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5-14 15:21:10| 人氣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入地菩薩初地之修道─三乘菩提概說第59集

引用出處: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59

三乘菩提概說第59集~~由 正圜老師開示:入地菩薩初地之修道

三乘菩提概說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概說」,內容主要是細說三乘菩提的內涵與三乘菩提之差異,以提供初機學佛人基本的佛法知見。

在前面幾集中我們談過了「佛菩提道的階段差別」,以及「應修一切種智」單元。今天我們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開始為大家介紹「十地菩薩之修道」。

從前面幾集的介紹與說明,我們可以知道,整個佛菩提道之正修行,是以親證第八識如來藏為首,然後依所證如來藏而親自現前領受如來藏之體性,因而發起般若慧之根本智與後得智。行者由於親證如來藏,所以知道法界實相;然後依證悟如來藏而繼續悟後進修,在歷經三賢位之修行,證驗了八識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二種無我,深入現觀諸法無我,雙觀諸法空相及空性實相,發起一切種智之少分智慧,名為道種智;也就是必須通達實相般若,並能平等現觀,才能證得道種智,而進入初地無生法忍位,此時方能進入初地入地心,名為「初地菩薩」。由於已經能夠運轉菩薩性輪,所以才是真佛子,也才可以名為聖者。

佛世尊在《楞嚴經》中開示我們:菩薩在圓滿十迴向位之修證以後,接下來要成就四種勝妙圓滿的加行,要把前面四十一心中所修成的智慧與清淨性,全部都加以檢視和確認以後才能通達;通達以後才能成為入地,成為聖位菩薩。這時要以勝妙圓滿的四種加行,使自己進入初地心中;是要以同於諸佛本覺的如來藏真覺,作為自己修行的心地。

接下來,我們來舉述 佛世尊有關入地前四種圓滿加行之開示。

《楞嚴經》卷八云:【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這段經文意思是,佛說:「阿難啊!這位善男子完成清淨四十一心以後,接著還要再完成四種微妙圓滿的加行,此時就以第四十一心所獲得的佛地本覺,運用來作為自己修行佛菩提道 的真實心,以發起聖性。這時聖性好像是出生了,但其實是還沒有真正的出生;就好像鑽火的人想要燃燒他的木頭一般,那根木頭已經開始有一些熱度了,卻還沒有 冒煙,也就是聖性還沒有真的發起,這就叫作煖地。也就是初地聖性功德還沒有出現,但已經有一些聖性生起的跡象,所以稱為煖地。

「這位善男子又以自己的清淨心,以及經由修行而完成的覺知心所住第四十一心的境界,來如 實履踐諸佛所實行的一切事業。這時從表面上看來,所行已經是 和諸佛一樣了,就如同已經依止於初地的境界,但其實還無法入住於初地心中。也如同攀登高山的人到達山頂時,覺得自己已經超越世間而進入虛空了,然而事實上 卻還沒有真的進入虛空中,還是依止於高山山頂的土地而站立著;雖然想要真的進入虛空中,但是腳下卻仍然有輕微的阻礙,並不是真的已經離開山頂而進入虛空 中,所以叫作頂相。

「從頂地繼續進修,要使自己的覺知心能和諸佛的智慧與聖性一樣;雖然這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心,但這兩個心其實是同一類的心,因為諸佛是由第八識心所成就,菩薩也是由第八識心來成就。菩薩這時對自己的心與諸佛的心,已經可以確認這兩個心其實是同一種心,所以就具足種種善巧方便而獲得中道,不墮兩邊;就好像已經安忍於某一件事情的人一樣,雖然瞋心沒有生起來,可是明明知道自己心中有瞋,那就是瞋心顯然已出生了,但是在外表上卻看不出瞋心已經生起;就好像這個階段的菩薩,雖然還沒有完全通達中道,而無法具足通達位的中道智慧,但是已經能夠安忍、安住於即將發起的聖性與通達位智慧的境界中,這就名之為忍地。

「四加行完成前面所說的煖、頂、忍等三個階段之後,接下來數與量也就跟著銷融滅除了;因為有數與量就離不開三界有為法,不能與法界實相的真如法性完全相應,當然也就無法通達實相般若的別相智慧。菩薩此時繼續深入的觀察,能夠現觀一真法界而完全依止於一真法界以後,數和量都銷滅了;這時迷和覺以及中道,在如來藏真如法性的境界中,也就都銷滅而不存在了。這就是世間法中的最高地位,即將進入出世間聖位的初地,所以名之為世第一地。」

各位菩薩,從以上我們對四加行的說明可以看出,唯識五位所修加行位的內涵,和十迴向位欲滿心入初地的四加行是不同的。一個是在明心前所作的加行,能斷盡能取與所取,雙印二取空;這只是聲聞解脫道的斷我見等智慧而已,只是依解脫道而說是世間第一法;因為還沒有證得佛菩提道的見道所證之金剛心如來藏,還沒有發起金剛三昧,因此只能說是聲聞法中的世第一法,而不是佛菩提道中的世第一法。而《楞嚴經》中所說,菩薩在第十迴向位的滿心位中,準備進入初地心的時候所應該作的加行,是已經明心很多劫,已經完成了第十迴向位以後才要作的出世間法的加行,它不屬於聲聞道的世第一法。

所以這個階段四加行的內容,與唯識五位所說的四加行內容不同,所依的智慧基礎也完全不 同。一個是尚未明心的人應該先修的斷我見的四加行,是解脫於世 間法的最高智慧,是「世第一法」。另一個是已斷我見、我執,而且明心很多劫以後,應該修的發起成佛聖性的四加行,是要對本來無生諸法生起忍法的四種加行, 屬於出世間道中即將成為佛菩提道中聖位菩薩的「出世間第一法」;但因為入地以後仍然要住在世間,所以稱為「世第一法」。

這兩種加行的法性與層次完全不同。只有對本來無生諸法生起忍法以後,才能斷盡大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而發起聖性,確實進入初地心;因此,入地前當然應該有這四種加行。這兩種不同的四加行,常為許多修行者所混淆;因此,我們特別利用這個因緣作詳細的說明,希望對菩薩們的道業有所增益。

總合來說,佛子於三賢位所攝之別相智具足圓滿,欲入初地時,必須完成四個條件才能進入初地。這四個條件是:第一、要發起聖性;第二、要發起修道性;第三、要具足入地所需之增上慧學,也就是八識心 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二種無我等,令見地通達,由真見道位入相見道位,才能證得初地無生法忍道種智;第四、要發廣大心,勇發十無盡 願。也就是說,欲入初地得要熏習一切種智而成就道種智;永伏思惑令不現行如阿羅漢,而成就性種性;以弘法護教、救護眾生之種種事行迴向佛道,而成就道種 性;並於佛前勇發十無盡願。如是四法具足圓滿,即能成就初地無生法忍,起道種智。

道種智乃是分證,非一時俱證;一分道種智初證時,即入初地心位。轉入住地心時,必須修學諸地所需修之行門次第與內涵;在完成諸地無生法忍時,方得現觀境界,成就滿地心,而得以進入上地入地心。如是地地增上而至等覺位。初地之般若道種智,主要是依自心如來藏識而現觀蘊處界諸法,證得法無我,也就是唯識一切種智。證知蘊處界諸法之無我性,皆因如來藏所收藏之業愛種所生,一切境界皆因如來藏與根塵識互為緣起而有;如是現見一切境界皆是自心現量,非有外法而為有情之所觸、所受,因此便能遠離對於自心藏識之執著,遠離意根與意識對自己之執著,如是方得進入初地。

為了讓大家對諸地菩薩之修道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接下來,我們就從初地開始來略作敘述,以作為菩薩們修行之參考。

首先介紹初地。《楞嚴經》卷八云:「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意思是說:這些經由初發心而進修到第四十一心的菩薩們,如果能夠進修入地前所應修的四加行,完成實相般若智慧的通達,而了知成佛之道的歷程與內容,也已經修行清淨而有能力取證無餘涅槃,所以永伏性障如阿羅漢;只要再將入地應有的聖性發起了,這時就是「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了。

換句話說,他對大菩提已經能夠善於通達,所覺悟到的法性已經能夠和如來地的智慧相通;也就是,對於如何修行才能夠到達佛地,心中已經了知了,這就叫作「覺通如來」。對於如來的境界中有什麼樣的境界與智慧,雖然還沒有實證,但已經全部了知,所以說為「盡佛境界」。這是說初地菩薩已 經了知,自己即將正式展開的成佛之道,是應該修習什麼法與清淨什麼法,都已經知道大概的內容;知道自己即將正式展開的成佛之道,不是仍然停留在三賢位中, 所以心中狂喜,而名為「歡喜地」。但是這種狂喜絕對不會在表面上看出來,是很深沉一直潛藏在心中,永遠不會消失,所以才叫作歡喜地,又名「極喜地」。

菩薩入初地已,開始進修一切種智,也就是修證諸地無生法忍——唯識增上慧學。所謂「無生法忍」,就是於八識心王所生一切法中,能夠詳審觀察領受第八識之本來無生,並且能夠深入證知法身中之種種界—種子,證知第八識心體所含藏之一切種子,詳審了知其中所蘊含的一切體性,於此所知所見心能安忍,而漸次斷除所知障隨眠,起道種智,分證解脫果及成就佛地之般若智慧—佛菩提果,證一切種智,是名無生法忍。一切種智未成就者,於十地中名為道種智,於七住位至十迴向位中名為菩薩人無我智,俱名般若中觀智。

初地菩薩有三種心,也就是入地心、住地心和滿地心;三心功德差異很大,不可同日而語。另外還有「戒定直往」及「戒慧直往」之差異;又有二乘無學迴心之初地,及別教直往之初地;也有得佛加持而入大乘光明三昧之初地,及未得佛加持入此三昧之初地等種種差別之不同。因此說初地菩薩所得功德不盡相同,那是因為有情學佛之根性及因緣互有差異的緣故。所以說,菩薩入初地已,應當「善知方便,無所有覺,觀察行地」。

別教菩薩在明心以後,必須歷經習種性、性種性、道種性之修行,永伏思惑,離異生性,發起聖性而入初地。入初地已,心大歡喜,不久當求初地滿心。菩薩欲求初地滿心位,必須修學以下三事:

一者,必須修學百法明門。這是屬於別教之增上慧學,不共通教菩薩及二乘。修學百法明門之目的,是要證得猶如鏡像現觀,如是於百法明門能夠一一驗證領納時,對於虛妄唯識門與真實唯識門就能通達無礙。

第二,初入地時,永伏之思惑應該予以斷除,成慧解脫,證有餘依涅槃;復依十無盡願而發受生願,世世不取無餘涅槃。以此不僅可以作為未來佛地取證無住處涅槃之因,也可以作為進入二地修持增上戒學之依憑。這就叫作「留惑潤生」,也就是以故意力,起無色界惑,潤未來世生。

第三,要廣修法施。初地菩薩修檀波羅蜜多,以法施為主,財施、無畏施為輔。由於具道種智,已成就初地無生法忍,所以其般若智慧足以為人天之師。

菩薩具足以上所說三事的緣故,可以證得鏡像觀。也就是可以現觀一切六塵如鏡中像,六塵在你的自心如來藏鏡 子上面顯現,並非真實不壞的常住法,乃是有生有滅的法;一面明鏡由於影像的出現,讓凡夫眾生貪著於它所顯現的影像,而忽略了明鏡的本身。一切凡夫之所以執 著世間諸法,就是由於覺得這色聲香味觸,以及這五塵所生的法,是有它的真實性存在;而沒有觀察到六塵其實並不真實,不知道六塵是由藏識明鏡所生,不知道藏 識才是真實法。初地菩薩從百法明門裡去驗證,原來我所接觸到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我的自心如來藏所顯現;由於這個現觀的緣故,便不再對百法等境界有所執著。這便是初地無我觀——猶如鏡像現觀的具足修證。

除此之外,還必須圓成初地所應修之布施波羅蜜。這二者具足圓滿,就完成初地滿心所應具足之福徳資糧與所應修證的無我觀。在體驗猶如鏡像現觀完成時,成為初地滿心位菩薩,隨即進入二地心,繼續往佛地邁進。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有關初地菩薩的修道,下一集我們再繼續為大家說明二地菩薩的功德。

今天就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下次再會。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