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8-25 11:19:41| 人氣21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印象第六屆全國舞蹈比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全國舞蹈比賽是由文化部主辦的三年一屆的國家級賽事,也是顯示全國舞蹈藝術事業發展最高水準的賽事。自1980年舉辦第一屆全國舞蹈比賽以來,20餘年間,湧現出許許多多優秀的、高水準的舞蹈作品、舞蹈編導和舞蹈家。大賽産生的一些獲獎作品幾乎已經成爲當代舞蹈經典之作,如第一屆的《追魚》、《金山戰鼓》、《希望》,第二屆的《雀之靈》、《奔騰》、《黃河魂》、《小溪、江河、大海》,第三屆的《醉鼓》、《牧歌》,第四屆的《庭院深深》、《千層底》、《拉木鼓》,第五屆的《酥油飄香》、《出走》、《頂碗舞》等等。這些作品在國際國內産生了久遠的影響,不少作品至今盛演不衰,成爲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名作。一批通過大賽脫穎而出的舞蹈家如楊麗萍、黃豆豆已經成爲享譽世界的舞蹈家。三年一度的國家級舞蹈比賽,對於我國舞蹈藝術事業的發展和舞蹈人才的挖掘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與前五屆全國舞蹈比賽相比,第六屆舞蹈比賽呈現出別樣的面貌,從比賽規模、運作機制,到比賽規則等諸方面,均與以往有著很大的不同,其間出現的新的舞蹈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從總體上看,此次大賽有如下幾個特色。
  一、比賽規模爲歷屆之最
  此次舞蹈比賽有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和香港、澳門以及臺灣地區的選手、編導近1500餘人。尤其臺灣和澳門地區是首次派選手參加大陸舉辦的全國舞蹈比賽。因而,此次大賽堪稱真正意義上的全國舞蹈比賽。從作品數量而言本屆比賽也超過了歷屆,進入復賽的168個參賽作品是從400個初賽作品中篩選出來的。11場復賽、6場決賽的場次也是少有的。本屆比賽規模之大、參賽演員之多、時間之長(從5月22日至6月4日),總體上超過了歷屆舞蹈比賽。
  二、運作機制的市場化
  本屆比賽一改過去國家級比賽完全由政府投資、政府主辦的做法,而是與地方政府聯合主辦,並成功引進市場運作機制。作爲東道主的廈門市政府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據文化部陳曉光副部長介紹,文化部今後會有意識地將一些國家級的比賽放到地方上舉行,其目的是以此進一步推進地方文化藝術事業的建設與發展,繁榮廣大群衆的文化生活。針對這樣的舉措,不少地方政府表現出了很高的興趣,積極爭取國家級的賽事在本地舉行,以此來豐富和發展地域性文化。
  廈門市政府對此次比賽給予了高度重視,首先樹立了市場理念,將市場運作機制引入整個比賽。以廈門商業銀行爲首的一些企業紛紛參與到本次比賽中。市場運作所帶給人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高強度的廣告宣傳,各路媒體均被發動起來,對大賽進行推廣,攻勢之猛,前所未有。從電視廣告到各種報刊報道,從道路交通廣告到五花八門的各色宣傳招貼等,五光十色的舞蹈廣告成爲廈門市的一大風景,一時間整個廈門似乎變成了舞蹈的海洋,藝術的世界。
  市場化的另一表現是本次比賽演出中的11場復賽和6場決賽及頒獎晚會的演出票全部進行市場銷售,無論是廈門政府官員,還是普通市民,包括全國各地的觀摩團,一律要買票觀看演出,這對舞蹈市場的培育大有益處。廈門市民三五成群,一家人買票看演出的情景比比皆是。
  三、比賽賽制與評委結構的改革
  比賽賽制與評委結構的改革是本次大賽的突出特點。比賽賽制改革主要體現在首次打破職業與非職業界限,打破了舞種的劃分,參賽選手不受職業和年齡的限制,從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國舞蹈比賽。本次比賽分單人、雙人、三人、群舞。筆者認爲,這種改革不僅提高了人們對舞蹈藝術事業的參與意識,而且拓展了人們對舞蹈文化的理解。
  舞種的劃分問題是舞蹈界談論多年的老話題,我國舞種一般分爲古典舞、民間舞、現代舞、芭蕾舞,後又出現當代舞的概念,只是這一界定在理論界仍然存在著許多爭議,至今仍是懸而未決。在歷屆舞蹈大賽中,舞種的劃分總是成爲大家爭論的焦點,特別是在近幾屆的比賽中出現了一些舞種屬性較爲模糊的舞蹈作品(既不是古典舞,也不象現代舞,又不是民間舞 ),對這些作品的舞種界定,成爲評判者最爲棘手的問題之一。在過去的一些大賽中,有些本身不錯的作品也許因舞種上的模糊性而影響了獎次,這讓人在有遺珠之憾的同時卻又深感無奈。
  而打破舞種界限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矛盾,它可以使舞蹈創作不受舞種的局限,突破語言限制,編導可以根據自己的藝術構思和藝術想象,去尋找和創造最適宜表現藝術形象的舞蹈語言。在同等或相近的舞蹈造型材料的使用中,考察創作者能否創造出以情運形、以形構象、以象構境、以境生意的舞蹈形象。不分舞種的做法也許更符合舞蹈藝術的創作規律,給編導者提供一種較爲自由的創作空間。在舞蹈大賽中,這一改革也將使得評審工作更趨合理和科學。
  本次比賽實現了評委結構的年輕化。評委隊伍出現了老中青三結合的局面,實現了以“少壯派”爲主體的轉化,最突出的表現是評委會正副主任的選擇。主任:陳維亞,中國歌舞團副團長;副主任:張繼剛,總政歌舞團團長;馮雙白,中國舞蹈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副主席。三位主任都是當今中國舞界的實力派、少壯派,其他成員也都是來自全國舞蹈各個領域的中青年專家,這充分體現了文化部對政府獎項的改革和導向。
  四、題材和手法的多樣化
  進入復賽的近170個作品,集中展示了多樣化的舞蹈題材和編創手法。在題材方面,有現實題材、歷史題材;有反映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生活的舞蹈,也有表現海峽兩岸骨肉親情的舞蹈。不少作品在弘揚主旋律的前提下,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充分表現了當代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新時代的精神風貌。
  本次比賽對現實題材的挖掘與表現方面有了較大突破,出現了一批好作品,如:《海那邊》、《鳥仔》、《歲月如歌》、《都市印象》、《唉……無奈》等。
  群舞《海那邊》是此次比賽出現的表現海峽兩岸盼統一的重大現實題材的作品,也是此次比賽的東道主——廈門市獻給大賽的一份厚禮(廈門市小白鷺民間舞團創作)。這是一個第一次以舞蹈的形式表現海峽兩岸骨肉分離,期盼祖國統一的作品。舞蹈以現代舞的語言和手法,緊緊抓住“情”這個主線,把兩岸人民骨肉難離,盼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舞蹈通過飛翔的“海鳥”、湧動的“海浪”、寧靜的“圓月”等象徵物,揭示了“盼”的情感內涵,表現了兩岸人民強烈的思念之情。編導在舞蹈的構圖處理上,始終圍繞“分”與“合”這兩個情感點,在海浪與海鳥聲的襯托下,設計了一群群久別的人們“合——分、分——合”的畫面,似海潮般一浪高過一浪的隊形變化,生動地表達了人世間離合聚散的悲與歡,體現了編導獨運的匠心。觀衆在短短的瞬間深切地感受到了同胞分離的痛苦和對民族團圓的燃情呼喚。《海那邊》以藝術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結合贏得了好評。
  《歲月如歌》是一個反映舞蹈學人刻苦求學、成長的作品。舞蹈表現了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校勤學苦練舞蹈時表現出的頑強、拼搏精神和對藝術事業鍥而不捨的追求。作品以小見大,直接揭示了人生命運的大主題,體現了一種奮鬥向上的精神。作品層次分明,情感描述細膩,演員們純真、激情、質樸的表演,感染了觀衆,感染了評委。《海那邊》與《歲月如歌》獲得本次大賽的創作與表演一等獎是當之無愧的。
  此次大賽中還有一些直面社會重大題材的舞蹈作品,如反映青藏鐵路、三峽工程的建設等,但都不盡如人意,在藝術性和思想性方面都與《海那邊》與《歲月如歌》相距甚遠。
  少數民族題材受到特別的青睞是這次比賽的又一重要特點。據統計,此次共有60餘個少數民族題材的舞蹈作品參賽,除民族地區以外,東南沿海地區的舞蹈工作者對少數民族題材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創作了很多有質量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地區的參賽作品中表現大陸少數民族題材的舞蹈也佔有一定比例。從總體看,參賽的少數民族舞蹈數量之大、質量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堪稱精品力作的有《圈舞》(僳僳族)、《踩雲彩》(彜族)、《石磨的歌》(彜族)、《壯族大歌》(壯族)、《遠古燈舞》(維吾爾族)、《天織女》(藏族)、《佤之祭》(佤族)、《火》(彜族)、《西藏紅》(藏族)、《春到高原》(藏族)、《梆聲映彩虹》(回族)等。

台長: 舞影
人氣(21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