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6-18 03:06:12| 人氣2,118|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文學?(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三、「台灣」文學?

過去對於台灣文學的定義的探討主要分成三派,本土派、中國派與其他派別(註三),在這裡分別就這三派來看這些派別的「台灣」文學有何不同。

3.1 本土派的「台灣」文學

黃得時《台灣文學史序說》提出了五個台灣文學史的範圍與對象,並提出「做為台灣文學史要處理的範圍,以出身於台灣,在台灣進行文學活動的人以及出身於台灣之外,在台灣久居,在台灣進行文學活動的人為主,短暫停留及其他人,限於有必要時提他們的程度。」(註四)從黃得時的定義來看,台灣文學的「台灣」指的是在台灣的台灣人還有長期停留在台灣的非台灣人。拿這樣的標準來看現在的台灣文壇,在台的馬華文學作家都包含在定義裡面。我們也可以看到黃得時強調在台灣所進行的文學活動,也因此黃得時的「台灣文學」強調的是在台灣這塊地方出現的文學,只是對於非台灣人有較嚴格的限制。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特別寫了一節<何謂台灣文學>:「從日據時代新文學運動以來,台灣的作家們一向把自己所建立的文學稱為台灣文學。」(註五)從這句話可以看到在日據時期,葉石濤的「台灣」文學指的是「台灣人的」文學,但在文後卻提到「進入八0年代的初期,台灣作家終於成功地為台灣文學正名,公開提倡台灣地區的文學為台灣文學」(註六)。於是八0年代初的「台灣」文學指的是「台灣地區的」文學,明顯的已經從人轉移到以地區為劃分基準的概念。但是並沒有明確的提出台灣文學的範圍。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則在<台灣結與中國結>裡特別強調了「只要在作品裡真誠地反映在台灣這個地域上人民生活的歷史與現實,是植根於這塊土地的作品,我們便可以稱之為台灣文學。」(註七)這裡的「台灣」文學除了強調「台灣地區」以外,更強調「植根於這塊土地的作品」,這種「植根」明顯的呼應了「台灣意識」的概念,白話的說,台灣文學就是「強烈自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作家所創作出生活在台灣的人的過去和現在的實況」。從這三個本土派大家的定義可以發現幾個有趣的現象,台灣文學的「台灣」概念從台灣地區慢慢轉移到台灣人且台灣地區。此外,「台灣」文學的定義會隨著討論的時期而有所改變。而且台灣文學的範圍有漸漸縮小的跡象。

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以後殖民的角度定義台灣文學,反而造成很奇特的台灣景象,「在日據時期,台灣文學是相對於日本殖民體制而存在的。那時期的台灣文學,是以台灣作家為主體,……到了戰後,台灣文學則是相對於戒嚴體制而存在。這段時期的台灣文學,乃是受威權干涉或壓迫的作家為主,……進入了解嚴時期之後,……沒有任何一個族群、階級或性別能夠居於權力中心。……因此,後殖民時期的台灣文學,應該是屬於具有多元性、包容性的寬闊定義。……凡是在台灣社會所產生的文學,便是台灣文學主體的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註八)(粗體字為本文強調),這樣看似合理的台灣文學定義出現的台灣現象是什麼?從日據時期開始,台灣文學以台灣作家為主體,所以「台灣」文學指的是「台灣人的」文學;到了戰後,「台灣」文學指的是「受威權干涉或壓迫的作家寫的」台灣文學,其實指的是以本省籍作家的創作為主的文學;最後,在解嚴時期的「台灣」文學是「在台灣社會所產生的」文學,因此解嚴以後,「台灣」文學的台灣又回歸到地名的意義。從台灣人到本省人到台灣地區這樣的台灣圖像,雖然可以說是歷史使然,但仍然不免懷疑史家:未來的台灣圖像不會改變嗎?

最後林央敏在〈像一座看前顧後的路觀牌:台灣文學大系總序〉中提出了極端本土派的論述「有人講台語文學是『正港的台灣文學』,也有人講台語文學上會凍代表台灣文學。咱若位文學佮民族(大眾)、佮土地(社會)的關係來看,台語確實是台灣人上直接的文學語言,上會凍反映台灣人的心聲」(註九)最後並引用黃勁連的話「以後台灣文學史欲安怎寫,無人知。無的確,以後的『台灣文學史』叨是『台語文學史』」。因此,「台灣」文學史就變成了「台語」文學史,不用懷疑的,這裡的「台語」指的是閩南語。所以在極端本土派的論述中,台灣文學應該是台語(閩南語)文學,因為台語(閩南語)才是台灣人(閩南人)最直接的語言,才能反映台灣人(閩南人)的心聲。這種「台灣」被閩南人「獨享」的情況在政治紛擾的現在越顯明顯,尤其深入台灣文學的討論中。

從本土派討論台灣文學的方式,不難發現台灣的圖像多是從台灣人的角度出發的,這樣的角度主要是從壓迫/被壓迫的殖民論述衍生出台灣人/非台灣人的分別,即使有較折衷的看法,本土派史家仍不免流露出台灣文學作品應該是具有台灣意識的台灣人的作品,所以非台灣人要被納入討論則要回應台灣土地的感動,於是就會出現批評馬華文學在台灣的論調:「這類雨林書寫其生活原非台灣的讀者所能想像,而我們的馬華作家卻執意要在台灣寫其熱帶雨林經驗,又反過來責備台灣人對其不夠瞭解,這恐怕就不免有些「目中無人」了!」(註十)。這種論調會產生很悲哀的推論:因為台灣的讀者不會想像(沒有經驗的生活方式),這也難怪台灣的學生不會想像(其他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台灣的作家也不需要創作(看不懂的生活方式)。這種推論顯然承認了台灣學生的想像力出問題的原因是台灣作家,但這是成立的嗎?

另一個可以呼應前一節論述的現象是:「台灣」這個詞所代表的閩南現象,而這些支持台灣=閩南的人從來不會承認自己其實正在實踐福佬沙文主義,不禁令人懷疑解嚴以後的論述只是從大中國主義轉變到大福佬主義而已,客家人與原住民仍然逃離不了弱勢族群的命運,也因此客家文學與原住民文學的討論總是遜於「台語」文學。

註三:這裡使用周慶華在〈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文中的分類,雖然不見得每個被分類者都贊成,收錄自《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台北:生智,1997。

註四:黃得時著 葉石濤譯(1943):《台灣文學史序說》,收錄自《台灣文學集:日文作品選集》,高雄:春暉,1999,頁2。

註五:葉石濤(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2003再版,頁170。

註六:葉石濤(1987):前揭書,頁172。

註七:彭瑞金(1997):《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9再版,頁215。

註八:陳芳明(1999)〈台灣新文學史:第一章 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台北:聯合文學15(10),頁166。

註九:林央敏(2000)〈像一座看前顧後的路觀牌:台灣文學大系總序〉2001.3.20自由時報

註十:陳建忠(2001)〈失鄉的歸鄉人:憑黃錦樹編《一水天涯:馬華當代小說選》兼及其他〉,《四方書網》,http://www.4book.com.tw/Comment/CommentContentIndex.hi?SSN=1010&Page=1

台長: 小元元
人氣(2,118)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c
關於台語是否就是指福佬人
版主可以爬梳一下80末的一些論述(呂興昌有編)

他們的說法是

台語包含了福佬話 客家話 原住民話 
至於北京話 則有待討論

為什麼後來大家都會認為說
台語就是指福佬話呢

他們會用因為福佬人是台灣人口的大多數
世界各國的國語都是以大多數人口的語言作為代表
所以 台語指的就是福佬話(代表)
也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有那麼自然嗎)

一些資訊 希望能供您參考
2009-12-29 01:38:44
版主回應
關於台語的討論
主要是針對身邊將台語簡化等同於閩南話的台灣文學研究者做的抗議(因為我曾被攻擊過)

必須再說明的是
由於這篇論述已經是四年多前的產物
可能有很多說法都已人事全非
放在這個新聞台只是給自己留下回憶

相信經過這些年以後
台灣文學界的研究者對於族群的態度可以更包容
可以用更客觀、嚴謹的態度研究
(雖然有很多人說只要是論述就沒有客觀這種事)
2009-12-30 00:12:30
壯陽藥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12:20:5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