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30 13:05:30| 人氣3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與想寫小說的人共勉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無意間看到雷驤在《Amy與我》(未來書城出版)中看到一篇文章〈圖像敘述〉,想想覺得對寫小說應該會有些幫助吧(如果是議論或是說明文那大概就不在此列),原文如下:

    〈圖像敘述〉

  攝影的發明不過百餘年,而它的極度應用——特別是在晚近的三十年間,使人們在生活上對「視像」的依賴已十分牢固,或者說:它根本地改變了人們的知覺意識。

  就拿文字符號傳遞訊息的寫作者與他的讀者之間,無論「寫」的時候,或「讀」的時候,無不從字裡行間伴隨而生圖像,真正啟動人們感知的,即經過圖像轉化後,進入意識的頃間。

  下面我想引一個例子——一位初學 用文字表意的大學文學獎的參選作品的第一個段落:

  「她一逕是那麼溫柔地微笑著。

  「絲絲的短髮,柔順地服貼在耳畔,臉微微向左傾,因為笑著,白皙的臉頰上,扶著兩漥淺淺梨窩;因為笑著,細細的雙眼流露出淡淡的神采

  「笑容的背景,是社區公園裡盛開的杜鵑,杜鵑的背景,是上下左右四條烏黑的木框,以及一面慘白的牆。」

  你怎麼感知這段短短文字的震懾陳述?

  我閱讀時的知覺程序大致是這樣的:

  一個歡悅的女子的臉——作者的陳述是特寫式的。儘管這樣,我們仍以為其實是動態中的一個「取樣」,理由是「她一逕是那麼溫柔地微笑」既已經表示一個動作的延續性。接下來為了進一步細節的描寫,以下平行排比的語句,在文學經典中不乏例子。在這裡彷彿電影手法更以此為長——速度放慢下來,甚至凝束起來,讓我們看得更清晰這動人的瞬間,作為一種強調。

  然而末幾句話:「笑容的背景,是社區公園裡盛開的杜鵑,」——本來我們很習慣這樣的表述,自然明白作者的意思等於是說:「女子在一個社區公園盛開的杜鵑前邊。」因為圖像大量湧現生活裡的緣故,我們也習慣將真實情境,用描述圖片的方式來表示「構成」上的關係。而當然視下面的描述是「圖框正處於擴大之中」,我們的視野將被安排得更寬闊一些……。

  在這樣的期待中,接下來發生出人意表之事:

  「杜鵑的背景,是上下左右四條烏黑的木框」——這時那鮮明活躍的女子,在我們的感知中忽然卡住了,為一個黑木條約束的鏡架當中,於是她立即變成一個平面的遺影,掛在「一面慘白的牆」上。

  經由這樣的一種知覺過程,使得表述效果令人震嚇——好像角色人物正處於幸福欣悅的瞬間,突然走向死亡一樣!倘設作者和我們皆都沒有共同的電影圖像方法的經驗,此種表述效果,將無從產生。

台長: blueful
人氣(38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