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不是要講幾米畫筆下的感情故事,而是想談談一個比較嚴肅的課題。
去年七月中旬,趁我生日之便,順道約了一群高中老同學到家裡聚聚。晚上在一家餐廳用餐,當天點了不少道菜,大夥把酒言歡,好不暢快。途間有人來兜售原子筆或面紙之類的東西(我想大家多半都碰過,就是有一個人推著另一個身障者…),在一片婉謝聲中,最後有一位同學掏腰包買了。之後隔天,在同學間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出現了一些「左」與「右」的爭辯。據那位同學表示,那天的當下,他突然有一種「路有凍死屍,朱門酒肉臭」的感觸~
前幾天晚上和一群朋友吃飯,回家途中和一位朋友在台北火車站準備搭捷運,路上看到火車站裡有些遊民。朋友道:看到他們那種境遇,會覺得我們今天晚上吃那麼好有點不好意思(當晚約莫是一個人三百元不到的餐)~
你是不是始終都存有那種推己及人的心?是不是認為,人應該要在自己可以的範圍內,盡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自由的重要性毋庸質疑,但你是不是也認為在自由的基本條件下,我們應該追求更適切的平等,其中也包括財產的部分捐輸,以及交由政府進行財富的重分配?
當代是一個比較偏「右」在走的社會,我們在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的運轉邏輯下,每個人都很清楚知道自己有自由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資源,展現自己的實力,運用自身的創意,在競爭激烈的自由市場裡,爭取最有利的位置。生活,雖然必須與他人交流,但也不希望受到太多的干擾。這是一個讓不同類型的英雄可以出頭的年代,儘管有時人們會覺得社會不是很公平,但因為每一個人都有潛在成為富豪、英雄的機會,於是我們願意承受一些相對弱勢,並期盼在奮力打拚下最終能有意外的改變,以及很滿意的成果。
這個社會還是有些喜歡往「左」走的人,喜歡探討正義的本質,並為一個更為正義的社會奔走。他們覺得,這個自由放任的遊戲規則已經喪失公平性,表面上的競爭已是有錢人的偽裝;財富懸殊兩端的人們相距地愈來愈遙遠,優勝劣敗的自然淘汰法則又開始殘酷地上演。「自由主義」裡原本含蘊的對於「平等」的許諾開始被遺忘,或是被輕忽。往「左」走的人希望告訴政府世人,有些人的資源有限到無法有夢,有些人的溫飽缺乏到無以為繼,他們或許真有努力不夠、不求上進的背後因素,但卻也真真實實地需要他人、社會與政府的幫忙~
往「左」,企業家會比較有慈善心;往「左」,政治人物會比較有民胞物與的情懷;往「左」,英雄會比較有俠骨柔腸…。往左的人,提到人與人之間有種休戚與共的連結,那種感覺會讓你覺得他人是和我一樣的,…。不管是良知或是理性,他們告訴著那些太偏「右」走著的人,要鬆動對於權利保障的不退讓堅持,要解構現有不合理的共犯結構,讓更多的人可以安身立命,保有生存與逐夢的可能。還記得思想家洛克曾經說過,上帝賦予人以「理性」,是希望全人類可以過得更好。人類如何運用理性與智慧,去建構一個使最多的人能夠受惠幸福的國度,將是一個永無休止的爭論話題,以及目標實踐。
臺灣未來是否要朝向北歐國家般,採行高稅率、高度國家保護照顧的社福制度,應該成為一種政策上的選項(儘管有先天上的個別差異)。財富差距的拉大,將會使得經濟奇蹟的根基腐蝕,使民眾的生活滿意度降低。雖然個人幸福的追求財產(富)僅是其中一項,卻是所有其他理想實踐的基礎。期盼國家可以在制度上建立更合理的規範,一方面鼓勵人追求自我實踐及財產累積,一方面亦能夠進行財產的合理重分配。
我現在在路上碰到乞討的人,碰到身障者在沿街兜售東西,我大部分時候還是沒有捧場。也許是我目前還沒有有錢到產生一種無差別的慷慨,也許新聞報導的詐騙手法給了我不買的看似合理的理由,也許那種「如給他魚吃,不如教他如何釣魚」的說法也給了我某種程度上的支持…我還是認為,私人的慈善存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有關社福的措施,有關財產重分配制度的建構,還是需要公權力的介入,作一個公平合理的規範及監督。
在不同區間的左右光譜兩端,各有不同立場的思想家堅持捍衛各自的想法,但其實更多的,是試圖調和兩者距離的努力。社會主義儘管實踐的成果不盡理想,但卻始終在另一個極端,刺激資本主義要更重視人文的關懷…。偏「右」個人權利是王牌,個人是國王;偏「左」群體的美善才是人生關懷的主軸,個人的圓滿要配合著整體社會最適幸福的營造。
往「左」靠一點吧~也許我們現在能力不夠,也許我們有時難免對人性悲觀,但人總該是相互幫忙的。人一生的成長能有一家人的感覺相伴左右,我會對茫茫然的未來覺得比較有希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