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img.pchome.com.tw/newroot/a/v/avdance/content/20030108/17/2039566.jpg)
巴黎新歌劇院的正面牆壁上,有一座著名的浮雕──“舞蹈”。浮雕中央是持小鼓的裸體男少年,他雙臂高揚,身軀向上騰起,熱烈而奔放。一群裸體少女,圍繞著男少年手拉著手跳舞,青春洋溢,生氣勃勃,自然無羈,快樂酣暢,充滿著舞蹈的動感美和人性解放的浪漫氣息。這就是雕塑大師凱爾波讚頌舞蹈的藝術傑作。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這是詩人杜甫贊美舞蹈藝術的著名詩章。據傳唐代大書法家張旭、懷素在觀察公孫大娘的“劍器舞”之後,受到啟發,草書大進。
舞蹈是以人的形體動作為物質手段,通過形體的有韻律的活動,抒發人的內心情感。《詩經‧大序》說:“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舞蹈是“以手勢說話的藝術”。這些都說明舞蹈藝術的形象塑造、思想情感的表達等都是通過人的形體動作來體現的。因此,舞蹈的形體動作美是舞蹈藝術美的主體。舞蹈的形體動作美有如下特點:
人體美
人們常用繪畫來表現人體美。其實,不論什麼舞蹈,我們首先欣賞到的便是舞蹈演員那勻稱健美的形體。如男舞蹈演員常裸露出勻稱健美的臂、胸、腿、腹。女舞蹈演員常以各種方式展現出女性優美迷人的曲線美。同時,舞蹈的服裝是最講究的,它五彩繽紛、千變萬化、雲裳花容、目不暇接。服裝美一方面反映了風俗美、時代美;另一方面它也裝飾了人體美,是人體美的發展和延伸。
程式美
舞蹈的形體動作之所以美,除了形體本身要美外,形體的動作也要美,要程式化、規範化。舞蹈動作是現實生活中提煉概括出來的。或是人的各種動作的藝術再現,或是從自然界的其他運動物體的動態中受到啟示,而創造出來的表現人的藝術動作。如“金雞獨立”、“雄鷹展翅’等。從生活中提煉、概括、創造是舞蹈動作規範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在演變發展過程中,把各種動作組成不同的舞蹈語匯。不同的舞蹈語匯有不同的形式規格,而且每個基本動作都有特定的名稱,如中國民族舞有“探海”、“臥魚”等,芭蕾舞有“阿拉貝斯”(迎風展翅)、“弗邦得”(單腿旋轉)等等。不同的舞蹈語匯,能表現不同的內容,而且能形成不同的舞蹈風格。如果沒有程式化,舞蹈動作是粗糙的、零散的,不成系統,那麼其表現力就不強。舞蹈的程式美是其形式美的基礎。比如富有特色的京劇舞蹈,便是在手、眼、身、法、步等程式的基礎上發展創造出來的。
韻律美
動律美是指舞蹈動作必須在一個統一的基礎上連貫地、流暢地、有變化、有節奏地發展。如果沒有一種美的動律感作為內在聯繫,舞蹈就會成為一些程式化的形體動作的堆砌和拼湊,不會使人產生什麼美感。有人說舞蹈在動律美上與音樂有同樣高的要求,這是指節奏。舞蹈與音樂的內在聯繫即是節奏和旋律。節奏美是動律美的基礎。舞蹈藝術從它一產生(原始舞蹈)就帶有強烈的節奏特點。不論哪個民族的原始舞蹈,它們的樂器都是敲擊節奏的各種打擊樂。舞蹈節奏要求鮮明、嚴整、流暢,表現著各種氣氛和情緒。這種節奏才能給人以美感。除了節奏外,舞蹈的形體動作還要求在節奏的撐持下,跳得富有彈性、韻味,在力度、速度的控制上講究分寸變化,這就是韻律美。講究節奏美和韻律美的舞蹈才是真正的舞蹈藝術。
型美
舞蹈的每一個瞬間都有一個相對靜止的完美的造型,這造型具有雕塑美的性質。別林斯基就說過,舞蹈好比是從臺座上走下來的活的雕像。我國著名畫家葉淺予的舞蹈速寫,就是善於捕捉舞蹈中的最有特點、最美的瞬間造型,用栩栩如生的線條把它表現出來。舞蹈的造型美,需要舞蹈家對每一個形體動作,進行精心的構思和設計,創造出最恰當、最生動、最優美的造型。
技巧美
技巧是指舞蹈演員完成那些類似雜技的高難度舞蹈動作的能力。技巧可以使舞蹈動作的審美意義不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得到提高和豐富。觀眾往往非常欣賞舞蹈演員的高難度動作,如飛快的旋轉、托舉、倒紫金冠等。如漢代的《盤鼓舞》難度就很高,是雜技與舞蹈的巧妙結合。張衡在《舞賦》中描述道,“歷七盤而縱躡”、“盤鼓煥以驕羅”、“據似飛燕,袖如回雪”。演員既要在盤鼓上騰踏縱跌,發出有節奏的鼓聲,還要完成高難度的動作,亮出輕盈敏捷的舞姿,運用對身體的高度的控制能力,表演出難得的力度美和柔度美來。
情緒美
舞蹈和音樂一樣都是擅長於表現情感的藝術。舞蹈的形體動作美之所以能夠生動起來,是因為它同時也飽含著激情、深情等豐富細膩的情感。舞蹈所飽含的情感比一般生活的情感更集中、更純粹、更強烈、更典型,因而就更具有藝術性,就更美。如自然生活中的死是悲悽可怕的,但芭蕾舞《天鵝之死狽u給人以美的享受,因舞蹈在表現死的悲哀的同時,又以藝術的形式表現了一種聖潔、哀怒、善良和渴求的情緒美。
交響化的美
舞蹈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形式。在兩人以上的舞蹈,特別是群舞中,每個演員的舞蹈形體動作的互相呼應、協調和對比、統一,使得舞蹈形體動作美更加豐富、更有魅力。人們把交響樂的多聲部的藝術思維運用到舞蹈動作的組合上來,於是產生了舞蹈形式的交響化。這把舞蹈形體動作的組合美提到了新的高度,豐富了舞蹈藝術的表現力。舞蹈動作的交響化在舞劇中表現得最為突出。比如《天鵝湖》的“天鵝舞”把獨舞、雙人舞、四人舞和群舞的多層次結構組織得和諧美妙、錯落有致、美不勝收。
以上是就舞蹈的形體動作美所作的分析。舞蹈形象的形成不僅需要形體動作,而且還需要其他多種因素,如音樂、道具、服裝、美術、燈光等,其中音樂是舞蹈的靈魂。
音樂在舞蹈中的作用,僅次於舞蹈本身。音樂可以離開舞蹈,而舞蹈卻離不開音樂。古代樂論指出:“舞者,樂之容也。”舞蹈音樂的作用並不是一般地配合舞蹈的形體動作。前蘇聯舞劇編導紮哈洛夫說:“音樂包含了並決定著舞蹈的結構、特質和氣質。”音樂好,可以使舞蹈形象更生動、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有許多舞蹈是先有音樂後再編舞的,如《天鵝湖》、《天鵝之死》、《彼得羅什卡》、《羅密歐與朱麗葉》等,都是非常成功的舞蹈作品。也有的是先寫出舞蹈的文學臺本,然後向作曲家介紹創作意圖,甚至對音樂提出長短、強弱、風格、情緒上的具體要求。但是,舞蹈在編排時,有不少動作設計、組合和結構上的考慮仍然要受到音樂的影響,從音樂中得到啟示。
舞蹈與服裝、美術、燈光的關係也非常密切。服裝主要用來裝飾人體美。但它在舞蹈動作的帶動下,在燈光的照射下,本身具有一定獨立的審美意義。舞蹈的舞臺布景和畫面非常講究詩的意境,以及與燈光交織的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