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8-18 15:24:15| 人氣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宗通與說通第113集─阿含經在佛法中之定位(三)

本篇引用來自>>>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5/113

宗通與說通第113集
由 正文老師開示:阿含經在
佛法中之定位(三)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這一集要繼續跟各位來分享「阿含經在佛法中的定位」。

我們上一集已經說過,四阿含當中其實早已經密意說有這個真實的常住心了。佛在四阿含當中說,處處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這個識,祂是阿賴耶識。而 佛說三世之內外、粗細、好醜、遠近的色陰,它是「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乃至於受想行識等陰,也是「非我,非異我,不相在」。而佛也說「取陰俱識」的道理,佛說取陰俱識,「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雜阿含經》卷二)

那什麼叫作取陰俱識呢?取陰俱識就是說能取五陰、執持五陰而跟五陰在一起的阿賴耶識,也就是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這個識,這個識是五陰所緣的識。五陰就是十八界法,十八界法當中,意根界是心,六識界是心,全部攝於十八界當中。學人如果想要在五陰當中去斷離,學人如果於五陰當中全部厭離、全部捨離,就能夠得證解脫果。這個在《雜阿含》二八九經裏面,佛如此說:【如是,多聞聖弟子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阿含經》卷十二)這樣子厭捨五陰、七識心以後,捨壽不再現起未來世的五陰還有七識,所以說這個就叫作無餘涅槃。也就是說,阿羅漢其實是滅盡了五陰,捨離了五陰,乃至於斷了對於五陰的執著性以後,滅了意根,所以入了無餘涅槃,這個涅槃它並不是斷滅法,這個涅槃是本際第八識。也就是說,當聲聞人入了無餘涅槃,斷了五陰,必是有一個本際;如果沒有一個本際的話,那就入了斷見了,那就是落入了斷見外道。

所以捨壽前的五陰、七識,其實是由取陰俱識所取的緣故,也就是「名色緣識」的第八識。這個在《雜阿含》二八八經裏面如是說:【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他無因作?】答說:【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雜阿含經》卷十二)這個是舍利弗所提出來的這個請益,在問十二因緣這一部分那個法;這是探究十二有支的名色——受、想、行、識七心還有色身,它是自作還是他作,還是自他作,或是非自他作之無因作。經裏所答的是說由第八識而生,因為名色緣識而生。也就是說,這些受、想、行、識並不是自作,不是他作,它是由第八識而生的。這是說明名色等七識心不是自己能造作自己,也不是由他人能夠造作自己,也不是由七識心自己配合他人來創造自己,也不是外於自作、他作的無因作;是因往世的七識心、色身所造的業行,而由「識」生此世名色的七識心,所以說「名色緣識生」。

名是受想行識,色是五根色身,識陰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再加上意根末那識,名色就具足了這樣子的七識心。名色既然是屬七識心所有,那能夠緣名色的、能夠讓名色所緣的、能夠生出名色的,那一定是有另外一個常住心;這個常住心就是「名色緣識生」,名色緣識生的這一個第八識心的這個識。這個識就是「識緣名色」的這個識,這個識就是「齊識而還」的識,這個識就是 佛所說的「入胎識」的識。因為依於這個識,眾生才會入胎;依於這個識,才會識緣名色;依於這個識,才會生出眾生的這個五根;依於這個識,才會生出眾生的六識心;依於這個識,才會生出眾生的受想行識。所以這個識不是他生的,不是他作的,這個識祂是本來具足的。

所以在四阿含中,其實從上面的經文我們能夠知道,四阿含中早已經密意說有八識了,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再加上意根,還有本際「識緣名色」的這個識,總共八識;而不是沒有說七識、沒有說八識。在四阿含中其實早已經說明了我們眾生都是有八識,如果說阿含沒有說八識,而以六識論將八識論否定,這是嚴重誤解阿含佛意的人,這個是不知不解阿含佛意的人。所以,在初轉法輪的四大部阿含諸經當中,其實已經處處隱覆密意而說般若、而說一切種智了。因為愚癡的凡夫才會謗佛「初轉法輪、二轉法輪、三轉法輪,說法前後矛盾,互相牴觸」,而將最究竟了義的唯識種智的法說成是虛妄說,將最究竟了義的唯識種智的法說成是方便說,而將唯識諸經說成是 佛滅後的諸弟子所造,而否定唯識方廣諸經是 佛說的,而說「大乘非佛說」。這個其實是嚴重的謗佛、嚴重的謗法。

譬如墮於學術研究的某法師,在其所著作的《唯識學探源》裏面,這一本書裏面怎麼說呢?他說:「像後代發揚大乘的唯識學,原始佛教裏頭當然是沒有的,原始佛教的緣起論,確有重『心』的傾向,後代的佛弟子順著這種傾向,討論有關心識的問題,這才有意無意的走上唯識論。」可是我們前面所舉出的阿含的經典,其實已經處處已經說明唯識正理,阿含與二轉、三轉法輪沒有絲毫牴觸,般若中觀以及唯識種智的正理,佛早已經隱覆密意在四阿含中已經宣說了。否定三轉法輪唯識諸經所說七識、八識的人,他的問題是在什麼地方呢?他的問題是在未能如實證解四阿含的佛意。

如果說四阿含中所說牴觸般若中觀的話,那這麼說宣說阿含經的時候的 釋迦牟尼佛應該還沒有成佛,仍不解般若中觀的緣故,但這個是謗佛啊!這些佛學學術的研究者,他們說阿含所說牴觸般若中觀,般若中觀與阿含是互相牴觸的,這樣子說的意思就說明了,宣說阿含經的時候的 世尊,祂其實還沒有究竟圓滿;因為祂還沒有真正瞭解般若,還沒有真正瞭解中觀。但這個是嚴重的謗佛啊!如果說般若中觀所說它是牴觸唯識種智的話,那也同樣,是不是宣說般若中觀的這個時候的 釋迦牟尼佛是還沒有成佛?因為還沒有證得唯識種智的緣故。如果是這麼說,如果說般若中觀所說牴觸唯識種智的話,那這樣子也是嚴重的謗佛啊!

那這樣子的謬論,將會讓三轉法輪的諸經正理讓它蒙上灰塵;讓這些三轉法輪的正理,這三乘正法的根本的如來藏義,將會被淹沒掉,將會沒有人願意去修證、願意去修學。佛法就會因為這樣子,慢慢的離開阿含所說的正理,也會墮於意識思惟所知的這個五陰緣起性空裏面,也會墮於意識思惟所知的這個無常無我當中,而成為斷滅論的人。那這樣子會讓佛法逐漸的趨於淺化,會讓人人如果聞熏這樣子的一個法的時候,會讓佛法逐漸的沒落掉,會因為這樣子的熏習根基轉淺,那就慢慢的成就了末法;末法其實就是因為這樣子所造成的。

所以,法其實沒有所謂末法、正法的問題,是因為「人末」的問題;是因為人無明遮障,沒有如實的去證解 佛所說的佛法,所以讓佛法逐漸的趨於沒落,讓佛法逐漸的趨於淺化,才會變成末法,這個就是「獅子身中蟲」。因為以這些相似佛法,以這些相似佛法來取代佛法,來誹謗真正的佛法,是讓佛法趨於由正法變成末法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

像這樣子說的人,他其實就是謗正法輪,那謗正法輪的人呢,佛說就是造無間的地獄業啊!這樣的愚癡的學人,如果隨其修學,如果有愚癡的學人隨著這樣子說法的人修學,隨著這樣說法的人來誹謗,這樣子是跟他一起共同成就無間的地獄業。我們為了要救這些人離開謗法的地獄業,寧可在這個地方忠言逆耳,看這些人因為謗法未來世將會入於不可救拔的這樣子一個境地,我們怎麼可以默然呢?怎麼可以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後世受苦呢?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就不是菩薩所應該有的心行的。

所以,其實把這些法義的真正的道理把它揭示出來,無非是為了要救護因為誤解了佛法的人墮入了這樣子的邪見。因為墮入了邪見,乃至於進一步來誹謗了大乘如來藏,來誹謗了 佛所說的最微妙最殊勝的了義的正法,那這樣子的話未來世的地獄果報是堪慮的啊!所以身為菩薩的修學行者看到這樣的情形,怎麼可以不起悲心來救這些人離開謗法的地獄業呢?所以,雖然這些話講出來以後,可能會讓墮於學術研究的人產生許多的煩惱,但是我們寧可忠言逆耳,也不能看著因為邪見的緣故,乃至於跟著謗法而造成了未來世無量的地獄果報。

所以,四阿含諸經所說的,其實早就已經隱顯都已經符合般若中觀還有唯識種智的妙智了,若有真善知識依止正義而疏解之,則諸佛子就能夠真實明了四阿含諸經中 佛所說的真實義理,也能夠印證二轉、三轉法輪的般若還有種智都是 佛陀真實的意旨,也能夠令一切人天不能否定大乘唯識種智的妙法。四阿含諸經所說的,早都已經隱說、顯說,而且完全符合般若中觀,也完全符合了唯識種智的妙理;所以我們才會說,其實 佛所說法「初中後善,純一滿淨」。佛所說法初時說、中時說、後時說,都是依著這唯識本際的這樣子的一個道理,來宣說佛法真正的道理,所以 佛所說的法,「初中後善,純一滿淨」。這個純一滿淨的這一個法,就是我們所說的真如心,就是我們所說的這個禪宗所證悟的這個如來藏八識心。這個第八識心也就是在般若系經典裏面所說的非心心、無心相心,也就是阿含期所說的本際、阿賴耶、如來藏乃至於有分識。

所以 佛其實早已經在四阿含中都已經顯說、隱說說了唯識的妙理了,都已經說了這樣子的道理;其實它完全是符合般若中觀,也符合唯識種智的妙智。所以,如果有真善知識能夠依著這樣子的正義來解釋阿含的正義,諸佛子才能夠真正的明了四阿含諸經當中 佛所說的真實義理;也能夠印證 佛初轉法輪所說的阿含正義,能夠印證阿含正義其實是與二轉法輪、三轉法輪的般若智慧還有唯識種智是互相印證的,這個都是 佛陀真實的意旨。因為樹立了這樣子的一個不壞的法,樹立了這樣子的一個常住不壞的這個真心,這個是本住的法;那這個本住的法能夠令一切人天不能否定大乘唯識種智的妙法,也能夠讓眾生在修學佛法過程裏面不會落入了斷見還有常見,所以《阿含經》在佛法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這四大部《阿含經》所集諸經是一切佛門的學人所共同認為佛說的,這是無異議的。從四阿含中我們可證知中觀,從四阿含當中可證知般若,從四阿含當中可證知種智唯識諸經確實是 佛所說的,佛在四阿含中早已經顯說、隱說中觀般若還有種智唯識的。二、三轉法輪諸經所說的般若中道智還有唯識種智的正理,不但符合阿含所說,也更進一步能建立四阿含諸經所未曾細說的大乘別敎微妙正理;而且能夠讓佛子能夠依這樣子的正理修學,乃至逐漸地地增上直至成佛。所以,二、三轉法輪諸經所說的般若中道智還有唯識種智的正理,不但符合阿含所說;它不但符合阿含所說,而且更微細的去說明阿含所沒有細說的這一部分。佛是因為這樣子的、依著這樣子的因緣,次第開顯這樣子的佛法,所以讓我們能夠逐漸的因為佛法次第的了知,而能夠修學一切的佛法

所以,阿含、般若、唯識如鼎三足,阿含、般若、唯識就像鼎的三條腿一樣,它是互待互成的,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個都是不可以的;因為必須要能夠這樣子知道《阿含經》在佛法中的地位,它是非常重要的。《阿含經》其實早已經宣說了般若,也宣說了一切種智;所以《阿含經》在佛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阿含經》不能偏廢。修學佛法的人不能偏廢於阿含,認為說《阿含經》那個是小乘法,認為四阿含其實只是在說解脫道,認為四阿含根本沒有說唯識種智妙法,認為說四阿含並沒有說般若中道智;其實 佛在這個地方早已經說,在阿含裏面早已經說般若還有唯識種智了。所以這一部分的法,佛在這個地方已經隱說、顯說,已經宣說了。

所以佛法其實是不應該分派分宗的,佛法其實都是以這一個「識緣名色」的這個如來藏、這個阿賴耶識為心、為宗;所以不管是阿含或是說般若,或是說唯識乃至於華嚴,都是依止著這個唯識心、依止著這個第八識心所證入,所以能夠開顯後續所修證的佛法

我們今天已經把《阿含經》在佛法中的定位說完了,今天時間已經到了。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