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中國派的「台灣」文學
中國派的的台灣圖像相對於本土化論述就簡單了很多,以大陸評論者的角度來看,台灣文學包含在中國文學裡,劉登翰就指出:「台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組成部份。這一為海峽兩岸所共識的命題,包含著兩層意思:一、台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個分支,他們都共同淵源於中華民族的文化母體;二、台灣文學在其特殊歷史環境的發展中,有著自己某些特殊的型態和過程,以它衍自母體又異於母體的某些特點,匯入中國文學的長河大川,豐厚了中華民族的文字創造。」(註十一)此時,「台灣」文學就是「中國統治下台灣地區的」文學,而劉登翰將這樣的意思又分了兩層,反而造成很大的問題。第一層意思共同源於中國文化似乎沒有問題,但要質疑的是日本文化不是也源於中國文化嗎?我們是否可以說日本文學也是中國文學的一支?第二層意思更有趣了,台灣文學的特殊型態是哪些東西匯入了中國文學?怎樣豐富了文字創造?若這些問題無法解答,中國派的論述就會顯得欲振乏力。
在台灣的統派研究者則以中國文學與台灣文學的關連性作論述,呂正惠就指出:「研究台灣文學的人,即使是「獨派」立場的人,也不可以不知道中國現代文學,或者對這一文學傳統所知甚少。沒有中國現代文學的背景作為對照,我們不可能對台灣文學有正確和完整的認識。」(註十二)這樣的台灣圖像是把「台灣」文學看成是「跟中國有關的」文學,所以台灣與中國就連結起來了。接著,呂正惠又指出:「日據時代的台灣文學和同時代的中國文學具有明顯的「同質性」(都強調反帝、反封建);但是五、六0年代的現代文學卻同時背離了這兩個傳統。這既是一個台灣文學發展的「異數」,又是一個中國文學發展的「異數」,如果沒有中國文學作為歷史背景,我們如何能夠「稱職」的解釋這一「斷裂」現象呢?」(註十三)若利用相同的論述,我是否可以將台灣文學置於世界文學的討論呢?五、六0年代的現代主義被認為是西化的,所以我是不是更應該知道世界文學的發展呢?同樣的理由我們也不能忽略日據時代左派在全世界的運作,中國其實只是跟台灣互動很密切的地方之一而已,在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的現象,對於台灣文學的認識是不是更應該放在與世界文學的關係而非只單純的看中國文學呢?
中國派學者強調的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係是獨派論述者不應該忽略的,但這到底是什麼關係則是所有論述者應該釐清的部分,很明顯的,中國派的台灣圖像與本土派論述家差距頗大。
3.3 其他派別的「台灣」文學
陳萬益在〈台灣文學是什麼?〉提出:「台灣文學就是生發於島嶼台灣的文學,隨著歷史的進程,不同的族群先後移民入台,不同的文化和語言相激相盪,因政經社會的變化,而呈現獨特的和多元的面貌。」(註十四)其中包括民間文學、傳統詩文、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與戰後台灣文學,在文中也提出:台灣「是曾經隸屬原住民、英、法、西、荷割據、名鄭、滿清、日治以致於中華民國統治的土地」:台灣人包括「原住民、福佬、客家、外省人四大族群」;台灣的語言包括「原住民語、福佬話、客家話和所謂的國語」(註十五)這個定義將本土派與中國派討論的範圍都蒐集起來了,這裡的「台灣」文學就不只是「台灣人的」文學,還包括「台灣地區的文學」,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這時台灣「文學」包括了台灣「古典與現代文學」,這是前兩派很少強調的部分。
面對殖民抗爭的論述基調,邱貴芬則特別以女作家的忽略提出台灣(文學)史的論述:「支撐這套台灣史的主要論述概念必須能夠涵蓋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從不同族群、性別、性取向、階級觀察出發點的創作,而且在這個史述架構裡,上述創作切入觀點都平起平坐,無主從之分。」(註十六)因此邱貴芬提出了以現代性的追求做為台灣文學史的敘述主軸,因為現代性的構成是多重勢力(資本主義、監控、軍事力量、工業化、文化……)的交互作用產生。於是「台灣」文學就成為「追求現代性的台灣」文學,或者用一個較折衷的說法,「被現代性糾纏的台灣」文學(註十七)。
其他派別的台灣圖像擱置了意識型態的爭奪,反而開創出更多樣化「台灣」的想像,即便如此,我仍要提出另一種定義台灣文學的方法,台灣文學是台灣人或是台灣地區的文學,使用這樣的定義看似只是劃各台灣文學的大餅而已,但我要提出的是台灣文學是台灣人的文學與台灣文學是台灣地區產生的文學兩種定義不能偏廢,而且只有討論台灣人且在台灣地區產生的文學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討論台灣人但不在台灣地區產生的作品,簡單的說就是從台灣離散在外的作家;相對的我們也不能不討論在台灣地區生產的非台灣人的作品,這種從外國離散到台灣的外籍生力軍也帶給台灣文壇一種新的活水。
註十一:劉登翰,莊明宣,黃重添與林承璜編(1991)《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頁4。
註十二:呂正惠(1992)〈台灣文學研究在台灣〉,收錄自《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頁346。
註十三:呂正惠,前揭文,頁346-347
註十四:陳萬益(1995)〈台灣文學是什麼?〉,收錄自《于無聲處聽驚雷—台灣文學論集》台南:南市文化,1996,頁271
註十五:陳萬益,前揭文,頁270
註十六:邱貴芬(1999)〈從戰後初期女作家的創作談台灣文學史的敘述〉收入自《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頁74。
註十七:邱貴芬:「並不表示台灣文學的創作一致擁護『現代性』」,前揭文,頁78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