要有一個法,什麼法呢?就是想要成就佛道。這個就是不放逸。不放逸這個成就佛道,這樣的知見作為根本。

我們來說到以前有一個紡紗的人或是紡織的,那時候有一尊佛,然後 祂離他的工作的地方很近。除了精舍他就在整天工作完以後就去那裏,他拿出什麼呢?拿出一根微薄的細線。這顯然是非常微薄到不足以來說,然後他拿這個線來供養,誠心的供養如來。他怎麼說呢?他希望佛陀能夠接受這樣微薄的供養,能夠加以善攝受他;然後他可以以這樣的發願、以這樣微薄的功德、以這樣虔誠的功德,希望將來能夠ㄧ樣善於攝受一切的眾生有情。到了他那ㄧ生以後,那ㄧ生他總共供養了如來一千五百條線,他後來在一億五千萬大劫中,他都不墮入三惡道,乃至之後他又變成轉輪聖王,然後變成世界上目前所說的玉皇大帝,就是帝釋。最後他還遇到一百億尊佛,如是地不斷地修學,最後他未來的佛國是什麼呢?他的佛號叫作善攝受如來。 最後他能夠成佛,就是當初從布施世間所認為非常微薄的這個細線所產生的。目前我們身上所穿的任何一件衣服上面的線,可能都超過一千五百條。所以說佛道只在 於我們不要放逸,什麼叫不要放逸呢?就是你在布施持戒的種種諸行中,去想說我就是要往佛道走,然後能夠成就佛果,這個就名為不放逸。並不是在取用三界法的 所有,而是取佛果作為唯一的究竟處。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8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4-6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求於菩提的四事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增長菩提種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