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然接納所有的情緒。
看到它們後,冥想假設有一個容器,
把它們全部安放進去。
只是看,不帶任何評判。
和他們在一起,不再和它們保持距離。
片刻覺知 賊子回頭
佛學家龍樹,他曾全身赤裸地生活,僅有的家當就是一隻缽,但他可能是世上最偉大的天才。
他有無以倫比的才智,地位崇高的帝王、后妃及著名的哲學家都是他的學生。
有位王后非常崇敬他,當龍樹到該國時,她特地打造了一隻鑲滿鑽石的金缽。當龍樹到皇宮托缽乞食時,王后對他說:「你要先答應我一件事。」
龍樹問:「我全身光溜溜,只有一個缽,你想要什麼?」
王后答:「我只要一個缽,就這樣。」
龍樹說:「可以,請拿去。」
王后說:「還沒完,我會拿東西跟你換,請接受我供養的缽。」
龍樹說:「沒問題,什麼樣的缽都行。」他完全沒發現王后準備了一隻價值不菲的鑽石金缽送給他。
龍樹接受了這隻王后送的缽,一路走回自己駐足的破廟。有個賊不敢相信自己眼前所見到的——一個全身赤裸又極為優美、莊嚴的人,托着一隻金光閃閃的缽。他想:「這個缽和這個裸男有何關係?他能保有金缽多久?總有人會拿走的,我又何嘗不可?」
於是他一路尾隨着龍樹。龍樹走進破廟,那是間只剩牆壁、沒有屋頂的寮房,整間廟都傾頹了。牆邊有一扇窗,那個賊就躲在窗外。他知道佛教的僧人每天只吃一餐,於是想:「等他吃飽後小睡時,就能下手了,這個時候最恰當,這破廟周圍也沒半個人影。」
龍樹吃飽了飯,隨手把缽扔到賊所在的窗外。那賊簡直無法相信,嚇得不知如何是好,「怎麼有這種人?吃飽了就立刻把珍貴的缽給扔了,好像那是個毫無價值的東西,而且剛好就丟在我面前!」
於是他忍不住探頭問龍樹:「我可以進來問你嗎?」
龍樹說:「為了引你進來,我才把缽往外扔的。進來吧!那個缽是你的,別擔心,是我給你的,所以你不算小偷,那是給你的禮物。我這個窮人一無所有,只有這個缽,我也知道無法保有它太久,因為我必須睡覺,所以有人會拿走。你已經不嫌麻煩,從首都一路跟到這裡,夏天的天氣很熱,請別拒絕我的禮物,收下吧!」
賊說:「你真是怪人,你不曉得這個缽很珍貴嗎?」
龍樹說:「自從領悟了覺性之後,其餘的都一文不值了。」
賊盯着龍樹說:「那請你送我更珍貴的禮物吧,如何領悟連金缽都無法相比的覺性?」
龍樹說:「這個其實很簡單!」
賊又說:「在這之前讓我先介紹自己,我是個有名的賊。」
龍樹說:「誰不是呢?別理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每個人都是賊,因為人人都光溜溜地出生,然後從別人那裡偷得各種東西,每個人都是賊,因此我才全身赤裸的過活。不管你做什麼都沒問題,只要記住:偷東西時也要保持覺知、警覺、觀照;如果喪失觀照,那就別偷。只有這一個簡單的原則。」
賊說:「這太容易了。以後還能見到你嗎?」
龍樹說:「我會待在這裡兩周,這個期間你都可以來,不過要先去嘗試我告訴你的方法。」
賊就這樣嘗試了兩周,他發現保持覺知是世上最難的事。無論他是在皇宮行竊,還是去別人家裡偷取金銀財寶,只要想偷東西的當下,他就會立刻失去覺知。不過他嚴格遵守對龍樹承諾,所以最後什麼也沒有偷成。時刻保持覺知太難了,當他保持覺知時,心中偷竊的欲望就會消失。
最後,他兩手空空去找龍樹,說:「我的生活全被你攪亂了,現在我無法偷任何東西。」
龍樹說:「問題在你不在我,你若想重操舊業,那就把覺知丟了吧!」
賊連連擺手:「不,那些覺知的片刻很寶貴,我這輩子從沒這麼自在、安祥、寧靜、喜樂,整個王國的財寶也比不上。」
賊哭着說:「現在我知道你說的話了,領悟覺性之後,其餘的都一文不值。我現在已經無法停止覺知的練習,我已經嘗到一些甘露的滋味。我想你一定無時無刻都沉浸在這喜悅自在的甘露中,你能收我為門徒,讓我追隨你學習嗎?」
龍樹說:「我確實無時無刻都處在覺知中,當初你尾隨我時,我就已收你做弟子了。那時你想偷的是那個金缽,但我想的是怎麼把你的心偷來,咱們的勾當竟然不謀而合!」
02.隔岸觀火 解脫生死
覺知是什麼意思?就是注意到你正在從事的所有事情:你正在吃飯,你就把所有的注意力(即身、口、意)都放在吃飯上,去覺知到你在吃飯時這三個方面所有的微小活動;你在走路,就把所有的注意力也放在走路上,去覺知到你在走路時這三個方面所有的微小活動。
生活中的我們都是吃飯時,心不在吃飯;走路時,心不在走路。剛開始,我們只是粗略地注意這一切,慢慢地就會對身口意的每一個最細微的行為都有一個很清晰的覺知,再漸漸地發現,覺知裡面還有洞察和理解。
覺知的次第:日常的覺知,極端狀況下的覺知,永恆的覺知。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能保持相對平靜、穩定的覺知,但在極端情況下呢?
如果你正在走路,突然有一個人向你放了一槍,「啪」的一顆子彈打在了你的肩膀上,此時你能做到極端冷靜嗎?你能保持住覺知嗎?
如果是一名真正的修行者,他會極端冷靜地覺知自己和周圍的一切:哦,發生了「有一枝槍射出一顆子彈打中了我」這麼一個事件。
甚至當死亡來臨的時候,你還能夠不慌不亂,繼續覺知着死亡發生的全過程。
這個覺知者死不死亡?不死亡。因為如果覺知者死亡,怎麼能覺知到死亡發生的全過程呢?覺知者相當於太陽,死亡相當於太陽照耀下的地球上發生的一件事情,不論地球上發生了多少事情,天上的太陽是不動的,仍然照耀着地面發生的一切,包括死亡這件事情。
保持着這種「隔岸觀火」的覺知,你就解脫了,就超越了生死。
究竟該如何訓練覺知,沒有人能告訴你。因為每個人的契入點不同,需要自己用心探索:有的人從覺知身體(身)入手,有的人從覺知語言(口)入手,有的人從覺知起心動念(意)入手,從哪一個門入都可以,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和喜好來選擇。
03.覺知練習:身
覺知心跳
在一個極端寧靜的狀態中覺知自己的心跳,再往內覺知,傾聽到血液在循環過程中的流動聲音,就像水流經管道時「嘩嘩」的聲音。
心跳一下,血「嘩」地衝出來一次,像大海的波浪一樣向全身擴散,蕩漾開來。再覺知你的呼吸,每次的呼吸帶動心胸的起伏,就像大海一次次的漲潮和落潮,此起彼伏,連綿不絕。
覺知呼吸
呼吸一直在冥想中占了重要的位置,是生命中真真切切正在發生的現象。觀察讓我們可以回到當下,感受生命,持續的觀察呼吸,心就會平靜下來
可以觀察氣息進入或者出去時,鼻孔的感受;也可以觀察腹部的隆起和收縮;
如果自己難以集中注意力的話,可以在吸氣的時候默念「入」,在呼氣的時候默念「出」。
不要調整呼吸,只是觀察自然的呼吸。
覺知身體
感受身體可以提高自己的覺知,你會發現身體的感受在推動着我們思考,說話和做事。你覺得世界是不安全的,是因為自己有不安全的感受,這個想法並不是真的。
每天在閒暇時刻,多感受自己的身體,睡前或者醒來,不同的事情之間。溫柔的接觸自己身體的感覺;無論感受是愉悅的,還是不舒服的,都同樣的給予它空間。
如此對身體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個手勢,乃至每一個眼神,都給予足夠的覺知,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清晰明了。
覺知清楚身體發生的一切,再往外去覺知這個有形有相的世界,你就會知道萬事萬物的規律、特點和真相。你知道的越多,生命的自由度就越高。你能覺知到植物的生長,你能聽到蚯蚓在地下鑽洞,你永遠保持着對周圍萬事萬物的覺知,最終你成為了覺知。你既不是你的肉體,也不是萬事萬物,你只是覺知到萬事萬物真相、特點、規律、奧妙的那個覺知。
04.覺知練習:口
覺知語言
從口開始覺知就是從語言開始覺知。
覺知自己說的每一句話,再去覺知別人說的每一句話(不僅語言,也可以是文字、動作等表達形式)。
覺知每一句話所形成的「波瀾」:如是觀察它對周圍人造成的影響、形成的因果和連鎖反應。
對於進入耳朵的所有語言和進入眼睛的所有文字,都能時刻保持着高度的覺知。久之,就會出現一種智慧,一種對語言和文字的特殊理解,能夠領悟到語言和文字背後的涵義。
覺知聲音
當我們聆聽身邊的聲音,不去對聲音做分析,或者評價。
僅僅是聽。
鳥鳴的聲音,還是裝修的聲音,都是一種空氣的震動,我們以同樣的專注去聆聽它們。
聆聽的時候,你也許會聽到這些聲音背後的背景,那深沉的寂靜,聆聽到大音希聲,或者空。
覺知咒語:OM
從覺知自己的語言,慢慢覺知到他人的語言,再覺知到動物、飛禽的語言,自然界花草、樹木等植物的語言,乃至於天空、雲彩、日月的語言,再進一步分出層次、遠近,最後就能覺知到宇宙的生發之音——OM。
這個生發裡面又有小生發、大生發、大大生發、總生發,最終的生發之音就是OM。
OM在念誦時需要有一個很深的覺知在裡面,開始念時覺知不到,慢慢地就會體會到宇宙生發的那個音。
萬物頻率再複雜多樣,最終還是有個源頭,都會統一在OM這個宇宙母音上。而這個聲音是很難聽到的,需要我們越來越深入敏銳地覺知。
05.覺知練習:意
覺知念頭
從意開始覺知,即對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都保持高度的覺知。
在一天的思維中,覺知你今天想了幾個問題?產生了多少個念頭?你對你的幾個問題想到了什麼程度?屬於什麼性質的?你記住了嗎?你清楚了嗎?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自己當下的每一個起心動念開始嚴格地鍛煉我們的覺知,讓我們最大限度地保持覺醒、覺知。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觀照着和反省着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念頭的性質、特點、時間長短、來源與終結等。
覺知情緒
承認愉悅的情緒很容易。當我們感到痛苦時,要承認情緒、給「壞情緒」空間就很難了。
覺知,就需要給所有的情緒一個空間。
承認它,與它相處,並同時擴展意識空間,這樣它僅僅是一部分,而不是意識的全部。
全然接納所有的情緒。看到它們後,冥想假設有一個容器,把它們全部安放進去。只是看,不帶任何評判。和他們在一起,不再和它們保持距離。
慢慢地,你會發現有東西開始自然地流動了。
覺知存在
只是存在。經常給自己這樣一些片刻,什麼都不做。
沒有什麼目標和期待,只是存在着,活着。只是與自己相處。僅僅是發呆也可以。
一開始這樣也許會很不舒服,很不習慣,因為我們更習慣於關注某種能抓住的對象。我們習慣於控制,忙碌。總是再逃避空性。不斷地去放空,什麼也不做。
最終你會發現這樣做的奇妙,你可能才發現存在的意義和真正的自己。
發現一直拼命追逐的東西,比如平靜,喜悅和幸福。其實它們就在你內,支持着你從未離開。而所謂地離開,竟然是你自己的決定。-(邊界讀書/覺性圓智)
文章定位: