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鐵紅
蒙古族舞蹈藝術是我國少數民族舞蹈藝術之中的一束奇葩。蒙古族舞蹈《奔騰》通過體現他們須臾不能離開的馬的“靈魂”搏擊,揭示了他們那種永不言敗的精神。不僅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也是一部訓練男性群舞的好教材。
一、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價值
有人把蒙古族傳統舞蹈語彙的分類歸納為三種:其一是以男、女性別的不同來劃分舞蹈語彙的不同;其二是身體的部位不同來劃分舞蹈語彙的不同;其三是展示不同情境和情思來劃分舞蹈語彙的不同。按第一種分類方法,舞蹈《奔騰》是一部典型的男性群舞,其中的舞蹈語彙自然都是典型的蒙古族男性舞蹈語彙。
舞蹈通過領舞、群舞之間相互襯托,交相輝映,在急與緩、動與靜的舞蹈佈局中,展示了蒙古族男性豐富多彩的馬背上的舞蹈語彙。其中既有身體不同部位外顯的動態美,也有不同情境和情思內斂的韌性美。並通過這種展示,烘托出蒙古族男性特有的豪放、尚武、一馬當先的豪邁氣概,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凸顯出蒙古族男性特有的那種陽剛氣質。
為達到這樣一個目的,舞蹈編導者已經對蒙古族傳統舞蹈特有語彙進行了大量的篩選和提煉,並且在使用這些舞蹈語彙時,準確地把握住男性舞蹈中的那種外顯和內斂尺度,使這部作品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同樣,在教學中,首要任務是使每一個同學都清楚:舞蹈表現的過程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這不僅要細緻入微到每一個動作準確、到位,而且要做到每一舉手、投足,都要體現出蒙古族男性那種偉岸、剽悍的神韻。
如:在舞蹈作品《奔騰》中,同樣是騎馬的藝術語言,但在舞蹈中既有氣壯山河、駿馬狂奔、疾馳如風的舞姿,也有信馬由韁、鬆弛舒緩的舞步。前者追求腿腳動力迅速有力,目光炯炯,體態微伏,激情外顯;後者則要體現昂首挺胸,體態挺拔,激情內斂。兩者的表現要根據作品內容的需要交替展現,這樣才能在舞蹈作品《奔騰》中體現出蒙古舞中的那種“男人更像男人”的藝術形象。
當然,古往今來,成功的作品浩瀚如海,不可能所有的成功作品都能進入教材;但作為教師應該選擇最具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進行解析,而這方面恰恰是我們在民族舞蹈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所以這種素質教育在今天就顯得尤其重要。
二、舞蹈《奔騰》作為教材,不斷提升學生掌握民族舞風格的能力
民族舞蹈最重要的標誌是民族風格。濃郁的民族風格會給作品帶來絢麗的色彩和強烈的地域感,這一點一直是民族舞蹈的精華所在。可以說沒有民族風格的舞蹈便不能稱為民族舞蹈。
舞蹈《奔騰》在凸顯民族風格的做法上,同樣為我們作出了典範。
應該承認:近些年來中國民族舞蹈轉變之風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表現,就是民族舞蹈創作,已經把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其他類的象徵性形象的塑造過程當做一種新的時尚。表現在舞蹈語彙的領域裏,必須要超越簡單的舞蹈動作的模仿或是風格性的展示,使舞蹈作品在人們的心裏產生出真實的心靈呼喚。這就是當代中國舞蹈創作的重要趨勢。
蒙古族男性舞蹈藝術語言主要是手、腕、臂、肩兼用,與一般舞蹈不同的是:就是在手、腕、臂、肩的兼用過程中,以胯為軸的上身左右擺動,始終保持動感,加上每個部位既有鬆弛,又有張力;並且在鬆弛和張力之間是以內斂、外顯的方式交替出現的。這就是蒙古族手、腕、臂、肩舞蹈藝術語言中特有的韻律和韌性。
原生態的民族舞蹈大都是從體態模擬生活開始,逐漸昇華到審美的舞蹈藝術,最後沉澱為相對穩定的舞蹈藝術語言。在蒙古舞蹈中騎馬的動作,也是經歷了這樣一個積累和沉澱的過程,所以它最能體現蒙古民族的風格。
在舞蹈作品《奔騰》中,馬躍教授充分調動了蒙古舞蹈中傳統騎馬的各種動作,除了大量地使用蒙古族傳統舞蹈中馬步動作之外,還根據內容的需要,在傳統的基礎上融會了許多其他的傳統舞蹈動作,如:蒙古族固有的摔跤角力、射箭、投擲和騰空大跳等,使整個舞蹈在進行中不斷地進發出無限的生命活力。
就風格特點上來說,風格和特點並不是永遠一成不變的。隨著人們審美心理的變化,已經早已不適應時代需要的形式,勢必有一天被淘汰;隨之而來的必將是一種新藝術形式的誕生。這也和繼承發展一樣,繼承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要不斷出新,而不是簡單的輪回,再現。
三、舞蹈《奔騰》作為教材,不斷提高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
人們在藝術學分類中把舞蹈和音樂統稱為“表情藝術”。舞蹈與音樂的不同在於舞蹈是可視性的表演藝術,其藝術語言主要是靠表演者的人體藝術語言來傳情達意。即使在原生態的民族舞蹈藝術裏,我們從中也不難看出:作為一個民族初級藝術來說,它和生命與呼吸兩者的關係一樣,生命如果離開了呼吸就不會存活。舞蹈藝術應該是生命本能的表達,是一種心靈震撼的自然宣洩。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於舞蹈者能夠通過舞蹈藝術語言,把這種生命本能的表達真實地宣洩出來。作為一名舞蹈演員最閃亮的瞬間應該在舞臺上,因此,對於一個學習舞蹈的學生,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對於他們在舞臺上最閃亮的那一瞬間的訓練十分重要。在這一方面蒙古族舞蹈《奔騰》,從內容到形式都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發揮空間。
舞蹈《奔騰》有三個組成部分,前後兩部分激越、高昂,中間部分舒展、奔放。三個部分有強烈的節奏和情緒的對比,要求表演者不僅要有嫺熟的技巧,而且要求表演者在技巧中投入全部的感情。這樣才能在表演的過程中,達到演員與觀眾之間的心靈互動,才能產生心理共鳴,才能使每一個演員在表演過程中自覺做到由形似到神似,在再現生活的過程中表現生活。所以,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能夠擺脫舞蹈中高難技巧的束縛,全神貫注地投入舞蹈作品的意境之中,是一個舞蹈演員走向成功必須具備的功力。而這種功力絕不會在一般的舞蹈教學訓練中全部得到解決,必須以一個成功的舞蹈作品作為教材,通過這具有範本式的訓練,可以使學生得到最直接、最實質、最全面、最充實的表演體驗。
如《奔騰》前後兩個部分雖然同屬節奏性強、激烈性的場面,但在表現上卻有很大不同,前一部分要求演給人一種遇變不驚、臨危不懼的藝術感受;而後一部分則要求演員在表演上創造出一種威武不折、充滿自信的氣質。從而在人與馬和諧的關係中,揭示出蒙古族對生命的感悟。這才會讓人在欣賞這部作品時,感到賞心悅目,回味無窮。
一個成功的民族舞蹈作品,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民族舞教案,如果這個教案實施得當,完全可以收到提升學生理解作品、掌握民族風格、增強表現能力等一舉多得的效果。當然,值得作為教案的作品絕不止是一個《奔騰》。相信會有更多好作品逐漸被列入舞蹈教學的教材,因為培養舞蹈演員最終的目的是使他們能“演”、會“演”。這也是我這篇短文的用意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貼自:網路搜索
榮獲獎項:1984年榮獲北京市舞蹈比賽創作、表演一等獎,1986年榮獲全國第二屆舞蹈比賽編導一等獎和集體舞表演一等獎,1989年榮獲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國際藝術節金獎;1994年榮獲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評比經典作品。
作品通過塑造蒙古族青年牧民的群體形象,映射出80年代改革開放後,人民群眾隨著時代變革所呈現出的積極樂觀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作品以“萬馬奔騰”之意象來象徵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浮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氣象。舞蹈不僅體現了蒙古族人民勇往直前的民族個性,從普遍的意義來講它更代表了新時期整個中華民族昂揚奮發的生命狀態。有評論家認為該作品是一個集時代精神、民族審美和非凡氣勢的意蘊深遠的優秀作品。
“藝術是人的精神的表現形式”。一個時期的舞蹈作品與這個時期的歷史社會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從歷史的角度來看,80年代初期至中期是我國舞蹈藝術發展的繁榮時期,這期間許多的編導把目光投向了反映少數民族現實題材的舞蹈作品,其中不乏一些經典之作。《奔騰》從生活中普通青年牧民的現實情感出發,以揭示時代變革帶來的人的精神風貌和心態的巨大變化為創作主旨,在深化了作品的主題的同時給作品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見,《奔騰》是那個時代具有典範意義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該作品的動作語彙以蒙古族民間舞蹈動作為基礎素材,力求從體現實際生活情感和蒙古族青年的精神氣質出發,發展並創造出富有民族風格特性的動作語彙。舞蹈中繼承了傳統蒙古族舞蹈“擰肩、坐腰”的基本體態,並通過變化發展和強化舞蹈造型和構圖,對蒙古族舞蹈的各種步伐類、肩部和臂部動作進行節奏和力度上的處理,極大地豐富了蒙古族舞蹈的動作語彙。此外,編導在動作設計中還充分運用從一個核心動作引申和發展出若干個動作的創作原則,使作品的動作語彙呈現出強大的張力。如舞蹈中各種馬步、幾種力度的動肩和不同幅度的抖肩及對傳統大揉臂動作在用力點、空間和節奏的發展都使舞蹈具有耳目一新的視覺感受。
其次,作品在群舞的構圖中講究舞臺空間的點、線、角、面等方面的綜合運用,並進行有機的排列組合,使作品的整體效果在流暢中不失豐富。如舞蹈第一段中的群舞構圖,由少漸多、層層疊進,勾勒出蒙古族騎手在蒼茫草原上牧騎的萬馬奔騰之氣勢,舞蹈隊形若聚若散,若行若止,整個舞蹈畫面的氣氛在這種構圖的變化中被渲染得宏偉壯觀,極具滾滾江河奔騰人海的磅礴氣勢。
此外,作品結構精煉,隨情緒的變化展開,首尾呼應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該作品為三段體情緒舞蹈,在快板一慢板一快板的舞蹈情緒的展開中,不斷地將舞蹈推向高潮。在兩個快板中使用了大量重複主題動作的手法,第三段舞蹈動作是對第一段快板的發展和變化,它圍繞著象徵性的主題“核心”動作,並且在千變萬化中不失其“魂”,作品因此透射出強大的張力和震撼感。作品成功的另一因素是在節奏的處理上將情緒和身體部位的節奏動律充分協和,將舞蹈節奏、音樂節奏和情感節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第一段急速的節奏中動作的幅度並不大,主要以牧民在馬上牧騎的感覺為動機;第二段慢板(好來寶)中,突出肩部動作語彙的節奏與心理情緒的內節奏合拍的節奏的切分;第三段綠浪,音樂節奏加快預示高潮的來臨,同時滿台的演員以大線條揉臂動作營造如千軍萬馬紛遝奔騰的草原牧騎,把舞蹈推向高潮。尾聲急促的鼓點,在不規則的打擊樂中交相呼應,動作出現幅大激烈的技巧“雙飛燕”,同時更進一步反復強調第一段主題動作。該作品節奏的獨特處理體現出與傳統蒙古族語彙的不同之處,真正透視出在時代變革的大潮中社會生活節奏的變化,真正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心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