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img.pchome.com.tw/newroot/a/v/avdance/content/20031121/16/4484102.jpg)
文化精神的復歸──評本屆桃李杯創作一等獎劇目《扇骨》《棋魂》
圖為第七界“桃李杯”民族舞一等獎《扇骨》(羅瑩)
日前在蓉城舉辦的中國青少年藝術大賽第七屆“桃李杯”舞蹈比賽徐徐落下了帷幕,現今回味起來仍有些意未猶盡,其中民間舞青年組《扇骨》和古典舞青年組《棋魂》雙雙摘取了各自舞種劇目創作一等獎,而這兩個作品的編導和演員均來自中國舞蹈界的最高學府──北京舞蹈學院。當我從激烈的比賽氛圍中慢慢沉靜下來後,越發感到這類作品的成功是代表著近一時期小型舞蹈創作所關注的題材與文化傾向,至此,我想簡單的對這兩個作品做一點分析。
女子獨舞《扇骨》是根據朝鮮族唱劇為創作原型,編導力求表達東方女子那種堅忍不拔,含而不露的內在氣質,通過把“自擂自唱”的創作素材轉化為舞蹈動機,該舞蹈動作的編排十分講究,哪怕在一個簡單的轉身中都充滿了積極的內力,感覺身體的任何一個方向都有呼吸,而後能向四周擴散。這種“較勁”的體征,就像是拔河比賽中,由於雙方力量的勢均力敵,而使繩子產生的靜止一樣,它雖然靜止不動,但卻負載著能量。朝鮮舞的平穩中是充滿了千變萬化般的玄妙,此動作語態正是朝鮮舞的精髓所在,強調演員“形止神未止”,動作到位後神態的那種繼續延伸感。編導也正是秉承了這一要旨而厚積薄發,把節奏中的長短、頓挫、切分、符點等,通通用肢體語言表達出來了。在該作品中我們看到了既有傳統的韻味又充滿了新的創作理念,所以該作一經推出便顯露出卓爾不群的創作思路而深受觀眾喜歡。舞蹈教育家潘志濤教授看後曾感言:“一開一合之中,盡透世態炎涼。亦張亦弛之外,哪顧南北東西。”他精練地道出了劇中主人公的那種脫俗、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我在與編導張曉梅談最初的創作構思時,她說曾到延邊實地採風對當地人喝酒闊談的場面至今仍記憶猶新,回到北京後對朝鮮族人發的印象始終在她的腦海裏留存。我想曉梅本身是漢族人,而在她眼中所看的正是局外人對這個族群文化強烈地感受與理解,從而把傳統的朝鮮舞素材進行了新的詮釋,生動地刻畫出朝鮮族女子性格堅韌的特點與“剛而不拙,柔而不弱”的舞蹈動態之美。
男子獨舞《棋魂》在我看來本憶比賽諸多古典舞作品中比較成熟和完整的一個,也是許多具有不同欣賞習慣與學術理念的業內人士都較為認同的一部優秀作品。該舞蹈那濃縮的情節變化與細緻的心理描寫,無不襯托出這位下棋的人在順境和逆境中的自控、反抗與掙紮。舞蹈結構層次遞進自然而清晰,很注重情緒的把握與渲揚,把人物的心態外化成暗喻人生這個大棋盤上的舉步維艱和徜徉自若的交織。動作上提煉持棋子時的體態與神情,把劍指立為主題動機進行變化發展,通過舒揚、斷續、閃凝、蓄髮的節奏處理,鮮活地展現了棋盤上地廝殺與棋局外地的衝突與情感撞擊。舞中連續快速風火輪的動作安排,在常規的眼光看來似乎不可能這樣單一的進行處理,可編導過人之處就在於敢常人之所不敢,在前面舒緩的動作鋪墊下突然轉換節奏營造出“蓄之已久,其發必速”的視點,讓人真切感覺到棋勢有種急轉直下的前傾、快速猛烈的指向前方的一組動作設計,頓時給觀眾一種雄風擊面的視覺衝擊。
《棋魂》是以棋盤喻人生的意象,深刻悟出棋中之“道”:棋品如人品,若對手勝,則以柔化之,但要在化的同時,造成克勢。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讓對手入你的勢。這勢要你造,需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即是道,也就是棋運之大不可變,棋運不可悖(命運是無常),但每局的勢要自己造(命運又是可以改變的)。通過“棋道”這樣的語境來鑒識當中的人生哲理與人性光芒,這是以往同類舞蹈作品所不及的。該劇目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下棋者堅韌不拔的品格與遙看天宇、直指蒼穹的風骨,看後感覺人物的形象、性格非常的鮮明、突出。
布萊希特曾說過一句至理名言:“越是司空見慣的東西,人們越是對它缺乏思考。”其實“扇”和“棋”只不過是很普通的日常用品、外部道具的符號載體,而“骨”和“魂”的昇華才能稱得上支撐作品內部的文化精神,刻骨凝魂的藝術才是永恆的藝術!二者的結合是達到了內外相襯的效果,勢必加深舞蹈作品的思想性,讓人看後有種雋永悠長的余味迴盪。由此,我也聯想到近些年來國內的舞壇被現代舞充斥得已無退身之路,不分舞種風格、不計文化屬性一律滿臺瘋跑和滿地打滾的現象。今天這一現象已開始發生轉變,這表明了中國舞蹈編導群體更多地從浮躁的“拿來主義”的沼澤中走出來,重新對本土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從題材的擇取到昭示作品的深度上,都體現出了舞蹈界久違的那種中國文化精神的復歸!我非常高興地看到本屆比賽所樹的這兩個一等獎作品,它對日後舞蹈創作的影響一定會遠遠大於取得獎項本身的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觀看《扇骨》必備的朝鮮文化知識
大家好,最近羅瑩表演的《扇骨》受到很多朋友喜愛, 大家都說扇骨好看,但大家卻不知如何對鮮族舞蹈評頭論足….所以受優民的啓發,就在吃飯桌上馬上寫這篇文章,讓朋友們瞭解鮮族舞。還有,我們韓國人稱爲韓族,和朝鮮族從名稱上是有區別的,所以在此更正….雖然我不是專家,但我可以從本民族的文化上去幫大家理解羅瑩表演的《扇骨》.
第一:先說鮮族舞的開創。肯定的是我們的舞蹈源自史前時代的宗教儀式,哈哈,這和大家認實的古印度舞還真有相同處,所以從舞蹈音樂上都會是年長者的吟唱,內容就是(醫,巫,訴.頌)…..羅瑩表演的《扇骨》是訴。 劍舞,假面舞, 僧舞, 長鼓舞, 扇子舞都是源於宗教儀式。而現代民俗舞蹈的長鼓舞、扇子舞則是在1930-1960年間開創的。此外,還有佛教儀式上的銅鈸舞、法鼓舞、蝴蝶舞等及孔廟祭典、宗廟祭典上的舞蹈。
第二:爲什麽朝鮮族愛跳扇子舞?首先誠認,羅瑩表演的是韓國扇舞,爲什麽呢?因爲只有韓族舞蹈用太極扇,大韓民國國旗是太極旗,這一點很重要。雖然CCTV大賽上扇子有所改動,但還是看出是韓扇。哈哈!我想編導應該是知道的吧。因爲扇子很象松柏,所以扇舞在古代宮廷舞蹈裏表現長壽的喻意,群舞是用扇子表現松柏長壽,和富貴。而扇子獨舞是用來是表現個人的資歷。還有,很多人說《扇骨》表現的是老太太。哈哈,這是不對的。大家觀察《扇骨》的服侍在胸前紮了一大圈很緊的布,大家可以回去看看,這是封建時代對年輕女子的性約束。所以你說羅瑩表現的這個人物有多命苦。當然現代服侍都改革掉了。和中國女人一樣過去的女子也要穿小鞋,所以她的鞋是尖頭的。>
第三:爲什麽朝鮮舞講舞蹈的氣息?這個說起來很長啊!因爲在中國唐宋時朝鮮半島從中國帶來了儒家學派,可以說從服飾到文學都有影響。儒家講怎樣回歸自然,當時朝鮮半島還有人認爲孔子就是仙,所以天人合一是韓國古代時的口號。這時人們發現仙鶴又是長壽的動物,所以韓國最早的舞蹈裏人們開始模仿仙鶴走路,跳躍,和它們的神態,以求同樣長壽和成仙。如果誰會仙鶴的呼吸還有步態那她一定是會健康長壽的,所以當時成了傳統!如今鶴舞成爲朝鮮舞的基本功,如果想學朝鮮舞鶴舞是必學的,所以大家看的朝鮮舞都有很強的氣息,和腳下輕快的步伐,其實《扇骨》大部分動作就源於鶴舞基本功。
第四:太極扇。這是韓國人的魂。韓國自古就有悲壯的歷史,很久以前韓國人是蒙古移民來的,後來戰亂和死亡成了天災,當時中國的《周易》和道教在韓國頗有影響。韓國人堅信,自己的命運和愛情和人生都在太極中。1882年8月,兩位李氏王朝的使臣樸泳孝和金玉筠奉命赴日本談判。當時李氏王朝尚沒有國旗,這兩位使者認爲,作爲一個國家的代表,沒有國旗是不行的,兩人商議,決定用《周易》中內涵豐富、富有深刻哲理的太極圖作爲國旗圖案。於是,他們在去日本的船上繪製了一面太極旗。兩人回國後,將繪製國旗一事向政府作了彙報,受到肯定和讚揚。第二年即1883年,李氏王朝正式頒佈該旗爲李氏王朝的國旗,並沿用至今,由於韓國人堅信,自己的命運和愛情和人生都在太極中。所以太極旗絕不能倒。
那麽何爲“骨“,前面講了,太極扇是韓國人的魂,扇子骨是支撐她了力量,所以韓國人都愛玩扇子,因爲他是民族精神的體現。但韓國在過去出嫁的女人每一個人都有一把美麗扇子,上面繪有詩,雀,山水來喻意健康幸福,但是有太極扇的女人多半是算婆,風水家,媒人,說書人等能說會道的人,她們說了一輩子,但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太極扇中。所以不是很可悲嗎~~她們的苦又向誰訴呢?
哈哈。這回大家對韓國傳統知識有一定的瞭解了吧。其實要講的很多,但是沒有時間了,以後有機會再講
對了~~韓國傳統音樂因爲沒“4“這個音,所以大家聽到的音樂風格就這樣子了。好了。謝謝
崔金花(優民助理)6月24日
摘自《舞蹈信息》 2003年9月15日 第18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