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1-11 13:27:51| 人氣2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關於《踏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這首《竹枝詞》流傳大約有1000多年了,但它還沒有詩中描寫的舞蹈流傳得久。

這舞蹈叫《踏歌》。青海的孫家寨曾出土過一只彩繪陶盆,上面就有關於《踏歌》的圖畫記載──這只陶盆,作於新石器時代。不過,《踏歌》最盛行的年代還是唐代,大唐盛世,歌舞昇平,唐詩中不少作品都記載了這樣的場面。還有一首詩我們非常熟悉──《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袂踏歌此去,吹香逐人」(光羲《薇》), 說的也是《踏歌》。這些詩不僅記載了《踏歌》,也體現了中國古典的舞蹈觀──“為生活而舞”;這與西方截然不同,西方的芭蕾是“為藝術而舞”。

  踏歌最重要的特點是踏地為節,聯袂而舞,邊舞邊歌。

古典舞《踏歌》動作之優美、氣韻之空濛、曲調之悅耳無不技驚四座,金獎之一席當之無愧。
作曲和編導均為古稀之年的孫穎老人,言及《踏歌》,他只說快心事,不提眾多憂。天知道那絕美的舞蹈經歷了多少艱難,老人拋下在美國的家業,只身回國,在得不到官方點滴幫助的情況下,作曲、錄樂、編舞、排練,硬生生將這以元代踏歌為元素改編的舞蹈,在舞蹈學院學生的排練課上完成了,一經演出,四方皆擊掌叫好。他的小助手,是舞蹈學院年輕的小男生老師,說起盛名前的眾多艱難來泫泣欲淚,而孫穎,卻始終閉口不語微微笑意。再多的苦難,都隨水湯湯流去,沉沉欲底,表面是怎麼都波瀾不驚的平靜。
  傳統的情懷,從來如此。


附:
《踏歌》是南北朝的一種邊歌邊舞的藝術形式,多在宮廷上演,表現了女性的柔美與嫵媚。欣賞它要從時代背景開始了解:古時候,常有許多貧家的美麗少女被選入皇宮,豪門作舞姬,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中遭人輕踐,命運十分悲慘,而唯一改變地位的機會就是得到君王與主子的寵愛。天真美貌的少女們帶著對愛情的美麗嚮往與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翩翩起舞,在金碧輝煌的宮殿與美麗服飾的映襯下顯得無比嬌美。但她們怎知悲苦的命運絲毫不會因她們的渴望與祈禱而改變。”人問緣何聚散,人問何由悲歡,但願與君長相守,莫作曇花一現……”






史稱,早在十二世紀就有一種稱為踏歌的舞蹈,可見歌與舞蹈密切相聯。


台長: 舞影
人氣(20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舞蹈資料 |
此分類下一篇:[ZT] 中國古代舞蹈
此分類上一篇:舞蹈的美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