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浮影展說明會(師大場)
時間:2003/09/30/7:00p.m.
地點:師範大學綜合大樓504
講師:聞天祥 老師
協辦:師大電影社
內容:
首先,老師放映楚浮在1973年完成的作品《日以作夜》讓我們簡單了解楚浮的特色。
一開始,鏡頭的看似隨意捕捉畫面,其實每個鏡頭都有它的意義存在。鏡頭所有帶到的人都是演員。畫面上的兩個人正討論著電影,但因為自己的主觀,解釋便完全不同。尤其是演員,每個人都把自己當成是電影的軸心。鏡頭再來一次,我們幾經知道他在幹什麼,拍電影其實是種精準的算計,用秒數來限制使攝影機運動準確。
片中,楚浮即飾演導演,在夢中被人質疑為何只拍小格局的電影,然後夢到一個小孩拄著柺杖左顧右盼在狹巷裡的走著,不到十秒,畫面就被暫停。
公公和準媳婦偷情,女主人把早餐放到門外給貓吃,藉由小貓舔牛奶的自然反應兩人之間的浪漫與快樂。這場戲,讓我們發覺一隻小貓比一個大牌明星還要難搞、現場是如何在收音的。楚浮藉由這短短的幾分鐘,還要告訴我們的是:鏡頭容易失焦、如何呈現出角色的美、親吻太浪漫太投入會使影片缺乏美感。
畫面再跳到小男孩出現的那一段:讓我們了解他的拍攝手法並非好萊塢那種單一直線敘事,必須讓我們向前回溯思考回憶來串聯劇情。
第三次小男孩再出現,已經是影片放映過了一百多分鐘以後的事了。場面佈置得如此懸疑,由此可見楚浮喜歡希區.考克並不是沒有原因的。這時我們也才終於知道,小男孩穿得西裝筆挺、慎重其事地去偷劇照便是楚浮小時候的經驗。一方面告訴你他所熱愛的電影是哪些,一方面也告訴你偷劇照其實是件敗德的行為,卻含有對電影純真的感情。
這部片在大戲院裡大概沒有機會播放了,不過市面上有販售DVD。此片曾經得到美國影評人協會及英國金像獎最佳導演影片及女配角。而且是了解楚浮的電影、電影夢、電影事業的最佳典範。
蔡明亮目前是台灣楚浮的頭號代言人,不過其實他的電影並沒有表現出楚浮的溫暖,倒有法斯賓達的殘酷、挖掘孤獨。
楚浮從小就喜歡看電影,由《四百擊》(逃學而去看電影)及《日以作夜》(鄭重的偷劇照)得知。他曾逃學,小時候就大量看片,生長在巴黎令人羨慕。巴黎的電影資料館是全世界放映各種奇怪影片不遺餘力最大的本營,館長亨利.朗瓦(Henri Langlois,1914~1977)於是成為受爭議性的人物。
女性影展中,艾格妮華達(電影史上地位最崇高的女導演)的作品犀利,1991年的《南特傑克》是拍攝她未認識前的先生,從他的成長背景跳躍式說明他的每一部創作。傑克的作品是極度溫柔、敦厚、善拍歌舞片。最有名的片子是歌舞片《秋水依人》。在《艾格妮撿風景》中,艾格妮華達流露出對傑克深摯的情感。
巴黎為什麼不需要影展呢?每家戲院都在放片,還可以讓你做綜合比較,哪裡還需要影展呢?就像是一個電影活動,要在三個月內放150部電影,影展名稱是「影響新浪潮及新浪潮所影響的」,這種影展如果在台灣,捧場的人一定絕少吧!
楚浮在50年代做影評人的時候,大家都誤會楚浮的「作者論」只是鼓吹柏格曼、費里尼、侯孝賢、蔡明亮這種電影,其實不是的。「作者論」最早是用再好萊塢電影身上的,不是理論,只是一個批評的傾向和策略,從來就不是理論。因為這名詞是從法文翻成英文時就翻錯了,那英文再翻成中文就一定更錯了。其實「作者論」是提倡:我們要試圖把導演當成電影創作的一個核心,但電影是一種集體創作,要怎麼證明導演的風格?
一、去觀察一個導演的生命觀、世界觀。
二、場面調度:好萊塢本身是一個工廠制度的環境,製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甚至可以把導演換掉、修改或重拍其實已經完成的影片。Ex.《大法師前傳》的導演保羅.許瑞德。 即使如此,提倡「作者論」的批評家卻發現場面調度是不會被更改的。「場面調度」一詞是從戲劇截用在電影上的名詞。在戲劇裡原本指的是再舞台上所有的場面調度的元素排列組合的一個關係,用到電影上就是鏡頭裡畫面裡人物的走位、道具的擺設、顏色、規模、人跟道具佈景之間的關連。 Ex:大人物使用仰角拍攝,如《辛德勒的名單》。 鏡頭裡這些元素的排列可看出一個導演的美學觀和世界觀。 Ex:《日以作夜》讓你看到楚浮的暴力看似突然發生,其實是醞釀出來的,讓你去思考它到底要幹什麼?環境、空間、情緒、感情的複雜可以更富包涵性。
這些都是深受法國一個重要理論家、評論家「巴贊」(著作:《電影是什麼?》--遠流出版)的影響。他是奠定「現實本體論」以及「文學改編電影」具有相當重要里程碑意義的大家。巴贊曾經說過:「電影是最接近真實的一種藝術形式,所以電影要表達出你自己最獨特的能力的話,你應該靠近真實。」但靠近真實不是亂拍,而是用寫實的影像跟可能是表現主義或其他的東西最大的差異對他來講是在於現實的意義其實是複雜的。而《電影筆記》醫書到目前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電影期刊。
有成長經驗的人,看《四百擊》都會非常的感動。這部片有一半以上是楚浮真實的經歷。從一開始攝影機運動的自由到楚浮對於青少年成長的心態靠近的描述,可以說影響到後來拍這種題材的電影。
楚浮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成立了電影俱樂部,後來惡性倒閉還差點被關,是巴贊救了他;楚浮在當兵的時候又逃兵,被關到精神病院,也是巴贊保了他且看中他的文采,介紹他在電影這個領域發展。所以沒有巴贊也就沒有楚浮,楚浮把這部片獻給巴贊是不為過的。《四百擊》說穿了其實只不過是在描述所有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曾一定會有過那種不被了解的感覺,但這種感覺不容易拍出來,楚浮卻做到了。最有名的是那電影的結尾,用三個鏡頭拍那小男孩逃離感化院,不停地奔跑,跑到海邊的時候,無路可走,回頭看著電影畫面、停格、結束。不是電影技術難度問題,而是所有觀眾都承受、也面對了那個小男孩對著我們問的問題。他什麼也沒有講,不需要講,那種不被了解的痛苦與困擾,誰沒有過呢?整個電影都充滿了感情在說故事,這是法國電影非常有意思的一環,那種對於個人主體性的絕對尊重,所以也可以把精神病的人拍得很有個性(笑)。
《夏日之戀》其實只是講兩個男人同時愛上一個女人的故事。可是你可以看到楚浮在呈現兩個男主角第一次看到女主角的那個當下,他用連續好幾個特寫拍女主角的側面、正面、側面、正面、側面……,突然呈現出一種雕像的感覺,這是呼應了先前他們在希臘看到雕像且認為最美的女人就是雕像。細心的拍攝手法,呼喚出他們之前的感受、自由的心;甚至包括拍早上起床,打開窗戶的三角構圖都可以看到女主角的主控力量以及兩個男人同時做為知己又同時愛上一個女人的複雜關係。好萊塢的電影是不准許這種事情發生的,一定要安排其中一個死掉,剩下的兩個就可以在一起,不然要怎麼符合道德委員會的要求嘛!
《兩個英個女孩與歐陸》的題材就剛好和《夏日之戀》相反,是兩女一男,比起來風格較沉穩。但《夏日之戀》除了激烈,更反映出一種優雅而閒適的美感。
楚浮的主題多以「對電影的熱愛」、「小孩」、「愛情」為主。
◎延伸推荐:《巫山雲》講述雨果的女兒的故事。
晚年楚浮所拍攝的《住在隔壁的女人》=《鄰家女》=《隔牆花》。
《八美圖》、《綠屋》描述對死人的愛。
《槍殺鋼琴師》影響了《沉默的羔羊》的導演(討論驚悚片的驚悚片)。
新浪潮(1959~1964年)的影響,其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部份,是一種自由與解放。新浪潮其實非常膜拜「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一個比他們更早的電影運動。「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主張把攝影機從片廠中解放出來,在街頭裡面取景、用自然光、用實景、甚至用非職業演員,然後拍攝了二次大戰後義大利荒蕪的社會跟各種社會經濟上的問題而延伸出來的人性掙扎。改變了幾乎全世界的電影,走向比較靠近真實的人生、比較感動。新浪潮也承續了這個特色,但是並不是要拍這個主題,他們要更貼近所謂的個人感受,可是他們真的學到了那種自由流走的攝影機運動,只要有一點點誠意和創意,不必花費高額的金錢就能拍攝。
◎楚浮較失敗的作品:《騙婚記》,後來被好萊塢改編成《枕邊陷阱》。
◎延伸推荐:奇士勞斯基《十誡》、《再見.楚浮》--遠流出版、
《小說面面觀》、真善美戲院:九月最好看影展。
◎早期翻譯,楚浮不叫「楚浮」,而叫做「杜魯福」。
◎何謂「四百擊」?
在法國的諺語中,是小孩子調皮搗蛋的意思。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