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1-15 00:00:00| 人氣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宗通與說通第56集:剋期取證 精進共修

此篇引用自: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5/56

宗通與說通第56集~由 正益老師開示:剋期取證 精進共修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集我們要繼續介紹佛法的精髓。然後就會談到善知識在一段教學以及行門以及教門講授之後,他要再做什麼呢?他就要糾集這些大眾,然後看是哪些有因緣的,然後剋期取證。

剋期取證呢,就要來一個精進的共修,就是要舉辦世間所說的這個「禪七」、「禪三」等等。這些就是要讓大家能夠在善知識的攝受之下,雖然個人的福德資糧沒有那麼具足,可是也沒有關係,因為善知識為了要弘法護教,可以提攜大眾;但是就要看大家因緣而決定,而這樣的福德資糧,它是有條件的。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許多人他根本信位還沒有具足,他對於到底什麼是佛法的真諦,他還很迷惑;什麼是如來藏,他聽都沒聽過;或是他認為如來藏只是三個字、只是一個名詞,意思是說他認為那是學說、理論,不是真正的行門;或是說他憶佛的功夫也都還沒有鍛鍊起來。所以一定要培植一段的時間以後,經過行門、教門的鍛鍊以後,這樣透過理論上的以及他所認為學說上的熏習,最後他信解了,能夠相信,知道這不是學說、不是理論,這是整個生命的真諦,因此他願意來發菩提心。

我們現在就講到,那福德資糧到底要怎麼樣來衡量呢?我們可以用個譬喻。許多人他來聽法,可是他對於法他沒有辦法接受,這個代表說他福德資糧到那個地方就斷掉了。為什麼?因為這個法門就像是水,它水一滴下來,如果你本身像一個器皿,像一個杯子或像一個盆子,這盆子不夠大,水一滴下來就把它沖垮了。那你說:「我的盆子可大得很,因為我發很強很強的菩提心。」如果能這樣的話,盆子雖然很大,不像是二乘人,菩薩心這樣來發起;可是盆子下方的那個座檯太小了,所以根本就撐不住;撐不住的情況下,一點點智慧之水滴下來,就會讓整個盆子來傾倒。甚至這盆子本身並不堅固,心雖然發起很大,可是沒有鍛鍊;所以盆子經過水一沖下來,盆子就破裂了,而不是摔到地上而破裂,它經不起真正智慧之水。所以你就知道,福德資糧有多麼重要。

所謂的福德資糧,你可以把它當作那就是一個座檯,可以撐住你整個菩薩的發心,所以當然是越大越好、越多越好。這個福德資糧可以作為你法道上的道糧,可以作為你生生世世支撐追求大乘佛法、追求佛菩提道的永遠不會斷滅的資糧。而且得道者多助,你願意在佛菩提道開始發菩提心,就會有許許多多的福德資糧出現在你面前;因此你不要去拒絕那些你可以布施,可以長養你福德資糧的機會;也不要拒絕你可以受菩薩戒、可以受五戒這樣種種的機會。

因此,我們就要回到這個定期的共修來說。如果是世間的禪七,它是怎麼做呢?因為外道見籠罩的情況下,就會想說「我是不是就打坐?我是不是要靜坐?」這都屬於「默照禪」的方式;默照禪的時候,你就是一個人靜默下來,然後看自己的心。可是這樣的法不是真正的佛法,它在修學上雖然有很多的便利,可以很容易管理一群人,可是你要生起智慧卻非常非常困難。我們透過公案來理解:公案總共有一千七百多則,可是沒有一位,以後也不會有任何的一位,是在禪坐中開悟的。為什麼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難道世間的人都錯了嗎?話也不是這麼說。是說,你固然可以在禪坐之中,可是不能把這個般若當作是這樣的禪坐。也就是說,即使是一般的禪坐,它有一般所要追求的,可是他追求的也不是什麼叫作一念不生等等,他證的是初禪。所以,這個禪和這個禪兩個不一樣,般若所證的禪、開悟所證的禪,和禪定所證的禪,是不同的。所以必須對這個事情先有所理解。

因此善知識就要告訴大家,這個禪定正確的來說叫作「靜慮」。靜慮就是讓你靜默下來好好的思慮。緣慮什麼呢?緣慮種種生死之法,然後五蘊之法,然後如何遠離這五欲之繩的繩索,對於「五蓋」會蓋住你的真如性的、會遮障你的解脫道的這些要細細的觀察、細細的衡量。將這五蓋去除以後,你才開始打坐,不是腿一盤就開始打坐,因為佛法不是這樣教的;只有外道不用修除五蓋,想坐就坐,想打坐就馬上腿就盤起來;這樣不是佛法佛法是有次第的。如果心裏面沒有辦法消除對於這五種遮蓋身心的障礙的,因此就不需要去做禪定的功夫;因為這樣禪定的功夫是做不起來的,不可能發起初禪,頂多只會讓自己精神爽朗;可是有的人就是落在這裏,當他精神一爽朗、一開朗,他覺得「我已經開悟了」,又墮入常見之中。

所以,善知識主持共修的時候,就會讓大家清楚什麼叫作「般若」。般若的話就是說,你已經先作了種種的觀察,種種的觀察就是在五蘊中作種種的觀察,這個十八界法你已經作了種種觀察;這個時候才能夠談到底什麼樣是真實法,這個如來藏心到底是什麼心,如果不是我們意識心,那是什麼心?所以 佛說有第八識。可是許多人他不管行門、教門的這些種種的區別,他覺得說「反正我就是要讓人家來禪坐,我就是要讓人家來打禪七,甚至我可以打好幾個禪七,反正只要他有境界跟人家不一樣,我就說他是開悟。」這樣就是毀損了佛法,因為佛法證悟者跟非證悟者是很清楚的;透過公案的研讀你就可以知道,看得懂的人、看不懂的人,是相差非常大的。

而許多人對於公案他不清楚,他對於行門也不願意下功夫,他卻是把外道的行門禪定,隨便的拿進來;對於教門說有阿賴耶識、說有如來藏,他也不想要信受,他覺得說「反正我開悟了就是這個心」。可是《楞嚴經》會上有說:阿難最後被 佛陀問到,佛陀說:「我現在把手握起來像個拳頭,你是用什麼來看我?」結果阿難就說:「我是用意識心來看。」結果 佛怎麼說呢?佛說:這是大錯特錯!那你說:「難道用真心來看?」可是這樣呢,你也是錯,因為真心有祂的體性;真心有什麼體性呢?真心能夠出生妄心,不是妄心能夠看,是真心將妄心的體性出生,讓妄心能夠看;不然一個空氣、一個光線,它自己會有念頭說「我能夠看東西」嗎?不可能啊!可是你透過這個空氣、這些光線以及物體種種,你才能夠看到東西。所以,緣起法中有一個不可思議的因——這個出生一切萬法的因,所以 佛說這個就是不可思議的如來藏,就是我們的第八識

所以,行者必須要能夠明確瞭解這一點,不是叫你在見聞覺知中去想說「我能夠看到的心就是真心」,佛已經說不是了。可是祂也不離妄心,你如果沒有這個妄心,你是沒有辦法去找到真心的。為什麼?因為妄心非常的伶俐,伶俐的結果就可以來聽聞佛法,就可以來熏習佛法,就可以來聽聞正知見;透過正知見以及行門的鍛鍊以後,你就有機會最後跟祂一念相應;一念相應到這個真心,就是要靠你這個妄心,在這些過程中的努力,將福德資糧予以累積。所以這個福德資糧,確實是不可以小看的。

然後,善知識在這共修的期間,因為要讓大家能夠一念相應,所以他就要以許多的方式來讓大家能夠旁敲側擊、能夠契入;這契入有時候就是在一剎那間,然後一點;那一點的話有可能是佛菩薩直接讓你有這個念頭,直接讓你就瞭解了真諦——第一義諦到底是什麼,而並非是自己的修學非常的殊勝,這是證悟者所必須要瞭解的。而且在這過程中,千萬不要生起自慢,覺得「我就是證悟者,我就是怎樣,我就是怎樣」。證悟者應該是無我的,因為你證得這個如來藏心是沒有我性的,祂沒有意識心的我,也沒有眾生我的那種性;祂有的「我」的那種性,如果最後要說的話,那也是佛地最後的事情,因為那時候祂可以跟五別境的心所法來相應,最後就可以說那時候有我。而我們現在認為祂就是我,可是祂的我性,卻不是像眾生所以為的。

好,這些的謎團必須要在證悟前先予以釐清,因為這是屬於教門。行門上就是保持參禪的功夫。參禪的功夫,你也可以用憶佛的方式,憶佛的方式能夠鍛鍊的話,然後產生疑惑;你可以用參話頭的方式來產生疑惑,這樣去追尋祂。這時候善知識就要介紹公案,也就是說平常不需要這樣作,那為什麼呢?為什麼這時候才說要介紹公案呢?因為許多人的心性沒有辦法調伏,他對於公案的密意是想要直接猜;因為他說:「哦!找到就是證悟,那我只要猜出來就好了。我看你出什麼題目,然後我想辦法猜,如果這答案猜錯,我再猜另外一個,終究會讓我猜出來。」因此這樣的人,他並不適合來參加這樣的共修,而因為他心性上對於這個第一義諦法不夠尊敬。他即使能夠猜中了,甚至善知識放他過去,讓他說「你證悟了」,可是這樣對他來說反而是很大傷害;古人說揠苗會助長,揠苗助長的這種結果是什麼?實際上這個稻子就沒辦法結出它的稻穗,它就會枯萎而死了。所以,這樣的人因為福德資糧還不夠,對於密意他還沒辦法承受的,所以貿然的讓他有領受這樣密意的機會,甚至讓他能夠猜測密意,甚至讓他猜測密意完以後,給予印證,這樣就是善知識不會去作的事情。

所以,我們透過這樣然後就瞭解到,善知識可以給予機鋒。什麼叫機鋒呢?就是給他一個參的一個方向。參的方向並不是透過教門,因為在禪宗公案裏面,透過一段故事、或是一段話、或是一些事情,然後就是以一個敲門磚;這敲門磚就會讓你這想要參禪的人,想要知道到底如來藏在哪裏、到底第八識在哪裏的人,有一個方向。對於他有一個方向來說的話,他就可以在那幾天裏面,根據這方向非常的努力去想、去想……可是想也不是像眾生一樣以為的想,因為他就是把自己摳在那個謎團裏面,當然有時候難免可能會用到一些思惟;可是這些思惟都要去思考,因為如來藏祂一定不是妄心,所以祂也不是言語之中的,祂也不是在言語裏面的,祂也不是在邏輯裏面的;祂是超越一切邏輯之上的,可是祂也不是境界,不是「我開悟以後,實際上就會心情非常的飄渺,或是看到虛空粉碎」,這種情況都還是意識心的境界。

所以對此就要有一個很明確的瞭解,知道禪七、禪三、禪幾都可以,而學人必須要知道他要去找什麼?他就是要找到第八識,到底他的第八識是在哪裏;他不是要去找別人的,只是找自己的,而第八識一定跟他在一起——那真的嗎?所以一般的人沒有辦法這樣找,是因為前面的知見,在解門上沒有建立;以及前面所說的功夫,這些行門沒有鍛鍊,所以不可能找得到。更加上現在很多知見都是錯誤的,知見一錯就是全盤皆錯;何況是行門,又墮入了一念不生的禪定之中,以為一念不生是禪定,還是不知道什麼叫初禪情況下,就亂踩門路,這樣情況當然不可能有所證悟。而我們透過這樣的共修,就可以來瞭解禪定之法不是真正的能夠契入般若;所以我們要的就是靜慮,然後將這些靜慮的功夫,能夠作實際上的觀行。

我們再來看,思惟法義上到底會有什麼樣的好處。我們之前有說過,菩薩道在這個法義上的思惟,可讓他獲得百萬億億劫生死重罪的消除。能夠作這樣的事情,能夠產生這樣的利益,就是因為他對於這些妄見、對於意識心所產生的這些境界相能夠明白,所以他不再追求這六識的境界;六識的境界下,你沒有辦法真誠的信受佛法僧,真誠的信受了佛法僧,才會產生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禪門在說的法,實際上這個人必定是有受菩薩戒的,他必定是願意以菩薩的法道來堪任的;所以他修身、修戒、修心,不斷的修持過程中,雖然即使他有許多的貪、瞋、癡,可是 佛說:這些就算是會變成地獄業好了——就算是如此,他也可以因為懺悔的功德、自心訶責的功德,而能從這些甚深的地獄業報中把它轉化,轉成什麼?這一輩子就可以消除,也就是說這輩子就可以受報。

所以在佛門所說,現世的報是很好的;因為現世的報,你知道你自己做錯什麼,知道自己沒有做對什麼;而且自己在懺悔之後,不是希望這業報能夠完全消除,因為有一些業報你知道是地獄業,它沒辦法那麼容易消除,那你就希望能夠轉地獄報變成這輩子的痛苦,那也可以承受。所以這樣的人他會生起慚愧心,他在真誠懺悔中,會讓這個業報會轉動,這個就是我們修學上所要的。所以我們對於一切的惡報,都要抱著如是的觀察。

甚至菩薩戒,佛陀有說:即使一個人,他在日初分的時候犯了戒,可是到日中分的時候,他能夠還是回到一切智,迴向一切智;也就是說,他願意繼續來發菩提心、繼續來行走菩薩道,佛說這樣他的戒體還是在。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在印度,它一天分成六個時辰,六個時辰分日夜;然後每個日夜的話又各三分,就是有初分、中分、後分。也就是說,你四個鐘頭以後想起來,你想起來以後,你還是想要怎樣?想要繼續行走菩提道、佛菩提道,你就繼續懺悔;懺悔的話,即使這個業很重,可是依佛力來說,祂就說:你這樣的情況下,你的戒還在,你的戒身還在。當然其他經典有不同說法,但是你要知道,佛不斷的勉勵大家,佛所說的就是金科玉律。然後 佛更說:不管你在發菩提心以後,在這世界上遇到多大的困難,甚至你最後到地獄去,到三惡道去;等到 佛又示現在人間的時候,祂一觀察各個眾生因緣,那你因為你發起過殊勝的佛菩提心,希望能夠成就佛道;所以 佛就會把你救出來,不管那個惡道是多麼痛苦,佛就會把你施救出來,讓你重新回到人界,讓你重新再與 佛修學。所以要知道佛的這種大慈大悲,我們就應該繼續的往佛菩提道繼續前進,受持菩薩戒。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