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11 05:34:20| 人氣31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貼]樂舞薈萃——從《編鐘樂舞》到《大唐華章》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天涯社區/嫣紅1969

(圖爲《編鐘樂舞》中的“采桑舞”,楚腰三道彎是其造型特色.)


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除流行原有的龜茲樂外,隨著又一批西域人和龜茲人流入長安所帶來的樂舞被稱爲“胡部新聲”。唐玄宗很喜好“胡部新聲”,天寶十三年(754),“胡部新聲”與“法曲”合併,玄宗下詔在太常寺內刻石爲銘。合併後原來以龜茲命名的樂曲都改爲漢稱,如《龜茲佛曲》改爲《金華洞真》;《急龜茲佛曲》改爲《急金華洞真》;沙陀調《蘇幕遮》改爲《萬寧清》;大食調的《耶婆瑟雞》改爲《司晨寶雞》;金風調的《蘇幕遮》改爲《感皇恩》。
  
   “燕樂”自隋發展到唐,由於不斷融進龜茲音樂,已發展到二十八調。這二十八調就是從龜茲大音東家蘇祗婆“五旦七聲”推演的八十四調中演變出來的,蘇抵婆的音樂理論經過近百年的傳播,終於在盛唐時大放光彩,爲我國音樂藝術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唐玄宗時還有一種被稱爲“太常四部樂”的形式,四部樂名稱爲“胡部”、“龜茲部”、“大鼓部”、“鼓笛部”。“太常四部樂”原是屬陳列展覽的,並無演出意義,但是它卻影響唐代周圍屬國和五代、宋代宮廷樂。以後的龜茲樂大都以這種形式傳播下去。
  
   五代前蜀王建墓中的石刻樂隊,也是對龜茲樂非常生動的寫照。這一隊女樂是雕刻在墓內中室棺度的中腰。南面4象,東西兩側各10像,共24像,除兩個舞人是立像外,其餘奏樂都是坐像。他們所用樂器計19種,均屬龜茲樂的系統,這充分說明,龜茲樂到五代時,還在延續和發展。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樂舞起自生活,來自生活。“契丹家住雲沙中,耆車如水馬若龍。春來草色一萬裏,芍藥牡丹相映紅。”豪邁勇敢的契丹人生活在蒙古草原,他們那裏流行《牧鵝舞》。每年春季,遼人前往湖邊捕鵝,用扁鼓驚動鵝群,用海東青捕殺頭鵝,然後插鵝毛於頭上,舉行“頭鵝宴”,契丹的《牧鵝舞》就是産生於這種環境之中。
   華夏樂舞浩如煙海,詩書禮樂總是分不開的。從《編鐘樂舞》到《大唐華章》,這種樂舞藝術由河流彙成了大海。1978年,在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出土了距今2400餘年的樂器(也是代表身份地位的禮器),包括編鐘、編謦、瑟、塤、笙、建鼓、排蕭、箏等樂器一百二十五件,證明瞭七聲音階不是從歐洲傳來的。經過各方的艱苦努力,編排了《編鐘樂舞》,重現了2400多年前的楚國風情。其中的《楚宮夜宴》表演的就是楚國宮廷的長袖舞,一隊宮女身著白色深衣,廣袖飛舞,舒卷自如,動作劃一,隊形變換,如同月中嫦娥,飄飄欲仙。采桑舞,典型的楚腰三道彎,展現了采桑少女的婀娜多姿,正合“楚王愛細腰”的時代風尚。“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主此盛德兮,牽於俗而蕪穢。上無所考此盛德兮,長離殃而愁苦。”屈原的《召魂》顯示了楚國傳統習俗,盼望遠處的魂魄回歸故國。《征戰》是男子表演的舞蹈,身穿楚國戎裝的男子,隨著剛勁的鼓點聲,長戈舞動,征戰沙場,勇往直前。方方面面展現了楚人尚武好鬥、追逐細腰、迷信巫術的社會風尚。最後一幕是全套編鐘編謦與其他樂器的大合奏,宏大華美,悠揚悅耳,奉上了一場“偉大的精神聖宴”。
   大唐是中國歷史上軍事、經濟和文化的鼎盛時期,中外交往非常發達。所以,《大唐華章》中的樂舞分宮廷、民間、中外三個類型,由《盛世風情》、《唐人雅韻》、《萬方樂奏》三個部分組成。盛世風情由秦王破陣樂、春江花月夜、竹枝詞、長安市井圖組成,唐人雅韻由燕樂鼓舞、綠腰舞、陽關三疊、飲中八仙歌、霓裳羽衣曲組成。萬方樂奏由鑒真東渡、絲綢之路、九部樂匯演(就是龜茲舞、高麗舞之類)組成。
   “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聖開昌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秦王破陣樂》歌頌了大唐一代英主李世民,此樂舞在中土失傳多年,曾由日本遣唐使栗田正人帶回東瀛,在那裏保存至今。健舞重現了金戈鐵馬的沙場戰陣,剛勁勇武,表現了大唐將士天下無敵的氣概。
  “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翩如蘭苕翠,婉如遊龍舉。慢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低回蓮破浪,淩亂雪縈風。墜耳時流盼,修據欲溯空,唯愁提不住,飛去逐驚鴻。”綠腰舞(也叫六麽)是典型的軟舞,一群仙女在一輪明月下吹簫拂琴,舞姿曼妙,充滿了詩情畫意。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悠悠去,青楓浦上不勝愁。”《春江花月夜》中的女子,在風荷搖擺、江水滔滔的月光下,在幽幽怨怨的簫聲中,翩躚起舞,充滿了無處消解的傷感和憂愁。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輕輕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三疊》的一個曲調反復變化三次,樂女們也變換三種演奏方式,姿態優美,烘托出主人公依依離別的心情。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竹枝詞》頗具鄉村野味,生動表達了少男少女的純真情愛。
  最具有視覺衝擊力的是《霓裳羽衣舞》,映襯著紗幔上的花瓣,在燈光照射之下,霓裳羽衣驟然綻放,美不勝收。融合詩歌、音樂、舞蹈於一體,再現大唐的瑰麗與輝煌。
  幕布背景上有唐代的《客使圖》《宮女圖》《步輦圖》,舞臺上有東羅馬帝國使節來訪的情景,有鑒真和尚六次東度的歷程,表現了唐人海納百川的氣度,征服海洋的雄心。《九部樂匯演》中撼頭、弄目、臍腳、彈指的龜慈舞,肚皮象波浪般起伏的肚皮舞,敲打腰鼓的高麗舞,盡顯動人的異域風情。五彩燈光下,飛天仙女淩空而降,長綢揮舞,再現敦煌壁畫中飛天舞的浪漫神韻。
   《編鐘樂舞》《大唐華章》重現了失傳已久的禮樂歌舞,更重現了我們祖先雍容的風韻、勇武的精神、還有浪漫的情懷,這種華美失落已久,慶倖的是總有孜孜不倦的癡迷者把它們找回來了,我們把它們捧在手中,但更願意把它們永遠留在心裏,永遠留在孩子們的記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裏引用一篇介紹龜茲古樂的文章(1)

  〈古老璀璨的龜茲樂舞〉
  龜茲樂理: 龜茲樂理的傳播者,首推蘇抵婆。常任俠《絲綢之路與西域文化藝術》一書以蘇抵婆當琵琶王曹妙達,何昌林《蘇抵婆其人》認爲蘇抵婆即白智通,頗有道理。〈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周武帝聘虜女爲後,西域諸國來,於是龜茲、疏勒、安國、康國之樂大聚長安,胡兒令揭人白智通教習,頗雜以新聲。”這位隨周武帝聘突厥女爲後而來的白智通就是龜茲王族蘇抵婆。《隋書·音樂志》記載鄭譯轉述蘇抵婆的“五旦”、“七調”、“七聲”理論。“先是周武帝時,有龜茲人曰蘇抵婆,從突原皇后入國,善胡琵琶。聽其所奏,一均之中,間有七聲。因而問之,答雲:‘父在西域,稱爲知音。代相傳習,調有七種。’以其七調,勘校七聲,其若合符。一曰‘婆陀力’,華言平聲,即宮聲也。二曰‘雞識’,華言長聲,即商聲也。三曰‘沙識’,華言質直聲,即角 聲也。四曰:‘沙侯加濫’,華言應聲,即變微聲也。五曰‘沙臘’,華言應和聲,即微聲也。六曰‘般贍’,華言五聲,·即羽聲也。七曰‘候利篷’,華言斜牛聲,即變宮聲也。譯因習而彈之,始得七聲之正”。“然其就此七調,又有五旦之名,且作七調。以華言譯之,旦者則謂‘均’也。其聲 亦應黃鍾、太簇、林鍾、南呂、姑洗五均,已外七律,更無調聲。譯遂因其所撚琵琶,弦柱相飲爲 均,推演其聲,更立七均。合成十二,以應十二律。律有七音,音立一調,故成七調十二律,合八十四調,旋轉相交,盡皆和合。”“五旦”的“旦”,即“均”,“均”即“韻”,故“五旦”,即“五律”。“七調”,即宮、商、角、微、羽、醫微、變宮七調,這可理解爲是八度之內的七個階名(一均之中間有七聲)所構成的=組“同音列七調”或“同宮七調”或“橫均七調”“理作七調”就是“七調的編排或換轉方式,主要是以同主音”關係爲其主要特色。“五旦”逐個建立同主音七調,便構成蘇抵婆“五且三十五調”理論,據專家考證,北朝黃鍾音高相當於G蘇抵婆的“五旦三十五調”應該是:
  
   黃鍾旦:七調G宮、G商、g角、
  
   太簇旦:七調A宮、A商、a角
  
   林鍾旦:七調D宮、D商、d角
  
   南呂旦:七調E宮、E商、e角
  
   姑洗旦:七調B宮、B商、b角
  
   在演奏時,龜茲音樂以同一宮調,貫穿到底,但中間經常有轉宮轉調,即同一龜茲大麯,往往會在多種宮調中出現。《隋書·音樂志》又載:龜茲樂“一宮七聲、三聲並皮”。周吉《龜茲樂藝術特色初探》一文解釋:蘇抵婆七聲,如將“雞識”當作調首,“沙臘”就成了W級音,當時它又被稱作“應和聲”或‘小食”、“小石”,意即“在調式音階中僅次於雞識而居於重要地位”。因“雞識爲調首,與其對應者爲商音,此處m級和w級音分別是“沙侯加濫”和“候利筐”它們在調式音階中的位置,決不相同於變微和變宮,也不相同於清角和閏,乃是兩個“乖應”的音。在龜茲樂中,調式主音的 ,首要支持者不是V級音而是W級音。這種和一般音樂不相同的特殊情況有可能是由於V級音有時要作遊移的特殊因素所決定的。在直接的聽覺上,第三個“乖應”可能即是指V級音。
  
  龜茲樂曲:龜茲樂的音樂結構由散曲和大麯兩類組成。樂曲包括歌曲、解曲、舞曲三種,其內部曲式結構尚不清楚。歌曲是歌者與配奏者的聲樂曲,獨立成段即爲散曲。解曲主要用於器樂演奏,即器樂曲,多用作歌曲結束時的問奏,也可獨立成曲。它是當時西域音樂中的特殊結構,尤以龜茲樂爲常用。“舞曲”,即用於舞蹈伴奏的樂曲。大麯 組成方法當與史籍所載隋唐大麯的結構一致。龜茲大麯由散序、中序、破三大段組成,由慢漸快,由抒情到歡快、熱烈。《隋書》卷十五中記載,場帝令樂工龜茲音樂家白明達造新聲,創《萬歲樂》、《藏鈎樂》、《七夕相逢樂》、《投壺樂》、《舞席同心舀》、《玉女行筋》、《神仙留客》、《擲磚續命》、《鬥雞子入《鬥百草》、《泛龍舟》、《還舊宮》、《長樂花》及《十二時》等曲掩抑摧藏,哀音繼絕。唐初,裴神符創作《勝蠻奴》、《火風》、《傾杯樂》三曲,聲度清美。其中《火風》又有《真火風》、《急火鳳》、《舞鶴鹽》三別名,與白明達創作的《春駕瞄》在中原極爲流行,是龜茲樂風靡中原的代表作品。故元慎《法曲》詩中有:“火鳳聲沈多咽絕,春茸喂黑長蕭索”句。 南卓《羯鼓錄》中記載的《耶婆色雞》是龜茲樂中一首著名的羯鼓曲。據宋代贊寧所撰《裔;僧傳》和悟空譯的《十力經序》裏所載,龜茲耶婆色雞山中有水“滴沼成音”,當地人“采綴其聲:以成曲調”。中唐時流行的羯鼓曲就有92首之多。龜茲樂曲還有許多可考,如《蘇幕遮》、《太平樂》、《北庭子》、《伊州》、《醉渾脫》、《亢利死讓樂》、《遠服》、《金華洞真》、《萬宇清》、《感皇思》、《摩多樓子》、《舍利弗入《聖明樂》、《胡涓州》、《穆護砂》、—6三台》、《於聞采花》、《昆侖子》、《拓枝》、《輪台》、《突原三台》、《達磨支》、《舞馬》等等。


  龜茲樂器:
  龜茲樂器的種類,史書有所記載,大致相同,稍有差別。《隋書·音樂志》和〈舊唐書·音樂志》中載有:豎望模、琵琶、五弦、空、橫笛、蕭、軍第、毛員鼓、都縣鼓、答臘鼓、腰鼓、揭鼓、雞婁鼓、銅錢、貝等15種。《新唐書·禮樂志》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侯提鼓、齊鼓;榴鼓、彈拿4 種,共19種樂器。這些只是反映龜茲樂傳入中原的樂器情況,以石窟壁畫及出土文物訂正,實際龜茲地區的音樂中先後使用的樂器不下28。種,其主要樂器介紹如下:
  
  豎螢徑 源于古埃及,由波斯傳入西域。形制有三種弓形琴杆,琴弦直接的;長形半梨狀共鳴箱前斜挂琴弦的;弓形琴杆插入囊狀共鳴箱,琴弦直式斜挂其上的。唐宋時期的龜茲箜篌是一種10根或14根弦的小型豎箜篌。演奏時豎抱於懷,雙手同時撥弦發聲。
  
   曲頸琵琶 簡稱琵琶。源於西亞,後傳入西域。形制很不相同,大小不等。有近似現代琵琶的,也有與波斯—阿拉伯樂器烏特式曼特林相似的。共同特點是:木制,共鳴箱呈長圓形半梨狀且與琴杆渾爲一體;曲頸,四個弦珍分於頂端左右兩列。演奏姿勢和技法均與五弦相同。
  
   五弦 産於龜茲,亦稱五弦琵琶;史書中又別稱“胡琵琶”、“龜茲琵琶”。形制大小不等,·木制,共鳴箱呈長半梨狀且與琴杆渾爲一體,直頸,琴頭呈梯形,五個弦輕分於頂端左右兩列。共鳴箱面上有兩個月牙形音孔分置琴弦兩側。琴杆上有四至五個品柱或無品柱。演奏者橫抱於杯中,右手執撥於琴腹撥弦發聲,左手按弦改變音位。
  
   笙 漢代起就很通用,其形制、使用情況與中原地區相同。
  
   笛 又稱橫笛,起源於古代羌人居住區,故常被稱爲羌笛。龜茲樂中固有樂器之一。其形制與演奏方法與現代相同。
  
   排蕭 亦稱筋,多爲竹制,由10一23支管按長短次序並排成方形或梯形。龜茲樂中使用的是小蕭,多爲10管、14管。·演奏時雙手持蕭吹奏。 ·
  
   篳篥 又稱“悲第”,是古龜茲語的音譯,漢文意譯稱呼爲“葦管”、“筋管”、“頭管”“管色”、“管子”等。是龜茲樂固有樂器。龜茲使用的軍第以蘆葦制,開音孔7個,頂端有倒梯形上寬下窄的哨片。演奏時雙手豎執,按音孔改變音高,口吹哨片發音。
  
   阮鹹 木制,共鳴箱呈扁圓形,有較大弓形共鳴音孔分列琴弦兩側,琴杆細長與共鳴箱爲一體,琴頭爲梯形,直頸或曲頸;演奏技法與五弦、曲頸琵琶相同。史籍所載龜茲樂器中末提及,但在龜茲石窟壁畫中都有形象的描繪。
   腰鼓 大的用陶制,小的用木制。鼓中間細,兩頭寬,演奏時用手擊。
  
   都曇鼓 似腰鼓而小,演奏時以小檢槐擊。
  
   毛員鼓 似都縣鼓而稍大。
  
   羯鼓 亦稱兩杖鼓,龜茲樂中的代表樂器。源于古41月氏人,南北朝時小月氏人被稱爲
  
  羯人,故此鼓稱“羯鼓”。形狀如漆桶,兩面蒙皮,放在木座上。演奏時,用兩個鼓杖分擊鼓的兩面,其聲焦殺鳴烈。唐玄宗好羯鼓,稱其爲“八音之領袖”。羯鼓在樂隊中起指揮作用。
  
   答臘鼓 龜茲的固有樂器。其形制從羯鼓演變而來,比羯鼓粗;短。奏時用手指揩抹,聲音很震,類似現在的手鼓。
  
   鼗 由中原傳入西域,成爲龜茲樂中的一種樂器。形制如鼓而小,有手柄側耳。奏時持柄搖動,側耳擊鼓面而發音。
  
   雞婁鼓 形狀接近圓球形,只是兩端擊處略平。在演奏時,雞婁鼓常與援一起配合使用,演奏者左手搖援,同時左腋下夾著雞婁鼓,右手持槌敲鼓。

台長: 舞影
人氣(31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