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3-06 21:48:14| 人氣1,2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氣功呼吸略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氣功呼吸略談

 

 

 

    氣功流派繁多,方法各異。但其中心內容都不外姿式、呼吸和意念三方面。所謂功法不同只是在這三方面各有側重,或其中某些地方不一而已。古人稱一呼一吸為一息。故氣功將呼吸的調整稱作調息。調息是練功的重要內容。真正掌握得比較純熟,達到要求,要下很大功夫。下面僅就臨床上的一些問題,談談個人看法。

 


  ()氣功呼吸的影響


  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內呼吸。所謂外呼吸是指在肺內進行的外界空氣與血液的氣體交換,也稱肺呼吸。所謂內呼吸是血液與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也稱組織呼吸。氣功中的呼吸,主指調整肺呼吸。使之達到均勻,細緩、深長的程度,古人稱之為吐惟細細,納惟綿綿的地步,進而對內呼吸也產生良好影響。


  通過調息,首先是呼吸頻率逐漸減少。由常人的每分鐘1618次可以逐漸減少至6次、5次、4次,個別人可以減少至12次呼吸。由於呼吸緩慢深長,致使膈肌的上下活動幅度明顯加大。練功一段時間後可由常人的23公分增加至610甚或12公分。實驗表明:膈肌下降1公分,其肺活量可以加大近300毫升,可見氣功鍛煉時對肺活量的提高是如何明顯。練功一定時間後肺臟每分鐘通氣量可以減少20—30%,而潮氣量則有明顯增加。有人觀察到可增加78%。練功時肺泡氣二氧化碳成分增高,氧的成分減少。但這並非機體缺氧和二氧化碳儲留,而是氣功的特有作用。此時練功者不但無缺氧之感,反而覺得呼吸通暢,頭腦清晰,全身舒適。通過呼吸調整還可直接作用於植物神經系統。當加強呼氣時付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減低。當加強吸氣時,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通過加強吸氣或加強呼氣的辦法來調節交感神經和付交感神經的活動,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練功時由於深長呼吸的形成,胸腔閘壓加大,回心血量自然增加,從而促進了血液迴圈的加強。又由於橫膈的上下活動幅度明顯加大,也會對肝脾胃腸給予節奏溫和的按柔,改善和加強整個消化道的功能。功後食欲良好,食量大增就是明證。還由於細緩深長的呼吸形式形成,頗有助於練功入靜的獲得和加強。所謂息調則心定即是這一過程的具體體現。

 

看來通過調息不但對呼吸系統產生良好的影響,同時對迴圈消化系統和練功入靜等多方面也有良好的作用。

 


  ()氣功呼吸的種類


  氣功的呼吸方法很多,臨床上常用的有:
  1.自然呼吸法:常人呼吸不外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混合呼吸三種。練功時不改變原來的呼吸形式,不進行呼吸調整,任其自然,就叫自然呼吸法。但練功時間久了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緩慢深長的呼吸。


  2.逆呼吸法:吸氣時腹部內縮,膈肌收縮下降,胸廓擴張;呼氣時腹部外突,膈肌舒張上升,胸廓回縮,如此周而復始。


  3.深呼吸法:常人多為胸腹式混合呼吸。當吸氣時胸廓擴張,腹部鼓起,呼氣時胸廓回縮,腹部內收,在此基礎上再把呼吸引深一些,逐漸達到穩靜深長的要求,即為深呼吸。


  4.腹式呼吸:即吸氣時橫膈收縮下移,腹部明顯隆起,胸廓動度不顯著,當呼氣時腹部回縮,呼吸出入深度自感暢達小腹。


  5.停閉呼吸法:這是內養功獨特的呼吸方法。所謂停閉,是指在吸氣或呼氣將盡之後,不吸也不呼,稍許停頓一會,而後再進行呼氣或吸氣。內養功停閉呼吸法常用者有兩種:吸氣——停閉——呼氣為第一種。吸氣——呼氣——停閉為第二種。


  6.胎息法:古人認為胎兒在母腹中是借助臍帶,胎盤來取母體中的氧氣和養料,以供極體生長發育,實際上是一種內呼吸形式。古人稱作胎息。在練功過程中,通過調息,使呼吸達到細緩深長,只覺呼吸由小腹出入綿綿,鼻息微微,很像在母腹中的呼吸形式,因此稱之為胎息。胎息是鍛煉的結果,也是調息達到高深程度的象徵,沒有一定的功夫,是難以做到恰到好處的。

 

    其他還有鼻吸口呼法,頓挫吸法,吸氣延長法,呼氣延長法,數息法,隨息法等等。因臨床應用不甚廣泛,這裏不作詳細介紹。


  呼吸方法要根據病情、體質、習慣和所練功法的不同,合理的進行選擇。這對保證練功順利進行獲得預期效果具有意義。一般說來,自然呼吸法多適用于初練氣功者,體質潺弱,心肺疾患,尤其是心肺功能不全者必須採取自然呼吸法,以免給心肺增加負擔。逆呼吸法,多用於正常人作為強身保健或體質較好的患者,對神經系統疾病有較好的效果。戶外站功多採用此法,可以較大限度的吸氧排碳,有助於健康。腹式呼吸法和深呼吸法適用於胃腸疾病,高血壓病,肺部疾患恢復階段等,是臨床上最常用的呼吸方法。內養功第一種呼吸法(吸氣——停閉——呼氣)可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具有抑制胃腸蠕動,增高血壓作用。多用於胃腸下垂、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壓等。

 


  ()氣功呼吸的鍛煉


  不論哪種呼吸方法,在鍛煉上都要下很大功夫。自然呼吸、逆呼吸、深呼吸等單一形式者,操練起來雖較容易,要作得純熟自然,必需經過十天二十天或更長一些的時間練習,才能逐步達到要求。在各種呼吸法中內養功的停閉呼吸法比較複雜,現以此為例介紹其掌握方法。


  內養功呼吸法包括腹式呼吸、停閉、舌抵上齶、默念字句等內容。要想較快地全面掌握,首先要練習腹式呼吸。待腹式呼吸形成後再加練停閉。這兩個動作比較熟練了,再加練舌抵上齶。以上三個動作能純熟地配合在一起了,再加練默念字句。停閉時間逐漸延長,默念字數可逐漸增多。如此分段練習,逐一掌握,可免出現顧此失彼而影響練功進程。


  氣功的呼吸多要求悠勻細緩深長。多數功法都需形成腹式呼吸。腹式呼吸的形成要逐漸加深,不能勉強將呼吸拉長。求其深慢,一定要在自然悠暢的基礎上通過意念誘異吸氣不行並稍許用力而逐漸形成。鍛煉中無胸悶氣短,呼吸逐漸加長,此為練之適中。出現憋氣,明顯長短不均,多為呼吸用力或勉強控制所致,必須儘快糾正。呼吸鍛煉要強調吸氣自然,呼氣緩慢。應當特別強調的是停閉呼吸一定要在腹式呼吸形成的基礎上進行,否則易致呼吸不暢,甚或胸悶頭昏。其停閉時間也必須掌握由短逐漸加長,但一般不宜超過10秒鐘,因停閉時間長易致心慌氣短和呼吸不暢。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除個別人以口呼吸或口鼻兼用呼吸外,大多數人均以鼻子呼吸。從生理角度來看,鼻腔可以起到過濾、濕潤和加溫空氣的三大作用,符合人體生理需要。在練功中強調以鼻子呼吸即符合生理需要又可免除呼吸猛促,有助於細緩深長要求的實現。如果用口呼吸,就易使呼吸猛促不均,難以做到細緩深長。另外做功以口呼吸,常可致嘴乾舌燥,影響順利練功。但個別人習慣用口呼吸,練功開始可暫從習慣,以後應當慢慢糾正過來。如果鼻子有病,通氣不暢,可以用口稍加輔助,並應積極治療鼻病,以保證呼吸道的通暢,個別功法要求口吸口呼或口吸鼻呼,從實踐中見不到有什麼優越性,並有一定的不良作用,故以放棄這種呼吸形式為好。


  練功中要求通過調整呼吸達到呼吸的均勻細緩深長。所謂呼吸的均勻是指每個呼吸週期的時間大體相等,呼吸運動規律,並非每個週期的絕對均等。細緩是指呼吸柔細緩慢,出入綿綿,自然悠暢。深長是指氣貫丹田的腹式呼吸和逆呼吸的完全形成。呼吸的細緩深長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練到細緩,才能達到深長。達到了深長,也必然細緩。而均勻的呼吸是要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才能逐步達到。強行控制均勻必然招致胸悶氣短,甚時煩燥不安。故要求練功者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勤學苦練,深入體會,不斷總結經驗,作到由快而慢,由淺入深,由粗至細,逐漸達到呼吸的均勻、細緩、深長。


  正常成人呼吸次數,男人每分鐘16—18次,女同志稍快,可達20次左右。練功時由於要求呼吸深長緩慢,其次數必然逐漸減少。初練者每分鐘可以呼吸10—12次,以後可逐漸減少到68次。練功時間再長一些,每分鐘可達35次呼吸。時間再久,個別人的呼吸次數每分鐘可減至12次呼吸。我們認為,一般練功者每分鐘可以掌握在35次呼吸較為合適。呼吸次數的多少,僅是練功夫深淺的標幟之一。臨床觀察證明,只有呼吸次數減少,呼吸並不自然勻暢,而遠不如呼吸次數不變或微有減少的效果好。故練功者切忌盲自追求呼吸次數的減少或停閉過於延長,否則既違背氣功自然原則,也易招致事與願違的結果。

 

    意和氣是氣功鍛煉的中心,兩者之間存有相輔相成,互有促進的關係。為了調整好呼吸和排除雜念,達到入靜,意氣必須密切配合,古人稱之為心息相依。所謂以意領氣,即是用意念誘導氣的運行。如在練習氣貫丹田時,內氣循任督二脈或全身經脈運行時,也需以意引導,以保證其運行路線的正確和運行速度的適宜。所謂意氣合一,就是以意領氣或以氣領意練的比較純熟而達到意氣合為一體的程度。以意領氣和以氣領意之始,即包含著意氣合一的成分。隨著氣功鍛煉的進展,逐漸達到合一。意氣合一的實現,提示氣功功夫深入了一步,做功者常可嘗到氣功之妙境。在外功鍛煉中也很強調意到氣到,氣到力到,以達到形氣神共練的目的。


  關於氣貫丹田,亦稱氣沉丹田,丹田注氣法等。當吸氣時自感有氣下行至小腹,呼氣時此氣由小腹徐徐吐出,並有下沉之感覺,即稱氣貫丹田。當深吸氣時橫膈下降幅度增大,可以直接壓擠肝脾胃腸等臟器,而產生下行之力。另外通過以意領氣,日久自然意到氣到而呈現氣貫乏感。此力感合而為一,便形成氣貫丹田。氣貫丹田可以行氣下行,能促時腹式呼吸的形成。另外氣貫丹田時,小腹確有吸氣時凸出,呼吸時回縮之動作。因此使意守丹田有揚,而便於思想集中,比起無動之默想要易守的多。氣貫丹田的掌握必須由淺入深,逐漸形成,萬不可勉強用力,迫使吸氣下行,否則欲速則不達,甚至招致胸悶氣短,心慌頭昏等不適症狀的出現。氣貫丹田時要逐漸作到氣息調和均勻,自然悠暢地達到小腹。因此氣貫丹田也是調息功到的指征。氣貫丹田時小腹起落之高低,要完全憑藉呼吸出入自然形成,萬莫和呼吸脫離有意控制和加強小腹的鼓凹。有人錯誤地理解小腹動度越大治療效果越好,這是不符合實際的,莫入此歧途。


  呼吸鍛煉之始,多有不暢之感。這是初學練功者的必經過程。主要表現為呼吸費力,長短不勻,胸悶氣短,氣滯心窩,常常需要深深呼吸幾口氣才覺得舒暢。這是由於初練改變呼吸形式不習慣,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後,才會逐漸順暢、每次練功開始都要誘使全身肌肉最大限度的放鬆,精神安定並可長呼吸數口,達到心平氣和體松,然後進行呼吸調整。練功中呼吸過猛過長,勉強用力,硬性停閉或強行氣貫小腹或意識過分集中呼吸均可造成呼吸不暢。此外腹部脹滿,呼吸道有病,情緒不安,思想散亂等原因也可造成呼吸不暢。練功者要注意減少和避免以上誘因,有助於呼吸的儘快掌握。個別人由於意守呼吸的強度過大,易致呼吸著相(即呼吸出入感覺的很清楚),時間久了意念難於脫離呼吸,甚時形成呼吸紊亂(自覺不會呼吸,胸悶氣短,煩燥不安),應特別警惕。

 

台長: 紅龍
人氣(1,2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運動體育(各種運動、運動情報、球迷會) | 個人分類: 太極養生 |
此分類下一篇:楊式太極拳健身養生練習談--形體篇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