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9-05 01:33:04| 人氣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本2023年的燒腦奇書,會讓你震驚得啞口無言!


對幾乎所有生活在陽光下的動物而言,眼睛的出現,都是各自演化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奇蹟,甚至沒有之一。

具體到人類,眼睛為我們貢獻了超過90%對現實世界的感官信息,被視為連通現實與心智的核心器官。從古埃及到如今的美元,眼睛作為一種神聖符號的歷史已延綿50個世紀。

科學哲學家艾倫·查爾默斯在《科學究竟是什麼》這本經典的開篇就將「眼見為實」定為科學之始,沒有它就沒有人類數個世紀以來的科技爆發。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根本問題:如果「眼見非實」怎麼辦?今天要為你推薦的書正是以此為名——

這本書試圖回答一個無數科幻作品都在討論的母題——人類不會不只是高等級智慧虛構出來的一串代碼,而不自知?

從這個意義上講,《眼見非實》,首先是本顛覆之書。它說,你眼前的一切都不是真實的,「眼見為實」是人類迄今為止為自己編織出的最大幻象。

正如蘋果公司今年6月剛剛發布的首款頭顯Vision Pro展示的那樣,你肉眼真真切切看到的一切,和你戴上眼罩,眼前浮現出的界面內容沒有什麼不同,都是虛擬的「桌面圖標」而已:

由此,《眼見非實》的第二個特點也顯現出來:它還是一本燒腦之書,信息量極大、知識密度極高。

書中的論證在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哲學、進化生物學、物理學等眾多人類知識群島間跳躍,柏拉圖、哥白尼、伽利略、康德、牛頓、萊布尼茨、達爾文、赫胥黎、愛因斯坦、哥德爾、維特根斯坦、霍金……群星閃耀。

讀這本書,就是與人類歷史上那些最偉大、最深刻的智慧成果與靈魂對話,需要調動起你所有的知識儲備,非常耗費腦力。

站在當下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革命的起點,《眼見非實》或許還是一本你迫切需要的未來之書,因為它觸及到了這場科技競賽的終極命題——什麼是意識?我們該如何創造出真正的具有自主意識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已不是一個「行業」或「領域」,它將是涉及人類生活所有方面的賦能者,所以,無論你身處哪個領域,要想跟上這場科技浪潮,把握住未來世界運作的底層邏輯,這本書都開卷有益。

2023還剩下一半時間,如果只推薦一本書,不妨花點時間從頭到尾啃完這本《眼見非實》,在一個碎片化的世界,用跨學科思維讓你對世界本質進行體系化思考,這本身就是一種極為難得的體驗。

1.你憑什麼覺得-你看到的就是世界本來的面目?

幾乎所有人都同意這樣一個不言自明的「公理」:目光所及即為真實。

進入21世紀,隨着科學家對不同動物的視覺研究越多,這種「信念」越發讓人覺得不對頭。

2019年,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布了一項研究,編制了600種生物的視覺感知估計值,並且還原了它們眼中的世界,幾年來早已傳遍了中文互聯網:

就視覺敏銳度來說,老鷹和其他猛禽堪稱整個動物王國的「視力之王」。

一隻10斤重的的老鷹擁有和人類一樣大小的眼睛,視力卻能達到人類的4到8倍,可以從3公里遠的地方發現一隻老鼠般大小的獵物:

而鯊魚雖然無法分辨出顏色,但是憑藉視網膜後的一種鏡面晶體,鯊魚在水底下的視力更是人類的十倍。

這還不算絕的,我們人類只擁有三色視覺,而一類叫做Mantis Shrimps的蝦擁有12~16色視覺(大名鼎鼎的皮皮蝦就屬於這一家族)。

如果沒有相對應感應器官的話,我們甚至根本無法呈現出Mantis Shrimps眼中的世界。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如果說在漫長的演化史中,對客觀世界更準確的視覺感知會帶來更好自然適應性,那蜜蜂、鯊魚等等這些物種,在地球上的存在歷史都遠超智人,它們眼中的「失真世界」是否才是世界本來的面目?

由此,《眼見非實》提出了一個理論框架來回答我們心中的疑問——

2.「適應性勝過真實」定理-(Fitness-Beats-Truth,FBT)

為了回答以上問題,我們不妨先做一個簡單的生存策略遊戲。

有老鷹和鴿子兩種動物,在生存遊戲中,誰贏得一局就加20分,誰受傷則扣掉80分,用經典的博弈論矩陣來展現,最終結果會是怎樣的呢?

如果鷹相互競爭,好鬥本性使然,雙方都不會退縮,直到決出勝負,又由於雙方力量均等,所以勝負率各為一半。每局平均得分為:20×50%+(-80)×50%=-30,這樣的結果有損於老鷹這個物種的整體自然適應度。

如果鴿子相互競爭,雙方也各有一半的概率贏得20 分。但都不會受傷。所以每局平均贏得10 分。鴿子這個物種對自然的適應度會增加。

如果老鷹遇到鴿子,鷹贏,沒有人受傷,鷹得20分,鷹的適應度有所增加。

如果收益是這樣,自然選擇會偏好什麼策略?答案取決於鷹派和鴿派的占比。

若所有人都是鷹派,則平均每個人在每場比賽中都會損失30分——這是一條通往滅絕的捷徑。若所有人都是鴿派,則每個人平均在每場比賽中得10分,這是獲得更好適應度的快速通道。

但有一個問題。如果所有人都是鴿派,只有一個鷹派,那鷹派怎麼都能贏。它每次與鴿派競爭都能得20分,是鴿派得分的兩倍多。更高的適應度意味着後代會更多。所以這個鷹派會繁殖更多鷹派。

鷹派的數量什麼時候會停止增長?當鷹派占總數的1/4 時。

這就是演化博弈論的一個簡單模型,用它可以研究我們的問題:自然選擇是否偏好真實的感知?答案很明確:不。

這個答案就是「適應勝過真實(FBT)定理」:

適應會迫使真實滅絕的概率至少為(N -3)/(N -1)

它的意思是,假設一隻眼睛有10個感光器,每個感光器都有兩種狀態,根據FBT定理,這隻眼睛看清實在的概率不超過千分之二。如果有20個光感受器,這個概率是百萬分之二;如果有40個光感受器,這個概率是百億分之一……

而人類的眼睛有一億三千萬個光感受器,看清實在的概率基本為零。

也就是說,FBT定理認為,自然選擇不會塑造我們去感知實在的結構,它塑造我們去感知適應度,以及如何得到它們。

比如,我們自己的感官不能感知氧氣,事實上,我們直到1772 年才發現氧氣。但我們的感官能感知適應:如果缺氧,我們會感到頭痛,如果氧氣太濃,我們會感到頭昏眼花。

換言之,根據FBT定理,當我們用語言來呈現我們的感知時——空間、時間、形狀、色調、飽和度、亮度、質地、味道、聲音、氣味和運動……沒有一個是正確的。

可以說,任何內容理論,如果假設在正常情況下感知是真實的,則幾乎肯定是錯誤的,因為我們進化是為了針對適應性來感知和行動,而不是為了感知客觀實在的真實結構。

FBT定理駁斥了感知哲學中目前提出的所有內容理論。一句話總結就是:如果我們的感官是由自然選擇塑造的,我們就看不到這個世界一切客觀實在的本來面目。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們的感官不能呈現實在,它們怎麼會有用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眼見非實》構建了第二個理論模型——

3.感知界面理論-(interface theory of perception,ITP)

感知界面理論(ITP)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更像一個隱喻:每個感知系統都是一個用戶界面,就像電腦桌面。這個界面是由自然選擇塑造的;它可以因物種而異,甚至因物種中的不同個體而異。

假設你正在寫一封電子郵件,文件的圖標是藍色矩形,位於桌面中央。這是否意味着文件本身是藍色的,矩形的,並在你的計算機中心?當然不是。

事實上,文件沒有顏色和形狀,它在計算機中的位置與圖標在桌面上的位置無關。

藍色圖標並不是故意曲解文件的真實性質。呈現真實性質不是它的目的,相反,它的作用是隱藏真實性質——避免晶體管、電壓、磁場、邏輯門、二進制代碼和軟件編碼的繁瑣細節把你繞暈。

你花大價錢買了一個界面來隱藏所有這些複雜性(即「真相」),正是這個界面才能讓你專注於製作電子郵件、編輯照片、發微博、複製文件。

在這種情況下,對實在的無知,有助於對實在的掌控。

ITP 認為,進化塑造了我們的感官,使之成為用戶界面,以適應我們這個物種的需要。我們的界面隱藏了客觀實在,並引導針對我們的生境的適應性行為。

時空是智人界面的桌面,而你眼前「放在桌上的勺子」和「夜空中的星星」等等這些物理對象則是圖標。

我們對空間、時間和物體的感知是由自然選擇塑造的,不是為了真實地揭示或重構客觀實在的真相,而是為了讓我們活得足夠久以繁育後代。

作為一本由加州大學歐文分校認知科學教授所寫的書,唐納德·霍夫曼在《眼見非實》中提出的ITP,似乎還可以用來回答這樣一個曾經難倒了無數文科生的問題,即,王陽明500多年前所說的:

ITP 認為時空中的所有物體包括時空本身都是如此。

空間和時間只是我們界面的格式,而物理對象是我們在思考各種選項來獲得適應度收益時臨時創建的圖標。物體不是強加於感官的預先存在的實體,它們是從眾多收益中獲得比競爭對手更多收益的問題的解決方案。

如果你看到桌子上放着的一個勺子,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勺子,但是一旦你把目光移開,勺子就不復存在了。某種東西繼續存在,但它不是勺子,也不在空間和時間裡。

勺子是一種數據結構,當你與某種東西互動的時候就會產生這種結構。這是你對適應度收益以及如何獲得收益的描述。

FBT定理告訴我們,獲勝的基因不會是感知真實的編碼。

ITP告訴我們,它們為隱藏客觀實在真相的界面編寫代碼,為我們提供帶有顏色、紋理、形狀、動作和氣味的物理對象圖標,使我們能以我們生存和繁衍所需的方式操控被隱藏的實在。

時空中的物理對象只不過是我們桌面上的圖標。

物質和時空是源自意識的一種感知界面,你看到的東西是你的發明。

你只需一瞥就能創造它們,眨眼之間就能摧毀它們。

這副眼罩你已經戴了一輩子。如果摘下來會怎麼樣?

-(責編:咕嚕/蝌蚪五線譜官方)

台長: 聖天使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