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大巴六九山的利嘉林道,曾經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特色,但卻因為山林濫墾濫伐,以及農民濫用農業,破壞生物棲息地,近幾年,一群愛作夢的人不忍心環境持續惡化,發起到山上種樹運動,春秋大夢一發不可收拾,一連做了六年的利嘉大夢,讓林野重拾原貌,部落老人找回記憶中的天堂,不需外來的顧問公司,居民用力揮灑黃昏創意,社區也意外帶動生態深度旅遊風潮。
帶頭作夢的,是利嘉林道發展協會理事長許瑞明。(本文登於2007.02鄉間小路月刊)
許瑞明以前是開大船的軍人,現在是在山上種樹的男人,不是山地原住民,卻對山林野地熱情滿滿,一頭栽進利嘉林道環境保護與生態旅遊,幫都市人找樂趣,幫原住民找回土地活力,也幫自己找回緊密的父子關係,他用行動告訴眾人,「理想無罪,作夢有理」。
六年前,許瑞明從軍中除役,回到台東市老家,在中央山脈旁過起山明水秀的生活,因為喜歡生態,常往山上跑,後來索性在自家土地經營生態農場,但越投入卻越發現前頭路難行,因為青蛙會跑,鳥會飛,出了他的土地,飛禽鳥獸依舊會遇到生存環境困境。
許瑞明領悟到,光是在自家土地上關心環境還不夠,於是開始拜訪不相往來的鄰居,溝通種樹的重要,慢慢影響其他人,三年前創立利嘉林道發展協會,他用埋鍋造飯的方式,在這一條原住民的伐木古道上,起造綠色新故鄉。
利嘉林道是卑南族大巴六九社的獵場與農墾地,鄰近林道主要聚落為落泰安村與利嘉村,居民戶數不到百戶,卻散居在遼闊山區,六年前許瑞明發起種樹運動時,距離台東市區只有半小時車程的這裡,許多人家沒有家用電話,要聯絡只能用收費昂貴的大哥大,年輕人外流嚴重,沒離開的又面臨就業,以及小孩子就學問題,山居歲月雖然清幽,卻也有著無可奈何的心情。
「知識的落差」許瑞明感嘆的說,都市便利的生活設施,對地居民是一種奢侈的想像,僅僅是一個家用電話的申設,居民都必須爭取再爭取,直到今日,當地還有大半居民,家中是沒有家用電話的。
解決生活的需求,是利嘉林道發展協會成立的重要目的之一,許瑞明希望透過團體的力量,幫居民爭取改善生活,並維護生態,沒料到,從申設家用電話開始,協會的工作越做越多,幫農民賣梅果、解決果蠅問題、搶救八色鳥到最近的農村新風貌規劃社區擂臺賽等等,溫飽有著落,生活改善了,也成就利嘉林道成為東部另一個適合深度旅遊的環境。
在台東市區往山的方向仰望,利嘉林道就在雲霧裊繞的半山腰,距離市區半個小時的車程,卑南山區氣溫陡降,悶熱的平地被拋在腦後,進入林道前的路旁,立著居民的生活公約,「我們都是好孩子…..」,來到森林跟前,期望每個人都卸下心防,重回大地母親的懷抱。
每到午後,雲霧低垂,卑南山區下起陣雨,清澈的溪水順著林道流到半山腰的集水區,成了台東地區終年不缺的民生用水,台東市沒有水庫,就靠著這些天然好水供應,這裡不只天很藍,山很綠,連山泉水都清澈甘甜,隨手拈來的幸福美滋味,久久不散。
利嘉( Ligavon )源自卑南族語,形容「肥沃土地上長出茂盛的芋頭葉」。利嘉林道全長約 三十九公里,協會推動的生態工則在一至十公里間的農墾地進行,許瑞明用「動植物天堂」形容這條綠帶,他說完整林相孕育十多種台灣原生種蛙纇,其中這裡是珍貴的台灣特有種橙腹樹蛙全台數量分佈最多的地區,另外鳥類數量超過五十種、螢火蟲也有二十多種。
青蛙,是許瑞明的最愛,當年為了紀錄林道上的橙腹樹蛙生態,許瑞明常跟友人摸黑上山,一旦發現蛙蹤,可以一整晚抱樹幹不睡覺,玩命瘋樹蛙的結果,許瑞明愛上這裡,收拾行囊住到山上,並在自家農場山壁修築了一間玻璃生態屋,讓遊客可以觀察青蛙的夜間生態。
看見樹蛙,卻沒有更幸福,因為許瑞明發現山上農業過度使用,嚴重破壞林道生態,於是他開始找資料、跟農民溝通,推動多種樹及無農藥活動,起初遇到不少阻力,雖然農民也知道化學藥劑不好,但卻不能不對喜歡外表漂亮水果的消費市場投降,因此他發現,問題不在於勸服,而在於如何讓農民甘心放棄習慣,卻仍保有經濟收入。
「人,總是要先填飽肚子,才能談理想」許瑞明這麼說,體悟到現實,協會運作的原則就是超越現實,讓居民不受現實束縛,於是協會專職與兼差,將近五十位工作人員,一年復一年,用實際的成果說服山上的阿公們,嘗試一件又一件的新鮮事,一次又一次打破慣性,發現黃昏歲月裡的生活樂趣。
協會最經典的成功案例,莫過於農村新風貌規劃社區擂臺賽,這個比賽持續了三年,最早是協會發起,用活動方式協助居民進行土地規劃,讓傳統產業轉型,沒有專業的規劃團隊,沒有政府的補助,沒有任何資源支持,許瑞明仍堅持夢想不能被資源牽著鼻子走,協會與居民互相承諾的是,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協會將貢獻知識與力量協助居民實現夢想。
這股傻勁讓夢越做越大,引起了農委會注意,於去年起開始補助經費,協助得獎的居民圓夢,連隔壁村莊的人都來遞送計畫案參賽,一到春天的尾巴,「相邀來比賽作夢」成了利嘉林道居民的大代誌。
這個社區擂臺賽,概念與社區營造大同小異,但不像西部縣市引進管理顧問公司規劃,所有的計畫案都是在地居民提出,再由協會委派工作人員一對一,、在比賽前與提案人協談,許瑞明說,外來的和尚不一定會念經,世居當地的人們才是最瞭解這塊土地的人。
採訪當天,遇見七十多歲的黃阿公到協會協談,阿公穿著黑皮鞋、西裝褲,簇新的白襯衫上還留有兩道筆直的折痕,慎重的模樣好像要娶媳婦,黝黑而布滿厚繭的大手,比手劃腳談著老家要如何發展,兩眼則不時盯著電腦上的資料,協會工作人員利用無線上網功能,在第一時間連結到協會在山下工作站、網際網路,調集更多資料,與阿公分享。
這一幕,就發生在木造露台上,一旁是蒼翠的卑南山脈,更遠處是小而美的台東市區,剛剛下過大雨的林子裡,不時傳出八色鳥吟唱歌聲,阿公與協會工作人員在一派悠閒的度假氣氛中,討論著家鄉大事,步調是緩慢的,但心情卻是慎重的。
協會就像是催生婆,確保每一位居民心目中的構想能夠成功誕生,原本不會電腦打字的阿公們,經過事前的準備工作後,擂臺賽當天都能上場,利用電腦對著評審簡報計畫案,評審標準不是比哪一個計畫案寫得最漂亮,而是看誰最具備環保意識,最實際可行,許瑞明說「承諾是最重要的事」。
協會承諾協助居民讓夢想成為有經濟收入的事業,但也會監督入選者有無依照承諾執行計畫,例如去年有位入選者承諾不噴灑農業,但卻在面臨蟲害抉擇時,局部噴灑化學藥劑,事後協會發現有蹊蹺,入選者也坦然承認犯規,經協會理監事會議討論後,決定公告會員大會,並取消其資格及相關補助,入選者在社區大會上公開向居民道歉,因為協會的大公無私,贏得居民的信賴,協會推動的綠色家園目標,也在居民共識下逐步成形。
許瑞明指著旁邊一甲多的梅子園,驕傲的分享另一個八色鳥賣梅子的綠色行銷經驗,順著手指的方向望過去,滿園荒野景象,實在讓人無法辨識梅樹與雜樹,也許是看出我眼中的困惑,他笑著說「土地不需要一年到頭都像軍人疊的棉被豆腐般的整齊、乾淨」。
原來這處梅園年年有對八色鳥夫妻來築巢,但是梅價慘跌讓梅園主人一度想砍除梅園改種其他高經濟價值的作物,當主人陷於生計與生態的天人交戰中,協會發動了搶救梅農保護八色鳥棲地活動,農委會並介入協助產業轉型,一年後母鳥在巢中生下鳥寶寶,協會將整年來的生態觀察拍攝成影帶,透過生態紀錄片為這座梅園的梅子背書。
許瑞明說,八色鳥的食物來源主要為蚯蚓,而蚯蚓是對土地生態最敏感的生物,當八色鳥能在此地築巢落腳,證明這塊梅園土地不僅肥沃還無農藥殘留,「八色鳥掛保證」的梅子,在網路銷售一空,每一個訂購有機梅子的顧客,都收到了一片協會記錄的八色鳥生態CD。
八色鳥代言的梅子,去年一斤叫價三十元,今年一斤要四十五元,比起以往一斤只有四元的收入高出許多,協會也協助開發梅醋、梅酒等商品,並邀請民眾上山來DIY,在大家通力合作下,更多的八色鳥進駐林道,成功打造生計與生態雙贏,居民也見識到綠色行銷的好處,搶救八色鳥的經驗也讓協會思考,接下來請出珍貴的橙腹樹蛙來賣橄欖醋,山窗螢來推薦釋迦。
利嘉林道先有生態再有生產的成功經驗,不僅社區居民有收穫,許瑞明也意外的改善與父親的關係,當年因為過度迷戀生態,一度與家人關係緊張,長輩無法理解許瑞明的瘋狂舉動,而許瑞明則有溝通不良的無力感,直到近幾年利嘉林道名號響亮,許爸爸四處遊玩經常聽外地人稱讚利嘉林道,許爸爸發現兒子不是玩玩,而是認真的付出心力,滿意的神情溢於言表。
近年來,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在社區入口綠廊栽植馬兜鈴等蜜源植物,吸引群蝶飛舞,並產卵結蛹,形成「彩蝶籬」奇特景觀,協會在入口處立起原住民圖騰的立牌,沿途還保存原住民文化意象的石頭守護神─帕利系( Palisi )、傳承文化的大巴六九部落神話彩繪、老番社史前文化遺址與小米園區,以及卑南族獵人的休息工寮、達拉飛躍等。
協會也闢建了兩條步道,讓遊客深入林間尋幽探訪,兩條步道分別是賞螢步道與貫穿史前文化遺址的生態步道,均由居民採用自然素材以古老的手工藝架設,前者由竹子高架鋪設於密林之中,後者則以漂流木、樹枝為階梯,在樹幹間修築樹屋,頗受大人小孩歡迎,利嘉林道發展協會在許瑞明帶領下,像藏身在綠林裡的彼得潘,將生態變得有趣,有錢,有看頭。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國內旅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