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上一位美國朋友問道"So what's happening in Taiwan? A president got shot?"
我沒好氣的回答"Well, fortunately, he's got more luck than JFK!"
政治新聞甭談了,能苦中作樂才見台灣人的本事。
這一陣子看日本台更多---事實上選完之後我家的遙控器的數字再也不曾按過小於45的數字---意外地,昨晚料理東西軍讓我驚覺這節目竟像咱們的選舉造勢一樣:口味愈來愈重了。
三月二十四日節目比賽的是「宇治金時與義式冰淇淋」大對決(或曰:大和魂與羅馬帝國榮光之終極聖戰?) 初看緯來日本台網頁上的節目簡介實在人提不起興致,兩者固然是好好吃的冰品,但這兩種芭樂甜點究竟還能變出什麼噱頭呢?
唉,你若以為防禦性公投法被在野黨強渡關山後,阿扁總統就會"望文生義"地被綁住,那麼顯然你就和我一樣 ,充其量不過是個想像力貧乏的人。
義式冰淇淋指的是捷拉脫(Gelato),與愛士克林姆(ice cream)或只含果汁的縮背脫(Sorbeto, sorbet,也就是冰砂)不一樣, 好的捷拉脫味道濃郁但依然保持清爽的口感,脂肪與熱量的含量比愛士克琳姆低,滋味上的變化,我以為,卻又多過 以水果泥為主的縮背脫。
這一輯節目裡,截拉脫採用的特選素材是北海道溫室產的…那個…呃…西瓜。 我知道這東西對台灣人來說實在不值得大驚小怪,論賣相,他也真不比夏天巷口水果攤上剖開的三顆一百來得動人多少。 其實日本美食節目裡只要出現熱帶水果,來賓們的大呼小叫都立刻會讓我覺得很驢,但轉念一想,能在溫帶國家種出不遜 於天然產地的熱帶水果,這件事本身就充滿了一種「人定勝天」式的氣魄。更重要的是,在這種「我的生命就是為了在日本 長出世界最好的芒果而存在」的瘋狂偏執下,那些「仕事人」絞盡腦汁逼出來的手段,其實可以給亟思往精緻農業轉型的台灣不少啟發。
例如某輯以芒果為特選素材的節目中,種植於沖繩的紅色芒果,裡裡外外看來和咱們的愛文沒有兩樣,但是那三位"專家"(其中之一是 台裔)的果園所產的芒果,每一顆都是自.然.熟.透.瓜.熟.蒂.落.到特殊套袋裡才拾回,也就是咱們這兒唯果農自家才有 福份享用的"在欉黃"水果(因為考量運送與儲存的時間差,市面販賣的水果都是在熟度巔峰前就採摘,所以還得經過催熟), 採收下來第二天立刻宅配至有簽約的人家、餐廳或中盤商。這輯的西瓜也不遑多讓,除了像法國頂級葡萄園一樣, 每株只留一個果實以集中資源外,還利用北海道高緯度的氣候與溫室裡的人造高溫,營造出擁有巨大溫差的生長環境,因此(據說)甜度、脆度都是一等一的優質西瓜。
而另一邊「宇治金時」這款甜點講白了就是抹茶紅豆剉冰。「宇治」是京都附近的地名,幕府時代專產天皇喝的御茶,後世移作頂級綠茶的同義辭,而「金時」指的是紅豆,許多包含此兩者的日式甜點因此都會冠上"宇治金時"四個字。
令人不解的是今天節目幾乎是精銳盡出地使用材料,「宇治金時」用的紅豆是「丹波大納言」,砂糖當然是手製「和三盆糖」,專賣店裡的極品冰塊,而義式冰淇淋也用上據說是乳脂肪含量最高的「Jersey牛」牛乳,這些都曾是過去節目裡的"特選素材",竟然被拿來這樣當配角用,感覺像「俠女」鄭佩佩在臥虎藏龍裡被拿去演「碧眼狐狸」!
我要特別提一下剉冰用的冰塊,這市中心的店專賣冰塊,可不是大量批發給漁販的那種,而是宛如精品鋪子一樣,小包裝,種類琳琅滿目的各色冰塊,有由各處的天然泉水製成,有由海洋深層水脫去鹽份製成,還有用車床做成圓球型的冰,為的是溶解較慢---沒錯,同樣質量的物体,球型的表面積最小,這是可以用數學証明的。
節目採用的一種夢幻冰塊,最精采之處在於其水從液態凝結成冰磚,是極緩慢地經過170小時(超過一週)才完成,這哪是製冰,簡直是在磊晶嘛!因此冰塊不但溶化得慢,而且極其透明,一塊像電視機大小的冰磚卻通透得跟玻璃似的,令人瞧得神為之奪。(註1)
今天「宇治金時」的特選素材是綠茶,茶葉是連續五年得到日本第一的"天授",每一片綠茶葉都是靠人工用鑷子一片片撿選出來,雖然已經乾燥,但鮮明亮麗的綠色卻令人聯想到稻田裡柔嫩的秧苗 。這只是茶葉而已,必須磨成粉才是抹茶,這也有講究,不是隨便拿個食物調理機就成的,運送之前茶商極其慎重地將一小包(約兩百克)的"天授茶"用棉紙裏好,放入一個大陶甕(約五公升裝)中,為什麼要用這麼一個体積大過茶葉二十倍不止的容器呢?只因為要給濕氣緩衝物足夠的空間---小小一包天授茶其實是被埋在一整甕的次級茶葉裡再用蠟封起來的!
找誰磨呢?
「最好是能請教京都的茶道大師XX桑!」記者戒慎恐懼地捧著一整甕茶葉下飛機,來到京都一棟古雅的宅邸,在和室內跪坐等待小廝的通報,畫面上出現一位面容清癭的中年男子,字幕顯示的是:千利休茶道第十六代傳人(註2)。
千利休,日本茶道之祖,眼前這位正是他家的第十六代傳人。還沒感覺? 好吧,卡通中的「一休和尚」是也。
虧了來者兩句後,大師弄一碗茶給採訪的記者喝:「你要把上好的茶葉磨成綠茶粉,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大弟子xx桑,一個很實在的人,去吧,我會先替你介紹----要是輸了就別再讓我見到你!」
大弟子在東京自宅中取出一座桌上型的石臼,據說是很有歷史的文物了---不過這玩意兒becco鄉下老家也有,不稀奇---真正特別的是,日本還有人繼續在用他!
用石臼磨茶葉的好處是能讓茶葉保持在低溫。石臼既厚且重,兼以採觸手溫潤的石子製成,人力研磨的速度更不像動輒每分鐘上百轉的馬達,不易發熱,因此能讓僅經輕度醱酵的綠茶風味免於遭破壞。
只是怪了,這茶葉丟進去許久不見抹茶粉,專家額頭上豆大的汗珠卻一顆顆冒出來:「用這個石臼最重要的是維持研磨速度恆定,太慢太快都會影響到抹茶的風味,落得駁雜不純,可就辜負這"天授"了!」那茶粉呢?「等一等,以這速度的話,大約一小時能磨出十克的抹茶粉來,瞧!」
經過三小時的等待,專家終於磨好了三.十.克.的抹茶(難怪他老兄那麼瘦),再拿細網篩過,
雙手奉上:「完成了,請問你們要拿這茶來做什麼料理?」
面有難色:「…宇治金時紅豆抹茶剉冰!」
「啊?」
註1:
註2:千利休的茶道傳至後世者有三家,分別為表千家、裏千家以及武者小路千家,至於節目裡出現的那個冷面笑匠是哪一家,很抱歉沒記下來。
INFO:
台中J-Ping義大利餐廳的主廚王嘉平先生預計於四月底在西門町(why?)新開一家義式冰淇淋專賣店, 我們幾乎可以預期將會是在台灣最接近義式正宗捷拉脫的所在。
至於「宇治金時」,台北有賣的地方不少,但我還沒吃過好的(採用的抹茶是非常虛假的化學合成品),是以本台無從推薦。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