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k文學生活誌
一、取名「Ink」的原因?
1.英文:墨水,表示文學的深度
2.中文:紀錄當代文學的痕跡,可相當於文學史
二、雜誌的定位?「俗文學」或「純文學」?
「俗文學」和我們無關,我們定義在純文學,文學是有一定深度和純粹度的,雖然不見得大家都懂,但希望藉由改變後的表達方式(例如替作家附上照片及簡介)讓其他非文學的人也可以了解,文學距離我們是很近的。
三、創刊時用拍廣告手法宣傳,更請名導侯孝賢執掌,可說明這別於一般文學雜誌的宣傳手法?
文學不只有一種呈現方式,可以結合音樂、美術、舞蹈、電影、戲劇等,侯導演並祝福我們的雜誌能更親近大眾。
四、請問主編對雜誌封面及內文的兩面空白頁等的整個美編設計上有何特殊涵義?
和作者有關的三個版面是全權交由美編負責,所以美編的自由發揮可以表達出文學的美。
五、專欄中的「西西看明星」,不向文學雜誌中會出現的東西,反而屬於藝文或生活範疇,能否請主編解釋?
西西總用「很文學」的方式來談影星,更可以證明文學的本質不變,但呈現方式可以改變。
六、注意到貴雜誌有發掘新人的企圖,如「超新星」的專欄設置。請問發掘人才有任何標準嗎?那收到新人投稿的文章採取修改態度又是?
沒有特定的限制但希望能發掘本土新秀作家。對於文章大概只做標點符號的修改,尊重原著。
七、關於貴社挑選廣告的條件?
並未特意挑選廣告種類,基本上有廣告商願意在我們雜誌上刊登廣告就是最好的了。
八、與「聯合文學」的比較:
彩頁、黑白頁、留白、封面差別:
Ink:用有名的作家來提高購買率,廣告夾雜,並把文學生活化。
聯合文學:有新的作品、新的評論,廣告有固定位置,並把生活文學化。
九、與「皇冠雜誌」的排版比較:
Ink:留白、文學層次較高、找較文學的作品及作家、較接近純文學。
皇冠雜誌:直寫、彩色(專題)、連載流行小說、大眾文化。
◎思考:何謂「俗文學」?何謂「大眾文學」?「俗文學」=「大眾文學」嗎?何謂「文學生活化」?何謂「生活文學化」?
★聯合文學
◎誰翻過聯文雜誌?和7-11架上的書做比較,有何不同?
觀察不是學文學的人為什麼會去翻這本書?
一、這是一本偏純文學的雜誌,唸文學的人才比較容易去翻閱。
二、理念:文學並不只是少數文學人口的奢侈品,而應該是全民生活的必須品。
三、特色:
七月:結合幾米的《地下鐵》--「市場保衛戰」,幾米的出書使其轉成契機。
「文學將死」?--機械手錶、網路對文學的影響、文學「卡拉ok化」、各年代文學作品出版情況、時代語言對文學的影響、文學批評……
編輯:文學穿起科學的外衣,因此產生質變、抓出稍縱即逝的文學。
出版:70年代下半,出版品類別突破過往文學獨霸樣貌、書籍類別百花齊放、時代的語言與生活改變了書籍、多元媒介令文體增加。
八月:黃國峻逝世
九月:以照片反襯,文學是每個人都可以去接觸的。
青春新浪潮:三十歲以下為主。
四、其他:
與時俱進、文學是當代心靈的寫照;擁有非一成不變、非隨波逐流、強而有力編輯群;文學是心靈語言、人類心聲、歷史紀念、社會寫照;生活不能庸俗化。
◎雜誌引介的作家對讀者的熟悉度?何謂「生活化」?何謂「庸俗化」?
★誠品好讀與金石堂出版情報
【誠品與金石堂的商業背景】
1. 書店之商業取向:
金石堂 誠品
都會型- 16家 16家
百貨型- 13家 19家
社區型- 32家 3家
埠頭型- 38家 7家
* 閱讀行銷:低涉入式和高涉入式
低涉入式係指對讀者而言,由書商撰文選取內容介紹給讀者,較少參與感卻也較少壓力,閒書或生活類書較多;高涉入式則是以活動、主題為行銷手法,讓讀者先接觸、思考、產生興趣,進而閱讀相關領域書籍,一般適用較為深澀的書籍、文化商品。
2. 出版內容的影響:
受到書店本身的行銷方式、顧客取向影響,誠品好讀與出版情報也會因應其營業情況做內容的修正。
3. 標籤化的時代性:從橫向到縱向的認同感
由於近代社會進入以「多元」為名的區隔性時代,「分」的價值主導出異中求同的動力,像是X.Y.Z世代、四五六七年級、快閃族、頂客族、BOBO族等。在這樣的價值主導下,原先的社會認同由橫的職業分法轉向縱的世代分別,消費型態也隨之變寬;至於這波風潮對出版品的影響,則是其多元面向的觸角將成為有利的行銷模式,並不只有建築師才能欣賞新建築的風格、文學美術亦然。固其內容多元特色和一般的文學雜誌相差甚大。
4. 對文學的定義與認同?
誠品:不對文學作定義,而是以「主題」作為分類...對文學的認知是透過文字的表現(即使是圖文書),不限於所謂的「純文學作品」。
金石堂:從排行榜看來,其定義在於「實用」與「非實用」....像是勵志、處世、網路小說、電視劇小說都列入文學榜,其他則列在非文學榜。
一、《誠品好讀》的前身--《誠品閱讀》雙月刊 :1991年12月1日創刊,以「閱讀」為主要訴求,文案〈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閱讀〉,之後因收支嚴重不平衡而停刊。
二、2000年7月 誠品《好讀》創刊→以類型閱讀為主要走向,並與當代現象做結合。此外,也規劃了<我的書房>專欄,用意在於介紹另一種的文學風景,並重現作家在甚麼樣的環境下創作。2003年10月後,<我的書房>改版為<閱讀百工圖>,增強了類型閱讀元素,使得文字不再活在寫作者的書房內,而是活在生活中各種不同類型的面相裡。如配合公視文學戲劇《赴宴》,採訪影像工作者王小棣。此外,《哈利波特5》的出版,<暢銷書,給個說法!>的專欄也應運而生,解釋這個屬於文字的熱潮。
三、《誠品好讀》書評
1、 三個女子,三地閱讀:不同情境->不同角度->不同感受。
2、 四五六七,一本書大家批 :不同世代的書評觀點。
3、 書痴限時批:一個書評的開放空間。
4、 主題書評:藉由介紹一本大師級的作品來引領讀者進入閱讀的境地。
5、 六人讀書會:由六位知名作家推薦六種不同的書籍。
6、 重量書評:它的班底幾乎都是各大專院校的講師及教授、副教授們。藉著他們的書評,使讀者有機會一窺學院派大師的視野,加深閱讀思維。
四、小結
(1)《誠品好讀》運用兩個子題使文字生活起來:
>文學現象化。如:『命運交織的閱讀』、『字由字在』等。
>現象文學化。如:『看見捷克』、『反戰啟示錄』、『聆聽父親』等。
(2)《誠品好讀》的主要內容走向--閱讀:內容以「類型閱讀」及「延伸閱讀」為主軸開展,處處緊扣生活,以示「生活即文學,文學即生活」。
★文訊雜誌
文訊20年來的輾轉流變;書訊、書目、書評的結合、政黨的強力支持;李瑞騰:擴展內容的觸角;各專欄多有一定的形式,以乾淨簡單呈現為目的。
《文訊》大事
* 1983年七月《文訊》創刊,由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估作會所支持,發行人魏萼,總編輯孫啟明,執行主編黃章明。十三期後改為雙月刊至四十期,又從雙月刊十五期起由李瑞騰任總編輯,為以文學評論和文學史料為主的刊物。
* 1997七月《文訊》字141期起併入《中央月刊》刊名改為《中央月刊文訊別冊》154期起恢復刊名為《文訊》。
長達十年、二十年的《文訊》不僅在各該階段提供出版訊息、推介新書,肩負文學傳播等責任,同時更以史料呈現方式,具體而微反映文學歷史的形貌。編者李瑞騰在200期(《文訊二十周年》)道:「二十歲對一個人來說,是弱冠成年,脫離青澀,正昂首邁向漫漫人生旅途。但對一個自創刊伊始,始終不變堅持,不改其志的文學雜誌而言,二十年間的崎嶇坎坷,倒真有歷盡風霜的滄桑之感。」
* 立場:中立,儘量不受政治干涉。
* 特色:以文學史料建構文學史、背後靠山大、史料的整理很少涉及政治立場
側文本:目錄慢慢變花俏、圖片富有機動性、有時會自我廣告。
* 總結:淹沒在時代的洪流、洪流中站定再出發。
一、短命的書訊雜誌:
創刊號專題「如何樹立嚴正的文藝批評」,特邀藝文界朋友針對此一問題 進行筆談,並指出了此雜誌未來的目標與走向。本來書訊雜誌就比「文學雜誌」缺乏市場競爭力,反觀日本的《News》都超過一甲子的年歲,我們為何不能?但近半世紀台灣的書訊雜誌已獲改善。
二、廣義的文學雜誌:
書訊雜誌涉及有三項:書訊、書目、書評。特別是書評與作家的部份,其中文學佔有相當的比重。在文人作家介紹及檔案,從創刊時的「文訴專訪」、「作家特寫」到後來的「人物春秋」,種類繁多。早期偏重文學書及文人作家的評介與報導,是因為政治關係。李瑞騰接任總編後有意走出文學格局,但只是企圖擴散到「其他文藝」作家,書評仍以文學為主。
三、沒有主義的立場
雖然《文訊》背後的支持政黨似乎讓文訊有政治宣傳色彩,所以要讓雜誌完全和任何主張或流派無關是件難事。《文訊》的文學角度,是較為客觀的為歷史留下忠實的資料,雖然亦介紹海外書訊及外國作家與作品,但主要釋放在當代台灣文壇上。
四、主要專欄:
人文關懷、書的世界、專題、人物春秋、藝文記事。
五、結語:
「如果關心台灣文學的發展,我們不能無視於文學傳播過程中文學媒介關鍵 性的影響。台灣文學雜誌一向與文壇共同生息,他們不僅引領文壇風騷,並用心耕耘台灣文學土壤,讓文學原地開滿不同風姿花朵,透過三百多種日據時代以降的文學雜誌,不僅可以看出台灣文學的發展脈絡,同時亦可體會近一個世紀以來,台灣文學永不休止的生命力。」--摘自文訊雜誌主辦「滿載文學的列車」文案。
* 文訊稿約:文化短論、書評書介、作家作品評論。
★野葡萄文學誌
◎同學談雜誌是要說什麼?是內容或分析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上禮拜報告組多談內容。希望找出目前發表文章的脈絡、見識不同學者的形象、創造現代知識體系。
野葡萄文學:介於大眾化和文學之間,不能算是文學雜誌。
* 意義:蔓生的藤,取葡萄釀成美酒的意象、甜美的葡萄轉化成生生不息的生命。
* 封面表達的是「包裝」:以市場商業化擺脫文學的嚴肅性、生活化,略脫離文學的性質;強調流行文化、網路文學、奇幻文學;搭起文學和生活的橋樑。
發行人的看法:讓非文學成為文學,使大家能重拾閱讀習慣。
*9月:用多角度切入文學主題:電影、音樂、星座、塔羅牌、網路(內容聳動)。標點符號、二手書店的介紹。開啟文學的另一扇門。
10月:奇幻文學(有自己的風格)、閃靈樂團、劉文聰讀什麼書(趨近流行)、短篇漫畫。新生代作家、網路寫手增多,走年輕化路線、注重網路文學、介紹文學的各種面向。
統合:
1.大眾化取向,提倡全民寫作、全民閱讀。
2.情報誌和文學誌的結合(流行+文學)。
3.重視網路文學、以網路徵求作品,網路是可以讓接觸文學的人發揮,符合野葡萄的理念。
4.以其他生活媒介使讀者得到文學的感動。
5.商業氣息濃厚,偏向輕文學(但仍守住文學研究、討論)→評價兩極化。
* 不喜歡或喜歡文學的人都會想看,但不見得會去看第二次;文學大眾化→文學淺化。無純文學,易流於俗氣。
◎自我認定的文學是什麼?不同的對象和題材,一本給不讀文學的人的雜誌,該是何種取向?打破現有的領域,以文學談大眾文學、以多元面向、容易進入的方式談大眾文化;挑戰既定的文學認知,以商業的手法,→後現代消費文明的產物(是多元化、淺化的)?最具有商業氣息的文學雜誌,在創造純文學不去碰觸的東西。
自覺:我們是不是被廣告商分類的人們?
★幼獅文藝:台灣文藝的腳步
* 50~80年代:文章、評論多,以青少年文藝教育為主,希望能深入校園。
80年代:81年7月改成16開,深化專題,拓展不同領域的廣度。不斷深化不同領域的深度,秉持最好品質的文藝教育,使讀者閱讀眼光擴展到全世界。主張有:
1.心到:休閒主張,能多接觸文學、藝術,進行閱讀。
2.手到:常閱讀。
3.眼到:對版面進行欣賞,有新的藝術空間。
4.口到:品味新文章。
文學和藝術的內容,看出改版後的清新。深化深度、符合時代的動向,走得更遠、看得更廣。
* 新、舊版差異:
舊版封面多以抽象物體排列、彩色戲劇照為主,新版則使用模糊的具體人物,以色塊突顯封面;單元及內容增加(不再以純文學文主題)、請名人推薦、插畫及廣告變多,但色調不變(仍屬灰階色彩)、頁數變多、多元化,讓文學走入民間;每月一次新詩導讀,希望有原住民文章徵稿;對事情涉入的深度不夠、徵稿有較多要求和限制;將資深作家讓給新生代作家。
* 特色:通俗化、大眾化;建立對文學魅力的理解、規律性是什麼?生命的原型是什麼?使台灣的閱讀眼光世界化、定位改向年輕化,主題細分而生活化,把純文學的使命延伸到更廣大的讀者群。
◎ 只要是經典的東西,一定有人會欣賞→文學人的焦慮、困惑。建構屬於自己的標準;標題的改變(淺白、近似音或隱喻),造成標題與文字的眩惑。
◇感謝各組報告同學◇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