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6-23 18:01:10| 人氣2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文學? (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四、談離散

彭瑞金在〈當前台灣文學的本土化與多元化—兼論有關台灣文學的一些異說〉裡提到:「反本土論者顯然把地理意義的台灣這塊土地上生產的文學作品都叫做台灣文學,這種毫無自覺意識的落地免簽證主義,根本不會發生台灣文學。」(註18)這樣的論述我是懷疑的,我的懷疑在於真的是「落地免簽證主義嗎」?

我們在這裡以《浪濤沙》與馬華文學為例,一個看似本土的作品,一個則是雨林經驗,一個是從台灣離散到加拿大,一個是從馬來西亞離散到台灣,兩個看似全然不同的文本,卻也因為這樣才產生出共通性,其實他們都在懷念「故土」,所以創作出來的作品都表現了離散前的想像。我們能否對《浪濤沙》在加拿大做對馬華文學在台灣相同的質問,一個生活在加拿大的作家為何用盡心力寫有關台灣的作品,而且一定要用「閩南語」發音,既然這個作家不認同加拿大,為何不回去台灣就好?這種典型的質問總會讓我產生更大的疑問,是否就因為加拿大那樣異國的時空,才有追憶「台灣」這種故國的消費?同樣的例子套到馬華文學上,如果馬華作家不是經由台灣這樣的異地刺激,怎麼會處處顯露出南洋的想像?對於身處於台灣的人而言,的確是異國的想像,但對於馬華的作家而言,台灣這塊土地造成異國遊子對於幼年生活的懷想難道不是事實,怎能輕易將馬華文學放在台灣文學之外討論?這真的是落地簽證主義嗎?

相同的理由我也相信有少部分的反共懷鄉作品(這裡指的是單純為了寫文章而作文的作品)表現出的對中國的想像、對於共產黨的厭惡與對於家鄉的懷念的的確確是台灣文學的一部份,即便創作者不是「台灣人」,但唯有在台灣(或是說異地),這樣的作品才會產生,才有懷念故鄉的可能。

因此台灣文學的範圍就不再是台灣人的文學,也是台灣地區的文學,對於本土派只討論台灣人的文學,我認為一定還要討論離散在外的台灣人的文學;同樣的理由,對於提倡台灣文學應為台灣地區產生的文學的評論者,絕對不能遺忘眾多在台灣的非台灣籍作家。唯有釐清兩種定義的不同,並討論兩種離散的現象,才能完整的面對台灣文學這樣複雜的場域。(註19)

當經濟學家把GDP與GNP兩種指標當作兩種不可互為取代的指標的時候,台灣文學呢?何時才能擺脫政治的意識型態?找出台灣文學的共識?還是等到張錦忠喊話:「台灣文學(史)如何容納與描述這一支「外來寫作兵團(註20),其實考驗楊宗翰所說的「台灣文學界的包容力究竟如何」,或台灣本土文化是否具備多元主義能力。這也正是文學史需要重寫的理由。」 的時候,仍然只會相互內耗,互用情緒性的字眼建立各自的「台灣」文學。

五、後記

利用這老套且有爭議的論題結束這一年多來對於台灣文學的學習,「台灣」的歧異性在報告做完以後才讓人驚訝,其實有太多的論述者對於「台灣」的想像並沒有放入這裡的討論,但以上的討論就已經發現台灣的想像是多采多姿,也唯有羅列這些想像之後才更能體會台灣文學的複雜性,即便林央敏(註21)、劉登翰(註22)都認為台灣文學的定義不是問題(或者更懷疑的是大家都認為不是問題,就如同前言我提的定義一樣,我也不認為它是問題)。當「台灣」的定義都如此複雜的時候,怎麼能將「台灣」視為其中一個族群專有的名詞呢?同樣的理由,台灣文學的複雜性能輕易的利用中國文學來含括嗎?如果每個地方都在建立自己的區域史,不論是彰化史、台北史的時候,「台灣」這個概念難道不能只回到地名(或島名)這種單純的概念嗎?
於是我期待未來的論述者,能將台灣文學的範圍放寬放大,當年為了爭權力的本土化論述利用狹小的定義已經將台灣文學正名了,在台灣文學成為文學顯學的現在,理應將台灣文學的討論不只置放在土地上而已,當都市化程度特別高的現在,只是描寫鄉土是不是「不寫實」?唯有認清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在台灣的影響,唯有認清在台灣成為國際村的一員的時候,對於不同意識型態、不同族群的人尊重,台灣文學才有蓬勃發展的空間。


註18:彭瑞金(1992)〈當前台灣文學的本土化與多元化—兼論有關台灣文學的一些異說〉,收錄自《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1995,頁61。

註19:這裡我並不打算討論兩種離散的差異性,從想像的不同開始,差異性就很明顯,但並非本文的重點。

註20:張錦忠(2001)〈(八0年代以來)台灣文學複系統中的馬華文學〉,收錄自《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2003,頁149-150。

註21:林央敏:「台灣人因為國家定位佮民族意識的混歧,使致台灣文學界置最近三十年冬中間,發生過真濟擺的論戰,連什麼是「台灣文學」、什麼是「台語文學」這款用跤頭膝想嘛知的概念都變成問題。」前揭文

註22:劉登翰:「台灣文學的定位本來不是一個問題。無論從歷史淵源還是從現實考察,也無論從政治、經濟或文化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台灣文學都是中國文學的一部份。」前揭書,頁28。


六、參考文獻
呂正惠(1992)〈台灣文學研究在台灣〉,收錄自《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頁337-348。

林央敏(2000)〈像一座看前顧後的路觀牌:台灣文學大系總序〉2001.3.20自由時報

周慶華〈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收錄自《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台北:生智,1997,頁10-32。

邱貴芬(1999)〈從戰後初期女作家的創作談台灣文學史的敘述〉收入自《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頁49-82。

陳芳明(1999)〈台灣新文學史:第一章 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台北:聯合文學15(10),頁162-173。

陳建忠(2001)〈失鄉的歸鄉人:憑黃錦樹編《一水天涯:馬華當代小說選》兼及其他〉,《四方書網》,http://www.4book.com.tw/Comment/CommentContentIndex.hi?SSN=1010&Page=1

陳萬益(1995)〈台灣文學是什麼?〉,收錄自《于無聲處聽驚雷—台灣文學論集》台南:南市文化,1996,頁267-273。

彭瑞金(1992)〈當前台灣文學的本土化與多元化—兼論有關台灣文學的一些異說〉,收錄自《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1995,頁39-67。

彭瑞金(1997):《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9再版。

黃得時著 葉石濤譯(1943):《台灣文學史序說》,收錄自《台灣文學集: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1999,頁1-17。

張錦忠(2001)〈(八0年代以來)台灣文學複系統中的馬華文學〉,收錄自《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2003,頁135-150。

葉石濤(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2003再版。

劉登翰,莊明宣,黃重添與林承璜編(1991)《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台長: 小元元
人氣(20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