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1-19 23:58:17| 人氣2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ZT] 中國古代舞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時期的中國舞蹈,統稱爲中國古代舞蹈。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它經歷了若干階段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獨特形態和神韻的東方舞蹈藝術。
一、中國原始舞蹈
其主要形式是有關狩獵、勞動的舞蹈。在內蒙古陰山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岩畫上,刻畫著狩獵舞的形象。人扮成飛鳥、山羊、狐狸等動物。有的頭飾鹿角、羽毛,有的帶尾飾。這種舞蹈的産生,與狩獵密切相關。
由於原始社會的人們對大自然現象的理解不足,産生了畏懼感,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圖騰崇拜。把動物、植物或自然物作爲圈騰,認爲圖騰能爲人賜福或降災,把圖騰奉爲祖先和保護神。從出土文物和古代岩畫上見到的人面蛇身、鳥身人面、人面獸身的形象,就是氏族圖騰的形象。傳說中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是以”龍”爲圖騰的華夏族先祖。伏羲氏舞名《鳳來》,唱《網罟》之歌;女媧舞名《充樂》,是頌揚伏羲氏發明網罟,教民捕捉鳥獸和女媧制定婚配、教民嫁娶的業績的。傳說中牛首人身的炎帝,是以”羊”爲圖騰的羌族的先祖,炎帝的樂舞《扶犁》,唱《豐年》之歌,是歌頌炎帝教民播種五穀,發明農業的功績,尊稱他爲神農氏。陰康氏舞名《大舞》,教民體育鍛煉,以抗陰濕之病。葛天氏舞名《廣樂》,三人操牛尾而歌八闕(段),祈求五穀豐登,鳥獸繁殖。黃帝以”雲”爲圖騰,《雲門》是黃帝氏族的圖騰舞蹈;”鳳鳥天翟”舞是帝嚳時的圖騰舞;”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是帝堯時各氏族的圖騰樂舞。這些遠古氏族的樂舞,充滿著青春與力量的鬥爭生活,也反映了原始宗教的祈求幻想和巫術禮儀。
二、集古舞之大成的周代禮樂
自夏禹傳子於啓進入了奴隸社會。經過夏、商兩朝(西元前21~前11世紀)到西周建國,奴隸制達到鼎盛時期,周代的統治階級已經充分地認識到樂舞用於政治的社會作用,而制定出禮樂制度。爲了貫徹這種禮樂制度的實施,周王室整理了前代遺存的樂舞,包括黃帝的樂舞《雲門》、唐堯的樂舞《大咸》、虞舜的樂舞《大韶》、夏禹的樂舞《大夏》、商湯的樂舞《大濩》及周武王的樂舞《大武》,總稱爲六代舞,用於祭祀。並設立了龐大的樂舞機構”大司樂”,貴族子弟要受嚴格的六藝(禮、 樂、 射、禦、書、數)教育。13歲入學,循序漸進,先學習音樂、朗誦詩和小舞。15歲開始學習射箭、駕車和舞《象》(《象》傳說是一種武舞,也有人認爲是一種魚蝦等圖騰的舞蹈)。20歲時學習各種儀禮和大舞。
在舉行大祭時,由大司樂率領著貴族子弟跳六代舞。不同的場合演奏不同的樂舞,勝利凱旋時奏《凱樂》;燕享賓客,表演《四裔樂》、《散樂》;舉行射儀時跳《弓矢舞》。在所有的祭儀場合中,一方面強調受命於天的神聖性,另一方面強調等級區分的尊嚴。西周的禮樂制度是奴隸社會政治文明的重大創造,集周以前古代舞蹈之大成。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日漸衰落,諸侯爭作霸主,禮樂制度已無法維護,奴隸社會的歷史大廈已面臨土崩瓦解之勢。
三、巫舞及民俗祭祀舞蹈
在原始社會由於人們崇拜圖騰和迷信神鬼,逐漸産生了溝通人神之間的”巫”。由”巫”掌管祭祀占卜,求神福佐或祓除不祥。”巫”原是由氏族領袖兼任的。傳說中的夏禹不僅是治水的英雄,又是一個大巫。他在治水中兩腿受病,走路邁不開步,只能碎步向前挪移,這種步法稱爲”禹步”,成了後世巫覡效法的舞步,又稱”巫步”。晉代葛洪《抱樸子》記載了兩種”禹步”的跳法。商代開國的成湯也是一位大巫,商代初年大旱不雨,成湯以自身爲犧牲,禱雨于桑林,降下了大雨。這種禱雨祭,在春秋戰國時代還有遺留。漢代春旱求雨,暴巫祭共工,小兒舞8丈青龍。夏旱求雨,祭蚩尤,壯者舞7丈赤龍。秋旱求雨,暴巫祭少昊,鰥者舞9丈白龍。冬旱求雪,祭玄冥神。舞6丈黑龍。天澇淫雨不止,伐鼓而攻之以止雨。現在龍舞已變成民間歡慶節日的舞蹈。
源於巫術的蠟祭,傳說開始于伊耆氏時代,是一種在年終舉行的祈祝豐收、酬謝神祇的祭典。蠟祭的神有8位:①先嗇(神農氏);②司嗇(後稷);③農(農夫神);④郵、表、畷(茅棚、地頭、井神);⑤貓、虎(貓、虎神);⑥坊(堤神);⑦水庸(河道神);⑧百種(百穀神),蠟祭時穿著黃衣黃冠的巫唱祭歌,樂隊吹《幽頌》,打土鼓,跳《兵舞》。舉行蠟祭的這一天,成爲農民休息娛樂的日子。蠟祭中的貓神、虎神都以神屍的具體形象出現,在楚國祭神歌舞《九歌》中神的形象是由巫覡扮演的。從《九歌》的詩篇可以看出這個大型巫舞表演情況:祭壇上佈置著瓊花芳草,桂酒椒漿;主祭者身佩美玉,手持長劍;樂隊五音合奏,拊鼓安歌;”神靈”穿著彩衣翩翩起舞。
漢代初年巫風仍很盛,漢高祖常以巫祭祠天地山川。晉代著名的巫女有章丹、陳珠等。傳說他們姿容秀麗,善於輕步回舞,靈談鬼笑,又會拔刀破舌、隱形匿影。《古今樂錄》記《神弦歌》11首,是巫的降神樂歌。
巫舞流傳在廣大的地域。漢高祖祭祠天地山川就用了北方的秦巫、晉巫和南方的荊巫、漢巫等。巫教的流傳在很大程度上是運用歌舞娛人,利用巫女的美色,用雜技、幻術、戲曲、繪畫種種藝術手段,爲人佑福、驅邪、醫病,有眩人耳目的色彩。”巫”、”舞”同音,”巫,以舞降神者也”。至今殘存在各地各民族的巫師,如:漢族的神巫、神婆,羌族的端公,滿族的薩滿,壯族的師公,納西族的東巴,景頗族的董薩,藏族的羌姆,蒙古族的查瑪,雖然所降的神靈不同,風俗各異,但活動都不外乎祈福禳災、降神驅鬼,與原始巫教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漢高祖曾令天下立靈星祠,祭祀靈星成爲全國性祭祀活動。靈星是天田星,主穀。祭祀時跳靈星舞。舞者爲童男16人,舞蹈動作是教民種田的勞動過程:除草、耕種、耘田、驅雀、舂簸等。靈星舞一直流傳到明代,朱載堉的《樂律全書》中尚存”靈星小舞譜”。
四、俗樂舞興盛的兩漢時代
秦漢時代民間俗舞有顯著的發展。秦代已有了樂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宮”作角抵俳優之觀”。漢代初年,高祖劉邦喜好民間的楚聲、楚舞,並把俗樂舞用於宮廷祭祀。漢武帝擴大了”樂府”機構,任命李延年爲協律督尉,大力採集民間樂舞,記錄了吳、楚、燕、代、齊、鄭各地歌詩 314篇,樂府中的樂工舞人有800餘名。爲了政治上的需要,還演出大角抵招待外國賓客。角抵年年增變,內容日趨豐富,因而又稱爲百戲。
百戲中包括的專案有:
①雜技──尋橦、跳丸、走索、沖狹等。
②幻術──吞刀、吐火、易牛馬頭等。
③武打──棍舞、劍舞、刀舞、對打等。
④假形舞蹈──鳳舞、魚舞、龍舞等。
⑤舞蹈──巾舞、鞞舞、鐸舞、鞉舞、長袖舞、盤鼓舞、《巴渝舞》、建鼓舞、雙人對舞。
⑥歌舞戲──東海黃公,總會仙倡。
由此可知舞蹈在百戲中的比重是很大的。
漢代樂舞是一個廣收並蓄,融合衆技的時代,舞蹈受雜技、幻術、角抵、俳優的影響向高難度發展,豐富了傳情達意的手段,擴大了舞蹈的表現能力,從《盤鼓舞》這一節目體現出來。它既有”羅衣從風,長袖交橫”,飄逸美妙的舞姿,又有”浮騰累跪,跗蹋摩跌”高超複雜的技巧。《盤鼓舞》不僅注重舞蹈形式的提高,而且講求以外在的舞容表現內在的詩意,對舞蹈的意境有所追求。融合衆技的另一成果,是歌舞戲的出現。《東海黃公》中有人物,有假形;巫師黃公厭服白虎,表演人與獸鬥是角抵戲的典型套路。黃公的法術不靈,終爲白虎所殺,富於諷刺喜劇色彩。另一出《總會仙倡》有虎、豹假形,有神人、仙女,是圖騰舞蹈和巫舞的進一步發展。
兩漢時代由於封建制度趨於鞏固,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有了提高,各地樂舞有了相應發展。各地著名的歌舞有:《東歌》、《東舞》、《趙謳》、《趙舞》、《荊豔》、《楚舞》、《吳歈》、《越吟》、《鄭聲》、《鄭舞》。
五、各民族樂舞文化的交流
中華民族古老的樂舞文化,是在各族樂舞文化不斷地交流融合中形成的。這種交流,夏代已有了,《竹書紀年》載:”少康即位,方夷來賓,獻其樂舞”。”後發即位,元年,再保庸會于上池,諸夷入舞”。周代的六代舞也是各族樂舞的集中和交流。西域樂舞的傳入,約在秦漢之際,漢初宮中已有《于闐樂》。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傳入《摩訶兜勒》之曲,協律都尉李延年因胡樂更造新聲二十八解,在接受外來樂舞影響下,加以創造發展。班固《東都賦》描寫了漢代四夷樂舞齊集洛陽表演的盛況,有東夷的《矛舞》,西南夷的《羽舞》,西夷的《戟舞》和北夷的《幹舞》。東漢靈帝好胡樂胡舞,京都貴戚皆相效尤。在漢畫像石上有胡人表演雜技、幻術和鼓舞的形象。漢代的《盤鼓舞》,把中原的優美典雅和西域的熱烈奔放相交融,形成了漢代舞蹈審美的特徵。這個舞蹈在六朝時期就已湮沒無聞,直到近年才發現在安徽、陝西的民間尚有流傳。
中原和西域樂舞交流的另一成果,産生于北朝的征戰時代。西晉喪亂,關中人士紛紛避難涼州,帶去了漢魏傳統樂舞。氐族呂光和匈奴族沮渠蒙遜把平西域獲得的《龜茲樂》與傳于涼州的中原舊樂相合,産生了新型樂舞《西涼樂》,甘肅敦煌是西涼國都,敦煌石窟壁畫記錄了《西涼樂舞》的韻律神采。
自南北朝以來北方最重胡舞,隋大業年間的九部伎中,西域樂部佔有6部,至唐貞觀十六年(642)十部伎中又增《高昌樂》。盛唐健舞《胡騰舞》和來自康居的《胡旋舞》更是風靡一時。出自中亞石國的《柘枝舞》,流傳到宋還盛行不衰。宋代的《柘枝舞》與中原的大麯歌舞形式相融合,改變了胡舞的原貌,發展成一種新的民族舞蹈形式。《柘枝舞》可算是繼漢代《盤鼓舞》、北朝《西涼樂》之後又一中西樂舞結合的典型産兒,豐富了中國傳統舞蹈的寶庫。
六、鼎盛發展的唐代燕樂
自周代開始,宮廷設立專門的樂舞機構,集中和培養專業樂舞人員,重視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影響。
至唐代,樂舞機構有太常寺、教坊、梨園、宜春院等,集中了大量技藝高超的樂舞伎人,重視舞蹈技巧的培養和訓練。唐代繼承了隋朝大一統的成果,既有南朝的清商樂舞,又有北朝的西涼、龜茲、高麗、天竺、康國、安國、疏勒等東、西方樂舞,特別是接受了西域各族樂舞的影響,舊樂新聲,漢胡交融,促進了唐代樂舞的發展。
從九部伎、十部伎發展到坐部伎、立部伎,以規模宏大的三大舞──《破陣樂》、《慶善樂》、《上元樂》爲代表,有的氣勢雄偉,有的安徐嫻雅,有的充滿幻想色彩。三大舞可算唐代史詩型舞蹈的創造。真正代表唐代舞蹈藝術風格的,是小型娛樂性舞蹈健舞和軟舞。健舞中以《劍器》、《柘枝》、《胡旋》、《胡騰》爲代表。軟舞中以《綠腰》、《涼州》、《春鶯囀》、《烏夜啼》爲代表。代表唐代樂舞藝術高峰的是歌舞大麯。唐代大麯是集縱向的繼承和橫向的借鑒二者之大成。漢代大麯在結構上有”豔”(引子)、”解”(樂段)、”趨”、”亂”(結束部分)等部分。大麯形式在唐代受了西域樂舞的影響,變得更加豐富完美,在結構上有”散序”(慢板不舞)、”中序”(有拍起舞、包含”排遍”若干段)、”入破”(繁弦急節的高潮;包括”虛催”、”實催”、”袞遍”)、”歇拍”(結束前的緩板)、”煞”(急促的結束樂段)等,形成完整的表演藝術形態。《教坊記》記載,唐代有46種大麯,其節奏複雜、曲調豐富,結構嚴密,具有大型歌舞的高級形式。
大麯中有一部分名爲”法曲”,富於《清商樂》的優雅情調。法曲中的《霓裳羽衣》被譽爲唐代舞蹈之冠。

台長: 舞影
人氣(2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舞蹈資料 |
此分類下一篇:以情動情,舞在其中
此分類上一篇:關於《踏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