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img.pchome.com.tw/newroot/a/v/avdance/content/20050911/06/1251221390.jpg)
(龜茲佛窟人體藝術)
上述樂器中除出自龜茲本地以外,有源于中原的,有采自西亞、印度的,有出自北方遊牧民族的,但它們在形制演奏技法各方面又和原發源地的原物有所不同。可見,龜茲樂善於吸收借鑒各地音樂藝術,並加以發展、創新,使之融於本地音樂藝術之中,進而奠定了其“管弦伎樂、特善諸國”的地位。
龜茲舞:“抹額、排襖、白褲努,烏皮靴”的記載。杜佑《通典》中還記載龜茲舞蹈的基本語彙及節奏,“皆初聲頗複閑緩,度曲轉急躁或踴或躍,乍動乍息,臍腳彈指,撼頭弄目,情發於中,不能自止。忭,擊其節也,手忭足蹈,忭者因其聲以節舞。龜茲伎人彈指爲歌舞之節,亦忭之意也。”這些在石窟壁畫中有形象描繪。如克孜爾38窟的“伎樂圖”是雙人對舞,其中有一組一人打擊手鼓,一個舞弄纓絡,互相側身依偎;另一人一組振臂擊掌,一個舞纓絡。文獻中記載的龜茲用4人表演可看成是這種雙人舞的擴大。克孜爾80窟有忭(拍手)的舞姿;第189窟的壁畫有許多彈指動作;第69窟中繪有一女子,邊舞邊雙目斜視弄目傳情的情景。
龜茲舞中普遍使用道具,使用最多的是披帛彩帶,其次是纓絡花繩。有些帶有雜技表演性質的舞蹈,還使用盤子、碗等道具。面具在龜茲舞中使用也很普遍,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爲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句,正是龜茲“獅子舞”中使用面具情況的描述。 唐代龜茲舞大致分爲健舞、軟舞、歌舞戲、習俗舞、類比舞、執具舞、宗教舞等類。其主要代表如下:
胡旋舞 屬健舞類。森姆塞木石窟52窟繪有一菩薩左手叉腰,右手擎起,敷身彩帶飄逸,兩腳半足尖交叉,裙擺旋爲弧形,正是對此舞瞬間姿態的描繪。唐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胡旋舞,俱於一小圓毯子上舞,縱橫騰踏,兩足終不離於毯子上,其妙如此也。”白居易《胡旋女》一詩中“回雪飄飄轉篷舞”、“奔車輪緩旋風退”等句是對此舞高超的旋轉技巧的讚譽。
春鶯囀 屬軟舞類,由龜茲人白明達所創,爲單人舞蹈。舞時,舞伎一人立於地氈上,進退不離此氈。其舞蹈結構有序一,楓踏二,入破四,鳥聲二,急節二,各16拍。“序”即大麯中的曲首,多爲散板,“諷踏即中序,“入破”爲快板,“急節”爲樂舞高潮。此舞是一種多層次的抒情軟舞。
鳥舞 文獻又稱《鳥歌萬歲樂》,屬類比舞。《隋書.音樂志》中記載龜茲人白明達作有《萬歲樂》、《教坊記》、《春鶯囀》等,其中《春鶯囀》中有鳥聲。看來《鳥歌萬歲樂》是出自白明達之作。舞蹈爲3人,頭戴鳥形畫冠,類比鳥的各種動作翩翩起舞。克孜爾石窟17窟中繪有一女子裸上身著裙,兩手舞動飄帶類比鳥飛翔的動作,當是對此舞的形象描繪。
碗舞 又稱悖孥兒舞。舞者雙手各用兩三個手指尖托一個碗,作著各種舞姿。克孜爾石窟196窟中有一裸上身,手臂系飄帶,左手作托碗狀的舞者形象。現在庫車流行的《沙瑪瓦爾舞》應是由此舞演變而來。
龜茲戲曲:晉太元九年(384)呂光攻入龜茲城,第二年東返時,以駝2000餘頭,馱外國珍寶及奇伎、異戲、殊禽、怪獸幹有餘品,駿馬萬餘匹而還。·所言少異戲”,應是龜茲戲劇。《隋書;音樂志》說:“至隋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土龜茲等凡三部”,統稱爲龜茲伎,屬歌舞劇。
《合生》屬歌舞戲,舞時一生一旦,雙人歌舞,且有念白。克孜爾石窟第14窟有其壁畫形象。畫面中左邊一人頭戴尖帽,身著緊身上衣,腰紮帶,爲男子形象,右方一男扮女裝模樣,正作女子動作。兩人表演繪聲繪色。
《蘇幕遮》 屬習俗舞劇,也叫“渾脫”、“氣寒舞”。“蘇幕遮”與“渾脫”都是一種氊帽的名稱。舞時先由樂舞伎人作表演,舞者頭戴鬼神飛禽、獸面和武士等形象的面具,舞到高潮時取皮囊盛水向四周觀衆潑灑,並用因素套鈎行人共舞70群衆情緒沸騰,甚至不分晝夜地歡舞下去。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及希鱗《讀一切經音義》記載:“蘇莫遮,西戎胡語也,正方視幕遮”。此戲本出龜茲國,至今猶有此曲,此國渾脫,大面、撥頭之類也。《酉陽雜咀》中記載:“婆羅遮並服狗頭猴面,男女無晝夜歌舞,八月十五日行象及透索爲戲。”任豐塘在《彈戲弄》中說,“蘇幕遮“其曲調演變,與技藝配合情形,均甚複雜,非他戲所有。而所演故事,則比較模糊,乃歌舞演變爲歌舞戲之初期狀態。《獅子舞劇》 也叫《太平樂》、《五方獅子》,屬類比舞。肘日唐書·音樂志〉3才此舞有較詳描述甘舞伎身披線綴的毛皮扮成獅子,被人用繩牽著,還以拂子來耍,舞蹈伴奏用《太平樂》曲。《樂府雜錄》也記載說:《五方獅子》有一丈高,身上各披不同顔色的畫皮,耍獅子的叫獅子郎,有12個人,戴紅抹額,穿彩畫衣。白居易《新樂府·西涼伎》一詩對獅子舞劇有詳細生動的描述,它具備劇情、說白、表演場景、音樂、道具等戲劇的基本因素.
《缽頭》 又名《拔頭》,“以歌舞演故事”屬歌舞戲。主要反映“昔有人父爲虎所傷”,“其子求獸殺之”。舞蹈中出現一個“胡人”和猛獸,用各種舞姿來表現爲父報仇這個主題。此舞在克孜爾石窟163窟壁畫中有反映。
《舍利獸》 是有名的百戲劇目。
《彌勒會見記》 曾在龜茲流行。其回鵲文劇本在哈密地方發現。
龜茲樂在國外的傳佈:在隋唐時期,龜茲樂的樂器、樂曲和舞蹈也傳到朝鮮、緬甸、日本、印度和越南等國.
據《隋書·音樂志》載,高麗樂的樂器有“彈箏、臥望模、豎笆模、琵琶、五弦、笛、簽、策、豎軍第、gb皮革第、腰鼓、齊鼓、榴鼓、貝等十四種爲一部,十八人。”高麗樂中所使用的彈箏、簽、革第等無疑是中國傳去的,草案則是古代龜茲人所創造發明的。在朝鮮至今軍策仍然是 ,一種廣泛流行的樂器,在朝鮮流行達幹多年。在宋朝時發現越南人演奏的樂曲中有黃帝鹽,黃帝鹽爲新疆樂曲。據《夢溪筆談》考證黃帝炎(鹽)是羯鼓曲,當時是與羯鼓一道傳入越南的。又據《隋書·林邑傳》說:“樂有琴、笛、琵琶、五弦,頗與中國同。”中國與越南自古爲鄰邦,歷史上經濟文化包括音樂文化的交流是很密切的。.
中國和日本在隋唐時代音樂文化的交流就很密切。我國的革第、箏等早就傳入了日本。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一文中說:“唐代大樂,中國久已失傳,而日本曾傳唐樂,尚有可考,大麯有《破陣樂》、《團亂旋》、《春駕瞬》、《蘇合香》;中曲有《庭樂》、《回波樂》、《蘭陵王》《涼州入》《皇漳入》《夜半樂》打球樂入《還京樂》《感皇恩》、《蘇幕遮》;小曲有《甘州》、《拔頭》之屬,其貼數拍數備具。”上述樂曲中《春茸瞬》、《感皇思〉《蘇幕遮》都是龜茲樂曲。
中國和印度也是鄰邦,古代印度音樂對我國音樂的發展有過很大的影響。曲頸琵琶、拔、貝等樂器都是由印度傳到我國的。但我國音樂對印度音樂也是有影響的。《大唐西域記》中就有記載:邊摩縷波國的拘摩罕王對玄類說:“今印度諸國,多有歌頌摩河至那國《秦王破陣樂》者,聞之久矣,豈大德之鄉國耶?”《秦王破陣樂》中就包括著龜茲樂的成分。據《舊唐書·醫音樂志》載:“自破陣樂以下,皆擂大鼓,雜以龜茲之樂。龜茲樂還傳到緬甸。據《新唐書·騾自傳》載:“凡樂三十、二百九十六人。分四部:一、龜圖礦茲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軍樂部。龜茲部有羯鼓、揩鼓、腰鼓、雞婁鼓、短笛、大小革第、礦拍板等皆八,長短蕭、橫笛、雙響、大銅錢、貝等皆四。”
排蕭是龜茲樂中常用的樂器,經由絲綢之路傳到歐洲,後來又傳到南美洲,現在排蕭在隊羅馬尼亞、匈亞利和南美洲是流行的民間樂器,而在中國這種樂器早已消失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