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ypaperimg.pchome.com.tw/newroot/a/v/avdance/content/20050911/06/1251221397.jpg)
(龜茲佛窟人體藝術)
龜茲樂在中原王朝: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龜茲樂
東晉太元十年(385),前秦大將呂光破龜茲後,攜帶大批龜茲樂舞藝人東歸。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呂光據涼州,稱灑泉公,建立後涼政權。東來的龜茲樂在此兼收並蓄,融彙中原音樂及其它少數民族音樂,逐漸發展形成龜茲樂的變聲西涼樂。後涼時稱之爲《秦漢伎》,到北魏、北周時稱“國伎”。
北魏太延五年(439),拓跋壽平定河西,將呂光死後一度分散的龜茲樂舞收集起來帶到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龜茲樂進一步向東傳播。龜茲還不斷向北魏“遣使朝獻”,其內容之一就是樂舞藝伎,致龜茲樂影響日益擴大,與中原藝術相互影響、滲透、交融。永熙年間
(532—534)北魏制定宮廷“雅樂”時,採用以龜茲樂爲主要代表的西域音樂與中原舊有音樂相混合的“戎華兼采”的樂曲,以後這種樂曲又稱作“洛陽舊樂”。
隨著北魏的分裂,北齊、北周的相繼建立,龜茲樂的地位又有所上升。北齊高氏政權,世代君主都是耽于享樂之人,齊文宣帝非常喜愛龜茲樂,經常在演奏龜茲樂時,親自擊鼓和之。到齊成武帝和齊後主時,玩嘗西域音樂舞蹈的風氣達到高潮。在宮廷內,把《西涼樂》、《清樂》、《龜茲樂》列爲經常演出的節目。河清元年(562)後,吹笛、彈琵琶、彈五弦以及歌舞之風更盛。齊後主將龜茲與西域優秀的樂工舞伎封王開府,寵以高官的不計其數。有記載的如曹妙達、安末弱、安馬駒等。
北齊盛行龜茲樂,還可以從出土文物中看到。在河南安陽北齊範粹墓出土的一隻黃釉瓷扁壺上,刻繪一組樂舞圖像,樂舞者均爲西域平民的形象,中間一位男舞者,立於蓮花座上,左肩稍聳,右臂擡舉,足部在踏節應舞。伴奏者有4人,分別在彈五弦、吹笛、擊鈸和拍手,這正是龜茲樂的縮影。河北響堂山北齊時代的石刻造像上有一位彈五弦琵琶的伎人形象,其五弦琵琶的形制與龜茲石窟壁畫完全相符。
在北周,龜茲樂爲國伎。西元568年,周武帝宇文邕娶突劂阿史那公主爲後,突獗征西域各國音樂舞蹈作爲陪嫁東來,這次東來的西域藝術,是以龜茲樂爲代表的,龜茲著名音樂家蘇祗婆就是這次來到中原的;鄭譯向他學習琵琶演奏技藝,進而研究龜茲的“五旦七聲”。
周武帝很喜西域音樂,並從龜茲音樂家那裏學會彈五弦琵琶。北周滅北齊後,周武帝於慶典會上親自操五弦琵琶,被俘的北齊後主高緯在他的伴奏下跳起“達摩支”舞蹈。同時,前來祝賀的北周附庸國後梁宣帝蕭巋也跟著起舞。
(二)隋朝時期的龜茲樂
隋朝(581)建立後,龜茲樂仍不斷湧入中原,《隋書》載:“至隋,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土龜茲等凡三部。”“西國龜茲”指阿史那公主于西元568年帶到中原的龜茲樂。“齊朝龜茲”是指北齊時盛行過的龜茲樂、“土龜茲”是楊堅建隋後從西域吸收更具西域特色的龜茲樂。這3種龜茲樂帶有不同的藝術風格,它們的並存,使隋朝音樂“妙絕弦管,新聲奇變”。上至宮廷下至平民都喜好龜茲樂。隋開皇初(585年左右),頒新律、置七部樂,“龜茲伎”爲其中一樂。大業中,“龜茲樂”又爲九部樂之一。長安的街頭巷尾都能看到龜茲樂的表演。詩人薛道衡寫道:“羌笛隴頭吟,胡舞龜茲曲,假面飾金銀,盛裝搖珠玉。”可見龜茲樂在隋初之盛況。
隋場帝時(606),把周、齊、梁、陳遺留的樂家子弟,編爲樂戶,還把六品以下的官吏和擅長樂舞的庶民集于洛陽,大興樂舞。場帝本人還寫了大量的歌詞,命宮廷樂正白明達配曲,白明達創新曲《萬歲樂》、《泛龍舟》等14首。
從《隋書》所記龜茲樂器來看,隋代音樂主要用龜茲樂器來演奏。
(三)唐朝五代時的龜茲樂
初唐音樂基本上是沿用隋制。貞觀十六年(642)十一月,制定了“二部伎”,即“坐部伎”和“立部伎”,《通典》載:“自長壽樂以下,皆用龜茲樂。”
“坐部伎”和“立部伎”是在唐初:十部伎”上發展而來,按新舊《唐書》所載,“立部伎”包括八部樂,除《安樂》、《太平安》外,《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上元樂)、《聖壽樂>>《光聖樂》等六部均用龜茲音樂。《太平樂》實際上也用龜茲音樂。《太平樂》即《五方獅子舞》,伴奏曲乃是龜茲樂曲。“坐部伎”包括六部樂,計《燕樂》、《長壽樂》、《天授樂》、《鳥歌萬歲樂>>《龍池樂》、《小破陣樂》,除《燕樂外都用龜茲音樂>>。
唐初,原在隋代充任過宮廷樂正的龜茲音樂家白明達仍受唐朝重用,高宗時任爲內廷供奉並總管宮內樂舞事宜。一次唐高宗因聽到微風中飄出鶯鳴甚是婉轉,便命白明達用鶯聲造曲,於是白明達創作出《春鶯嘮》這首名曲。
在龜茲樂器的使用方面,僅《新唐書》就載有19種。如龜茲創造的篳篥,龜茲樂中打擊樂的主帥——羯鼓,在唐代朝由均甚流行。唐玄宗就非常喜歡羯鼓,繹常親自表演,並創作羯鼓曲,當時僅羯鼓曲就有92首。其他主奏和配奏樂器,諸如曲頸琵琶、五弦琵琶、豎箜篌、排蕭、橫笛、篳篥、笙、銅鈸、腰鼓、彈箏、貝等,使用亦是很普遍的。
在曲式上,玄宗時期完善“大麯”的形式,如《霓裳羽衣舞》就屬於龜茲音樂的大麯形式人中有散序、中序和破三部分。又如龜茲音樂家白明達創作的大麯《泛龍舟》、《同心結》等,結構謹嚴,在初唐音樂史上頗有地位
玄宗開元、天寶年間,除流行原有的龜茲樂外,隨著又一批西域人和龜茲人流入長安所帶來的樂舞被稱爲“胡部新聲”。唐玄宗很喜好“胡部新聲”,天寶十三年(754),“胡部新聲”與“法曲”合併,玄宗下詔在太常寺內刻石爲銘。合併後原來以龜茲命名的樂曲都改爲漢稱,如《龜茲佛曲》改爲《金華洞真》;《急龜茲佛曲》改爲《急金華洞真》;沙陀調《蘇幕遮》改爲《萬寧清》;大食調的《耶婆瑟雞》改爲《司晨寶雞》;金風調的《蘇幕遮》改爲《感皇恩》。
“燕樂”自隋發展到唐,由於不斷融進龜茲音樂,已發展到二十八調。這二十八調就是從龜茲大音東家蘇祗婆“五旦七聲”推演的八十四調中演變出來的,蘇抵婆的音樂理論經過近百年的傳播,終於在盛唐時大放光彩,爲我國音樂藝術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唐玄宗時還有一種被稱爲“太常四部樂”的形式,四部樂名稱爲“胡部”、“龜茲部”、“大鼓部”、“鼓笛部”。“太常四部樂”原是屬陳列展覽的,並無演出意義,但是它卻影響唐代周圍屬國和五代、宋代宮廷樂。以後的龜茲樂大都以這種形式傳播下去。
五代前蜀王建墓中的石刻樂隊,也是對龜茲樂非常生動的寫照。這一隊女樂是雕刻在墓內中室棺度的中腰。南面4象,東西兩側各10像,共24像,除兩個舞人是立像外,其餘奏樂都是坐像。他們所用樂器計19種,均屬龜茲樂的系統,這充分說明,龜茲樂到五代時,還在延續和發展。
(四)‘宋朝時的龜茲樂’
宋代宮廷置有“燕樂”,下轄四部即《法曲部》、《龜茲部》、《鼓笛部》和《雲韶部》。《龜茲部》內樂器留有軍篳、篥、笛、羯鼓、腰鼓、揩鼓、雞婁鼓、 鼓、拍板等,具有唐代太常四部樂的形式。《龜茲部》樂曲有二,一爲《宇宙清>>、一爲《感皇思》(即唐代之《蘇幕遮》)。宋代宮廷還份效唐代風俗,如宋太祖趙匡胤在觀看馬球賽時,要演奏《龜茲樂》助興。
北宋城市裏的“瓦子”,經常表演節目“舞旋”,就是“胡旋舞”的變體。在宋代盛行戲曲說;唱中“唱賺”、“諸宮調”的曲調與龜茲音樂家蘇抵婆的“五旦七聲“,有著淵源關係。
龜茲創造的草案9在宋代得到廣爲發展和普及,在宮廷“燕樂”中華案是最重要的旋律樂 器。宋太宗時春秋聖節舉行三大宴,當皇帝升坐,宰相進酒,首先奏葷菜,然後引出樂曲。南宋理宗在宮中宴飲奏樂時,也是先由軍菜起奏《萬壽永無疆》。宋代的軍隊樂叫“鈞容宜”,串第是“鈞容直”使用最多的樂器。宋代民間說唱藝術“諸官調”也是用軍第伴奏。南宋著名詞人薑葵所作的《淒涼苑》一歌;就是樂工田正德用軍第伴奏的,在宋代革第改名稱,叫“頭管”。其時,傳入的龜茲樂舞已與中原藝術融爲一體。
中的長袖舞,是的保留節目之一., 中的采桑舞,楚腰三道彎是其造型特色.
(四)‘宋朝時的龜茲樂’
宋代宮廷置有“燕樂”,下轄四部即《法曲部》、《龜茲部》、《鼓笛部》和《雲韶部》。《龜茲部》內樂器留有軍篳、篥、笛、羯鼓、腰鼓、揩鼓、雞婁鼓、 鼓、拍板等,具有唐代太常四部樂的形式。《龜茲部》樂曲有二,一爲《宇宙清>>、一爲《感皇思》(即唐代之《蘇幕遮》)。宋代宮廷還份效唐代風俗,如宋太祖趙匡胤在觀看馬球賽時,要演奏《龜茲樂》助興。
北宋城市裏的“瓦子”,經常表演節目“舞旋”,就是“胡旋舞”的變體。在宋代盛行戲曲說;唱中“唱賺”、“諸宮調”的曲調與龜茲音樂家蘇抵婆的“五旦七聲“,有著淵源關係。
龜茲創造的草案9在宋代得到廣爲發展和普及,在宮廷“燕樂”中華案是最重要的旋律樂 器。宋太宗時春秋聖節舉行三大宴,當皇帝升坐,宰相進酒,首先奏葷菜,然後引出樂曲。南宋理宗在宮中宴飲奏樂時,也是先由軍菜起奏《萬壽永無疆》。宋代的軍隊樂叫“鈞容宜”,串第是“鈞容直”使用最多的樂器。宋代民間說唱藝術“諸官調”也是用軍第伴奏。南宋著名詞人薑葵所作的《淒涼苑》一歌;就是樂工田正德用軍第伴奏的,在宋代革第改名稱,叫“頭管”。其時,傳入的龜茲樂舞已與中原藝術融爲一體。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